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剌馬勃
【別名】褐長刺灰包
子實體小。近球形或近梨形。直徑2-2.5cm。不育基部很短或幾無,淺青褐色。外包被由粗狀、暗褐色的長刺組成,刺成叢生長,基部分離,頂部聚集一起。後期刺落剰下周圍的小刺使包被呈現網狀斑紋。孢體紫褐色。孢子球形,褐色,有明顯小疣,5-6cm,有易脫落的小柄。孢絲有色,分枝少,粗5cm左右。
產於昌都、波密。生於闊葉樹林地上。分布於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區。
此種幼時可食用。成熟後可藥用。
褐皮馬勃
子實體廣陀螺形或梨形,一般較小。直徑2-4cm。不孕基部短,包被兩層。外包被由成叢的暗褐色至黑色小刺組成。刺長0.5mm。易脫落。內包膜質,淺煙色,孢體煙色。孢子球形,青揭色,稍粗糙,直徑4-4.8cm,有易脫落的短柄。孢絲線形,較長,少分枝,無橫隔,厚壁,褐色,粗3.5-4cm。
產於洛劄、隆孜、波密、易貢。生於林中苔蘚地上,單生至近叢生。分布於山西、遼寧、吉林、青海、雲南、甘肅等地區。
此菌幼嫩時可食,味道鮮美。
多形馬勃
【別名】多形灰包
子實體近球形、梨形等形狀,一般較小。直徑1.5-3.5cm。高與直徑相近似,不孕基部小,初期近白色後土黃色,上部灰褐至黃褐色。外表皮有細微的小刺或顆粒,後脫落;內表皮薄,平滑,頂部在成熟時破裂。孢體土黃色,成熟後變為淺煙色。孢子球形,光滑,黃色至淺青褐色.無柄,3-4.5cm。跑絲與跑子同色,分枝或少分枝,粗2.5-5cm。
產於米林。生於草原、草地和砂地上,夏秋季生長,群生。其子實體基部有根狀菌絲索固著在砂土上。分布於河北、新疆、青海、江蘇、浙江、江西、台灣、雲南地區。
此菌幼時可以食用。
網紋馬勃
【別名】網紋灰包
子實體一般小。倒卵形至陀螺形,高3-8cm,寬2-6cm。初期近白色,後變灰黃色至黃渴色,不孕基部發達或伸長如柄。外包被由無數小疣組成,疣間有較大易脫的刺,刺脫後顯出淡色而光滑的斑點。孢體青黃色,後變為褐色,粗3.5-5.5cm,孢絲長少分枝,淡黃色,具微細小疣,粗3.5-5.5cm,梢部粗約2微米。
產於洛劄、林芝東久、左貢。海拔2850-4400m。夏秋季生於林地上,群生。有時生於腐木上。分布於珂北、山西、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奪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南、廣東、廣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地區。幹子實體有消腫、止血、解毒作用。幼時可以食用,味道較好。可與雲杉、鬆、櫟形成菌根。
小灰包
子實體近球形。寬1-1.8cm,罕2cm。初期白色,後變土黃色及淺茶褐色。無不孕基部,由根狀菌絲索固定於基物上,外包被由細小易脫落的顆粒組成。內包被薄,光滑,成熟時頂尖有一小口。內部蜜黃色至淺茶褐色。孢子球形,淺黃色,近光滑,3-4Cm,有時具短柄。孢絲分枝,與孢子同色,粗3-4cm。
產於波密。夏秋季生於草地上。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陝西、青海、四川、雲南地區。
該菌子實體有止血、消腫、解毒、清肺利喉作用。可治療慢性扁桃腺炎,喉炎,聲音嘶啞,感冒肢嗽及各種出血。
梨形馬勃
【別名】梨形灰包
子實體小型。高2-3.5cm,梨形至近球形。不孕基部發達,由白色菌絲束固定於基物上。初期包被色淡後呈茶褐色至淺煙色。外包被形成微細顆粒狀小疣,內部橄欖褐色,後變為褐色。孢子球形,橄欖褐色,平滑,直徑3.5-4.5(5.2km,含一大油珠。孢絲線形,分枝少,無隔膜,青褐色,粗3.5-5.2cm。
產於波密、易貢、米林。夏秋季生於腐木及樹幹基部,罕生地上,叢生、散生或密集群生。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安徽、廣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地區。
此菌幼時可食,老後內部充滿孢絲和孢粉,可藥用止血。
亞肉色馬勃
子實體小,球形至扁球形,無柄或幾無柄,直徑1-4.5cm,高達3cm,幼時表麵紅褐色,後呈暗褐至黃褐色。被小疣或小刺。內表皮淡褐色,往往脫掉鱗片後留下凹狀痕跡,成熟後孢粉褐色。孢子球形,黃褐色,有小疣或較長的小刺,無柄,3.5-4.5(5.8)cm。孢絲不分枝或少分枝。淡黃至黃色,直徑4-7.6Mm。
產於波密。秋季生於闊葉林中地上腐枝或腐木樁上,其基部常附著許多白色菌絲。
此菌幼時可以食用。
子實體小,近梨形或K螺形。直徑2.5-4.5cm,高3-5.5cm。不孕基部發達。初期白色,後呈淺褐色、蜜黃色至茶褐色或淺煙色。外包被粉粒或小刺粒,不易脫落,老時僅有部分脫落露出光滑的內包被。孢體青黃色,最後呈栗褐色。孢子球形,由青黃變至褐色,有小刺和短抦。跑絲長,揭色,不分枝,粗3-7cm。
產於米林、波密、藏東南部。夏秋季生於林中地上,偶生朽木上。分布於吉林、河北、陝西、甘肅、四川、青海、安徽、江蘇、浙江、貴州、黑龍江、內蒙古地區。
此菌幼嫩時可以食用。據報道用菌絲體深層發酵,其孢子粉可藥用,有消炎止血作用。
龜裂馬勃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寬6-10cm,高8-12cm,白色漸變為淡鏽色,最後變淺褐色。外包被常龜裂,內包被薄,頂部裂成碎片,露出青黃色的產孢體。基部的不孕體大,並有一橫膜與產孢體分隔開。孢子球形,光滑,冓黃色。直徑3-4.5cm,內含一油滴。孢絲絲狀,稍分枝,青黃色,易斷。
產於米林。生於草原和林緣草地上。分布於河北、陝西、甘肅、新疆、山西地區。
此菌幼嫩時可以食用,老後充滿孢絲和孢粉,不宜食用,藥用。有消腫、解毒、止血、清肺的作用。治療慢性扁桃體炎、喉炎、聲音嘶啞、外傷出血、胃和食道出血,凍瘡,感冒咳嗽。
白馬勃
子實體小。扁球形或近球形、梨形,淺棕灰色,高1.8-2.5cm,直徑.2-5cm。不孕基部緊密,並有發達的根狀菌絲索。外包被薄,粉狀,有斑紋,內包被堅實而脆。孢子體蜜黃色到淺茶色。孢子球形,淺青黃色,謹徑4-5um,光滑或有極細的小疣,常殘留有小柄。孢絲無色,有稀疏的橫隔,直徑4.5-6cm。
產於下察隅、隆孜。生地上。分布於河北、山西、遼寧、黑龍江、陝西、新疆等地區。
此種幼時可食。老後藥用,有消炎,解熱、利喉、止血作用。
馬屁包
子實體陀螺形,高4.5-7.5(10)cm,寬3.5-6cm。不孕基部發達。包被兩層,均嗅質,很薄,緊貼在一起。淡茶褐色至醬色,初期具微細絨毛,逐漸光滑,成熟後上部開裂並成片狀脫落。孢體黃褐色,孢子具極細的小疣,球形,稍有短柄和短尖頭,淡青褐色。孢絲長,與孢子同色,有稀少分枝和橫隔,粗1.7-6.1cm。
產於波密、昌都等。夏秋季生於林地上,單生至散生。分布於河北、吉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地區。
此種幼時可以食用。成熟後可藥用,有生肌、消炎、消腫、止痛作用。從發酵液分離出廣抗菌譜的馬勃菌酸,對革蘭氏陽性、陰性菌及真菌有抑製作用。
大禿馬勃
【別名】大馬勃、馬勃、馬屁包
子實體大型,近球形至球形。直徑15-36cm或更大,不孕基部小或無,由菌絲索與地麵相連。包被白色,後變汙白色。由膜狀外包被和較厚的內包被所組成,初期微具絨毛,漸變光滑,脆,成熟後開裂成塊睨落,露出淺青褐色的孢體。孢子球形、光滑,有時具細微小疣,具小尖,淡青黃色,直徑3.5-5.7(6.1)Mm。孢絲長,與孢子同色,稍分枝,有稀少橫隔,粗2.3-7cm。
產於米林。夏秋季生子曠野草地上,單生至群生,還可形成“蘑菇圈”。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甘肅、雲南、青海、寧夏、新疆地區。
幼時可食用,味鮮可口,成熟後可藥用。具有消腫、止血、清肺、解毒作用。民間作為刀口藥用。其孢子含有氨基酸、尿素、麥角固醇、類脂類物質。孢子的水提取物和子實體含有馬勃素(ca1vacin),對小白鼠肉瘤和肉瘤MA387及crabb與金鼠肉瘤效果好。該菌孢子粉作為收斂性消炎止血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