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球菌
【別名】炭球、黑輪炭球菌、黑輪層炭殼
子座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5-5cm,高1-3.5cm,表麵初期紫褐色,後變褐黑至黑色,內部暗褐色。纖維狀,有同心環帶,無柄或近無柄。子囊殼近棒狀,孔口點狀至梢明顯。子囊圓筒形,有孢子部分75-85X8-1Ocm。孢子8個,單行排列,不等邊橢圓形或腎髒形。
產於墨脫、米林,海拔9500-3000米。生於闊葉樹腐木或樹皮上。單生或成群生。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安徽、四川、雲南、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甘肅、陝西、寧夏、新疆地區。
此菌引起樹木木質腐朽病,被害樹木有楊、柳、樺、杜鵑等。同時引起枯立木、倒木、木樁、建築用材變色、腐朽。
此菌往往生長在培養木耳、香菇的段木上,被視為“雜菌”。
黑柄炭角菌
【別名】雷震子、烏靈參、雞茯苓、地炭棍
子座通常單生,有時分枝,分散或叢生於地上。其地下部分連接著白蟻巢,高3.5-16cm,早期白色,後變黑色。柄長1.5-7cm,粗1-5mm。頭部有縱行皺紋。假根從柄基部延伸到地下可達23厘米,末端連接著菌核。菌核卵圓形,暗褐色至黑色,5X3.5cm。子囊圓柱形,有孢子部分30-36X3.5-4.2cm,子囊孢子為不等邊_圓形至半球形。褐色,4-5.7X2.5-3cm。
產於墨脫,海拔2400m,菌核長在雞死亡之後的廢棄的白蟻窩上。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台灣、廣東、四川、福建等地區。
藥用菌核部分,其性溫,味微苦。民間藥用具有除濕、鎮驚、止心悸、催乳、樸腎、安眠的作用。可以治療產後出血、跌打損傷。作為補藥時可與肉燉食。
鹿角碳角菌
子實體較小,帶黑褐或黑色,幼時近棒狀,漸生長成似鹿角狀,高4-8cm。上部往往色淺呈汙白色或灰白色至灰褐色,常扁平,分叉、分枝,後期上部形成了囊殼。菌肉白色,硬。子囊呈圓柱形或長棒狀,98-150X6-8cm,側絲細長,頂部稍膨大。含8個孢子,單行排列。孢子橢圓至長橢圓形,常不等邊,光滑,無隔,黑色,10-15X5~6cm。
產於墨脫、察隅等。秋季生於腐朽木上,往往叢生一起。分布雲南、四川、廣西、福建、浙江等。
此種可能引起木材腐朽。
多形碳角菌
【別名】炭棒、多形炭棒菌
子座單生或幾個在基部連在一起,幹後質地較硬,上部呈棒形、圓柱形、橢圓形、亞鉿形、近球形或扁曲,高3-12cm,粗0.5-2.2cm,內部肉色,表皮多號,呈暗渴色、黑渴色至黑色。無不育頂部。柄部一般較細,生腐木上者較生土中腐木或腐木裂縫中的細長,生木頭上的柄基部有絨毛。子囊殼近球形至卵圓形,埋生,直徑500-6OOcm,孔口疣狀,外露。子囊圓筒狀,有長柄,150-200X8cm,孢子單行排列,梭形,常不等邊。褐色至黑褐色。
產於墨脫、易貢。海拔1900-2300m。生於林間倒木、樹樁樹皮上或裂縫間。單生或數枚群生一起。分布於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雲南、四川、海南等地區。
此菌可以藥用。屬木腐菌,引起木材腐朽,往往發生在木耳、香菇段木上,不過腐朽力弱。
紫螺菌
子實體小,倒圓錐形或近似陀螺形,邊緣近波狀,高0.5-2cm,直徑0.8-4cm,具較豔的淡紫色,後變灰紫色,半透明似膠質,有彈性,表麵近平滑。內部充實,柔軟半透明,無明顯氣味。子囊棒狀,56-66X4.5-側絲近無色。細長,頂部膨大。孢子淡黃,含兩個油滴,在子囊中上部雙行排列,而下部單行排列。
產於藏東南部林中。夏秋季成群生於闊葉林中的腐朽樹幹、倒木、枯枝上。
此菌可食用。
黃地勺菌
【別名】地勺
子實體肉質,較小,高3-8cm,有子實層的部分呈黃色或檸橡色,呈倒卵形或近似勺狀,子實層生柄上部的兩側,寬1-2cm,子實體往往呈波浪狀或有向兩側有脈棱。菌柄色深,近柱形或略扁,基部梢膨大,粗0.3-0.5cm,長2-5.5cm。子囊棒狀,90~120X10-孢子成束、8枚、無色,棒形至絲形,多行排列,35-48X2.5-3cm。側絲線形,細長的頂部粗約2cm。
產於墨脫、亞東、米林派區、波密、吉隆、林芝。海拔2506-4200m。夏秋季生於雲杉、冷杉等針葉林地上,群生,往往生於苔蘚間。分市於吉林、黑龍江、新疆、四川、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區。
此菌據記載可食用,並與樹木形成外生菌根。
絨柄地勺菌
子實體小,黃色,肉質,高3-8cm。有子實層部分荑色至檸檬黃色,縱立扁平呈勺形或扁平狀倒卵形,延生至菌柄兩側,往往呈波狀。或有輻射狀皺絞、棱紋,長2-5cm,寬1-3cm。菌柄近柱形或成梢扁平,長2-5.5cm,汙黃色或暗金黃色,密生細絨毛,後期絨毛似脫落而近平滑,子囊棒狀,90-130XII-12.5cm。孢子無色,在子囊中成束,多行排列,棒形至線形,35-50X2.5-側絲線形,粗約2cm。
產於波密、墨脫。夏秋季生於雲杉鬆等針葉林地上。分布於陝西、雲南、四川等。
酉能食用。
黑脈羊肚菌
【別名】小尖羊肚菌
子實體中等大讀較大。菌蓋圓錐形或近圓柱形,頂端一般尖,高5-10cm,粗2.3-5.5cm,凹坑多呈長方圓形,淡褐色至蛋殼色,棱紋黑色,縱向排列,由橫脈交織,邊緣與菌柄連接一起。菌柄乳白色,近圓柱形,長5.5-10.5cm,粗1.5-3cm,上部稍有顆粒,基部往往有凹槽。子囊近圓柱型。128-280X17-25cm,子囊孢子單行排列,20-26X13-15.3cm。側絲頂端膨大,粗8-13cm-
產於米林派區、類烏齊,海拔3900-4000m。生於雲杉、冷杉林地上,大量群生。分布於新疆、甘肅、山西、內蒙古、青海、四川、雲南等。
此菌食用味道鮮美,屬重要的野生食用菌。有助消化、理氣的功效。可用菌絲體進行深層發酵培養。
尖頂羊肚菌
子實體小。菌蓋近圓柱形,頂端尖,3-5cm,寬2-3.5cm,表麵凹下形成許多長形凹坑,多縱向排列,淺褐色。柄白色,有不規則縱溝,長3-6cm,粗1-2.5cm。子囊250-300X17-20cm。子囊孢子橢圓形,8個單行排列。20-24X12-15cm。
產於林芝。生長於林中地潮濕處或腐葉層,單生或群生。分布於河北、山西、甘肅、雲南、新疆。
可食用,味道鮮美,可利用菌絲體發酵培養。屬重要的野生食用菌。藥用有益腸胃,化痰理氣作用,治消化不良,痰多氣短。
粗腿羊肚菌
【別名】粗柄羊肚菌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近圓鏈形,長5-7cm,寬5cm,表麵有許多凹坑,似羊肚狀,凹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大而淺。淡黃色至黃褐色,交織成網狀,網棱窄。基部膨大,稍有凹槽,長7cm,粗5cm。子囊圓柱形,260X21cm,側絲頂端膨大,270X4.5cm。子囊跑子8個,單行排列,.子囊孢子無色,橢圓形,15-26X12.5-17.5cm。
產於波密。5-6月生長於林地、潮濕地上及開闊地和河邊沼澤地上。分布於山西、黑龍江、新疆、甘肅。
可食用,味道鮮,屬優良食菌。藥用治消化不良,痰多氣短。另含有亮氨酸、異亮氨酸、蛋氨酸、賴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和氦酸等人體必需的7種氨基酸。可利用菌絲體進行深層發酵培養。其培養物可做調味品。
羊肚菌
子實體較小。菌蓋不規則圓形,長圓形,長4-6cm,寬4-6cm。表麵形成許多凹坑,似羊肚狀,淡黃褐色。柄白色,長5-7cm,粗2-25cm,有淺縱溝,基部稍膨大。子囊200-300X18-22cm。子囊孢子8個,單行排列,寬橢圓形,20-24X12-15cm。側絲頂端膨大。
產於波密。在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群生。分布於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好、雲南、泡北。
可食用,味道鮮美。是一種優良食菌,可利用菌絲體發酵培養,其產物冷凍或幹燥後作為食品添加物,或增味劑。可藥用,益腸胃、化痰理氣。含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氪酸、蘇氨酸和纈氨酸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棱柄白馬鞍菌
【別名】皺馬鞍菌
子實體較小。菌蓋初馬鞍形,後張開呈不規則瓣片狀,2-4cm,白色到淡黃色。子實層生菌蓋表麵。柄白色,圓柱形,有縱生深槽,形成縱棱,長5cm,粗2厘米。子囊圓柱形,240-300X12-18cm。子囊孢子8個,單行排列,寬橢圓形,無色,13-20X10-15mhi,側絲單生,頂端膨大,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