正文 第二章 西藏經濟作物的種類(十七)(2 / 3)

產於波密、易貢、吉隆、察隅。海拔2300-2900m。生於林中上,單生或群生。分布於河北、山西、黑龍江、江蘇、浙江、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等地區。

此菌可以食用,味道較好。

馬鞍菌

【別名】彈性馬鞍菌

菌蓋馬鞍形,寬2-4cm,蛋殼色至褐色或近黑色,表麵平滑或卷曲,邊緣與柄分離。菌柄圓枉形,長4-9cm,粗0.6-0.8cm,蛋殼色至灰色。子囊200-280X14-21)um。子囊孢子8個,單行排列,橢圓形,17(16.5)-22(23)X10-14cm。側絲上端膨大。

產於波密、易貢、吉隆、察隅。海拔2200-3100m。夏秋季群生於林地上。分布於吉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江蘇、浙江、江西、雲南、海南、新疆等地區。

記載此菌可以食用,但也有懷疑有毒,食用時注意。

棱柄馬鞍菌

【別名】多窪馬鞍菌

子實體小,褐色或暗褐色,菌蓋馬鞍形,直徑2-5cm,表麵平整或凹凸不平,蓋邊緣不與菌柄連接。菌柄長3-9cm,粗0.4-0.6cm,灰白至灰色,具縱向溝槽。子囊200-280X14-21_。孢子橢圓形或卵圓形,17-22X10-13cm,每個子囊裏有8個子囊孢子。側絲細長,頂端膨大,粗達6-1Opim。

產於波密、吉隆。海拔3000m,夏秋季生於林地上,單生或成群生長。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青海、江蘇、四川、雲南、新疆等地區。

此種可食用,但有地區記載有毒,不宜釆食。

鹿花菌

【別名】河豚菌、鹿花蕈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皺曲呈大腦狀,褐色、咖啡色或褐黑色,表麵粗糙。高達8-10cm,菌蓋直徑4-8cm,邊緣有部分與菌柄連接。菌柄往往短粗,汙白色,內部空心,表麵粗糙而凸H不平,有時下部埋在土內或其它基物裏,長達4-5cm,粗達0.8-2.5cm。子囊中孢子單行排列,孢子楠圓無色,18-22X8-1Ocm。側絲分叉細長,頂部膨大有色。

產於米林派區。春至夏初在林中沙地上單個或成群生長。分布於黑龍江、雲南等地。

鹿花菌中毒後主要表現為溶血症狀。一般食後大約6-12小時發病。首先出現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病症。死亡率2-4%。但中毒與否、往往因人而異。據說孢子中含毒多,經水浸泡以及煮沸後多次沖洗可食用。中毒者多因將此菌誤認為是味道鮮美的羊肚菌似而食用中毒。羊肚菌菌蓋不呈腦狀而似蜂窩狀,蓋邊緣與菌柄緊密連接一起。

褐鹿花菌

【別名】帚狀鹿花菌

子實體一般較小或中等大。蓋部皺曲近似馬鞍形或整體呈腦狀,直徑4-8(15)cm,高3.5-5cm,子實層麵黃褐色至赭褐色或近棕揭色。不育麵黃褐至乳黃色,平滑。菌柄近圓柱形或扁壓,平滑或有皺溝,有的上部分裂,中空,色淺。子囊圓枉形,子囊孢子8個,單行排列,320-380X17-21cm。子囊孢子橢圓狀,梭形至近梭形,表麵有網紋,兩端具銳或鈍的小尖,含油滴。側絲線形,上部多分枝,有分隔,頂部膨大呈棒狀,5-13cm。

產於米林。夏秋季單生或群生於雲杉等針葉林地上。分布於四川、吉林等地區。

此種有毒,含鹿花菌素。誤食會引起溶血性症狀。

赭鹿花菌

【別名】赭馬鞍菌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呈馬鞍狀,表麵往往多皺,粗糙,褐色或紅褐色,菌蓋直徑5-8cm。菌柄汙白或稍帶粉紅色,表麵粗糙並有凹窩,長3-8cm,粗1-2cm。子囊圓柱形,165-220X12-15cm。子囊孢子單行排列或上部雙行,橢圓形,近無色,16-20(2)X8-1Ocm。側絲淺褐色,頂端膨大。

產於察隅、米林、波密帕隆、易貢、吉隆,海拔1900-3300m。夏秋季生於雲杉、冷杉或鬆林地上,或腐木、腐枝上,單生或成群生長。分布於吉林、山西、甘肅、新疆、四川、黑龍江等地區。

此菌毒素與鹿花菌相同,中毒後主要表現為溶血症狀。赭鹿花菌的外形特征與可食的馬鞍菌近似,但後種菌蓋邊綠與菌柄無連接點,顏色黑褐色。

波狀根盤菌

子實體小至較大。子囊盤一般平展在基物上,直徑3-10cm,厚0.2-0.3cm,子實層麵紅褐色,光亮凸凹不平,呈波狀。邊緣瓣狀,色淺常呈黃白色。下麵淺土黃色,有菌絲束固著在地上。菌肉淺紅褐色。子囊近圓柱形,含8個孢子,300-400cm。孢子鈁綞形,無分隔,22-40X8-11cm,兩端具突尖。側絲線形,有橫隔,頂端膨大,帶淺褐色。

產於米林巴嘎。秋季在鬆等針葉林地上群生。分布於雲南。

此種食毒不明。喜生於林中火燒跡地上,危害樹木,導致枯萎,甚至毀壞成片的林木。目前在我國還未發現或報道過這種情況。

紅毛盤菌

【別名】盾盤菌

子實體小,紅色。子囊盤扁平呈盾狀,直徑0.1-1.5cm,子實層麵鮮紅色或桔紅色,幹時褪色。邊緣凸起有栗褐色毛,周邊毛長達2毫米,頂端尖,有分隔,壁厚。子囊圓柱形,190-200X12-18Mm,孢子單行排列,孢子橢圓形至寬橢圓形,幼期光滑,成熟後有小疣,14-20X10-含1-2個油適。側絲線形,有分隔,無色,頂端膨大,7-9cm。

產於墨脫境內,海拔2100-2700m。秋季在冷杉林中的苔蘚叢及腐木上群生。分布於河北、河南、山西、吉林、陝西、甘肅、青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目前此菌的用途不明,可能有木腐作用。

寬亞盤菌

子囊盤初期下凹,逐漸呈盤狀,最後反卷,直徑3-7cm,外側近白色。子實層暗褐色,有皺紋,中部呈臍狀。柄白色,很短,粗壯,往往有凹槽。子囊圓柱形,220-300X15-17cm。孢子8個,單行排列,橢圓形,光滑,無色,兩端各有一小突尖,含一大油滴,側絲細長,頂端膨大,直徑達7.9-10.2cm,淺褐色。

產於米林。海拔4000m。夏秋季生於雲杉、冷杉等針葉林地上,群生或散生。分布於四川、新疆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但要小心。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呈盤狀。子囊盤有明顯進肋狀皺棱,子實層表麵褐色,直徑4-15cm,記載大者可達20cm,初期邊緣內卷,開展後呈波狀,色呈暗褐色子囊盤下側蒼白色有絨毛。柄短而粗並有溝槽。菌肉質地脆。子囊圓柱形,300-360X17-23cm,孢子8個,單行排列。孢子寬橢圓形,19-25X12-15frni,光滑幾無色。側絲細長,有分隔及分叉,頂端膨大,稍有色,8-10cm。

產於波密地區林帶,單生或群生在-林地上。分布四川等地區。

此種可食用,味道較好,但生食或力口工不充分熟時會發生中毒。

疣孢褐地碗

子實體小,呈杯狀,無柄,暗褐色。子囊齒直徑3-6cm,邊緣內卷,子實層麵色深。子囊圓柱形,下部漸細成長柄,230-255X10-15cm。孢子8個,單行排列,橢圓形,無色或稍有色,具明顯小疣,17.8-20X7.6-10cm。側絲細長,頂端稍有膨大,淺黃色,有橫隔。

產於波密古鄉。海拔2700-2900m。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叢生。分布吉林、甘肅。

記載可食用,但需小心。

盤菌

子囊盤中等至較大,無柄或近無柄,直徑6-8(12)cm,初期杯狀,後伸展,邊緣波狀完整和向內卷,黃褐色至褐色,外側近白色,粗糙。子囊圓柱形,孢子光滑,無色,橢圓形,含油滴,側絲細長,頂端帶黃褐色,稍膨大。

產於波密古鄉。海拔2700m。夏秋季生於倒伏的腐爛木上,往往數權群生一起。分布於吉林、四川、新疆等地區。

此種據記載可以食用。

林地盤菌

【別名】森林盤菌、林地碗

子囊盤單生或群生,無柄,淺盤形或小碗形,子實層生裏麵,淡褐色,外麵白色,光滑,碗口不整齊,內卷,寬3-8cm。子囊260-280X12-1Scm。子囊孢子8個,單行排列,寬橢圓形,光滑,無色,15-20X8-11cm。側絲單生,頂端梢粗,3.5-6cm。產於隆孜。生於林中地上。分布於河北、山西、黑龍江、湖北、江蘇、甘肅、新疆、雲南等地區。此種可以食用。

泡質盤菌

【別名】糞碗

子實體一般較小,有時大,無柄。子囊盤幼期近圓球形,上部開口,漸伸展呈杯狀,直徑3-8cm,偶達14厘米,子實層麵近汙白色至淺棕色。背部表麵白色有粉末狀。菌肉白色,質脆,厚達6.3-0.4cm。子囊圓柱形,270-350X16-18Mm。孢子8個,單行排列,光滑,橢圓至寬橢圓形,20-23X10-14;um。側絲細長呈線形,上端漸粗達7微米,有橫隔。

產於隆子、加玉、準巴。夏秋季生於林下腐殖質地上,一般在糞準或肥沃地上,群生。分布於河北、河南、山西、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