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西藏經濟作物的種類(十六)(3 / 3)

子實體中等大。近球形,直徑3-8cm或稍大,高2.5-10cm。無柄或基部伸長似短柄,土黃色或黃褐色,有暗色細疣狀顆粒,稀平滑,成熟後不規則的開裂。孢體暗褐色。孢子帶暗褐色,球形,有刺,7.6-13.2cm。孢絲有隔,粗2.6-7Mm。

產於墨脫、米林。夏秋季生於林間砂地上。分布於甘肅、河北、江蘇、四川、雲南地區。

此種可以藥用,具止血作用。有記載與樹木形成外生菌根。

彩色馬勃

子實體呈球形或近似頭狀-直徑2.5-18cm,下部明顯縮小形成柄狀基部。柄長1.5-5(10km,粗1-3.5cm,由一團青黃色的菌絲來固定於基物上。包被薄,光滑,易碎,初期米黃色,後呈淺鏽色至青褐色,成熟後上部呈片狀脫落。內部有無數小包,埋藏於黑色膠質物中。小包幼期黃色至佛手黃色,後變褐色,不規則多角形,常扁,直徑4Mm,包內含孢子,包壁暴露空氣中逐漸消失,使孢子散播。孢子球形.有刺,褐色,成準吋咖啡色,8-12cm。

產於藏交界一帶。夏秋季生於鬆樹等林中砂地上,單生或群生。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黑龍江、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山東、雲南地區。

此種有消腫、止血作用。治療外傷出血、凍瘡流水與流膿、食道及胃出血,還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衄血等,對某些病原菌有抵抗作用。據分析含有亮氨酸、酪氦酸、尿素、麥角甾素、類脂質、馬勃素及磷酸鈉等。豆包菌可用作黃色染料-是鬆、杉、櫟等樹木重要的外生菌根菌,稱之為菌根“皇後”據報道人工接種豆包菌,可提高鬆樹造林成活率。

普通白蛋巢菌

子實體小型,似皂巢,內有數個扁球形的小包,包被高0.4-1cm,頂部直徑0.5-1cm初期有深肉桂色的絨色,以後光滑,褐色,最後變灰色。內側光滑,灰色,成熟前有蓋膜。蓋膜白色,上有深肉桂色的絨毛。小包扁球形,由一個纖細的、有韌性的繩狀體固定於包被中,直徑0.15-0.2cm,其表麵有一層白色的外膜,後期變為白色,外膜脫落後變成黑色。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至近卵形,6-10.5X4.5-6cm。

產於波密、林芝、米林。夏秋季生於林中腐木與枯枝上,成群生長。分布於河北、山西、黑龍江、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雲南地區。

此種能產生纖維素分解酶分解纖維素。

隆紋黑蛋巢菌

包被杯狀,高0.7-1.5cm,寬0.6-0.8cm,由栗褐色的菌絲墊固定於基物上,外麵有粗毛,初期棕黃色,後期色漸深,褶紋常不清楚,毛脫落後上部縱褶明顯。內表灰色至褐色,無毛,具明顯縱絞。小包扁圓,直徑1.5-2cm,由固定於杯中,黑色,其表麵有一層淡色而薄的外膜,無粗絲組成的外壁。孢子長方橢圓形或近卵形,12-22X6-12Mm。

產於波密、林芝等。夏秋季生於落葉林的朽木或腐殖質多的地上,群生。分布於河北、山西、黑龍江、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地區。此種可以藥用。治胃痛。其味梢苦。含烏巢素,對金色葡萄球菌有顯著抑製作用。

珊瑚蟲草

子座長3-9cm,從寄生各處發出,多生於頂端,桔紅色,頭部及柄均能分枝,有時不分枝,柄多彎曲,頭部棒形,長1-3cm,粗0.2-0.6cm。頂端鈍或尖,往往不孕。子囊殼近卵形,550-600X240-280cm,孔口突出,圓錐形。子囊250-330X4-5cm。孢子斷成短棍狀,3-々X1cm。

產於米林、波密帕隆。海拔1850m生於埋在土中的鱗翅目昆蟲的蛹上。分布於廣東、浙江、雲南、四川、福建地區。

此菌可以藥用,其發酵物含甘露醇。

蛹草

子座由寄主頭部長出,有時從蟲體節部發出,單個或數個,橙黃色,一般不分枝,有時分枝,高3-5cm。頭部呈棒狀,長1-2cm,粗3-5mm。表麵粗糙。子囊殼外露,近圓錐形,下部埋生於頭部的外層。400-570X250-350cm。子囊長圓筒形,150-300X4-5cm,內含8枚線形孢子。孢子細長,幾乎充滿子囊,粗約1cm,成熟時產生橫隔,並斷成2-3cm長的小段。子座柄部近圓柱形,長2.5-4cm,粗2-4mm,內實心。

產於墨脫,海拔2700m。春秋季生於半埋在林地土壤中或腐枝落葉層下的鱗翅目昆蟲的蛹上。分布於吉林、河北、陝西、安徽、福建、廣東、廣西、雲南、黑龍江地區。

該菌發酵液中含有甘露醇。產生蛹蟲草菌素。可藥用治療肺結核、虛弱、貧血等多種疾病。另有抗癌功能的拫道。現國內吉林省農業科學硏究所利用柞蠶、家蠶蛹人工培育蛹蟲草。

夏草冬蟲

【別名】蟲草、冬蟲草、雅紮貢布

子座棒狀,生於鱗翅目的幼蟲體上,少數生2-3個子座,多數隻長一個子座。從寄王的頭、胸部生出來,長5-12cm,基部粗1.5-4cm。頭部圓柱形,褐色,中空。子囊殼橢圓形至卵形,基部埋於子座中,330-500X138-240cm。子囊長圓筒形,240-480X12-16cm。子囊孢子2個,無色,線形,橫隔多個但不斷,160-470X4.5-6cm。

產於那曲、昌都、林芝、山南、拉薩、曰喀則、阿裏等地區、於海拔3000-5000m以下的高山灌叢帶,寄生在蟲草遍匾哦幼蟲體上。因菌絲大量繁殖而使幼蟲體充滿菌絲成為僵體。每年初夏生長出子座。分布於四川、雲南、青海、貴州、甘肅、新疆地區。

此菌為名貴中藥。性溫、味甘、微辛。具補精益髓、保肺、益腎、止血化痢、止癆嗽的作用。藏藥中主治虛癆咳嗽、咳血、陽萎遺精、老年性咳喘等症。含有18種氨基酸,還含有蟲草菌素,腺嘌昤核甙、腺嘌昤、尿嘧啶、二十烷醇、蕈糖醇、麥甾醇、甘露醇、生物堿、硬酯酸、軟酯酸、蟲草多糖、維生素B12等物質。是一種有抗生作用或抑製細胞分裂作用的與核酸有關的物質。目前已利用菌絲體深層發酵培養,其培養物用於保健品和製藥。

竹紅菌

【別名】竹砂仁、竹果、竹小肉座菌

子座近半球形,直徑0.7-2cm,較鬆軟。新鮮時表麵呈粉紅色或淺肉色,幹後變為灰黃色或紅褐色,較堅硬。表麵有不規則的喙狀突起,內部粉紅色至深紅色。子囊殼單列,埋生於子座外圍,殼壁透明無色,橢圓形,620-700X520-680cm。子囊細長,350-430X16-20cm。子囊孢子8個,燸蟲形,螺旋狀扭曲在一起,270-310X8-8.9(10)Mm,透明無色或微黃色,有橫隔,成熟後斷裂成段,每段長20-30cm。側絲細長梢長於子囊,頂端略膨大。

產於墨脫,海拔2700-3800米。生於E杉或冷杉林中,在箭竹屬的竹子13間或近節處,圍生,有的生於竹子幼芽梗部。5-6月生長,7-8月成熟。分布於雲南、四川地區。

此菌味澀,可以藥用。能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胃痛與婦科病。也可作為滋訃劑。已篩選出一種竹紅菌甲素,它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作用、對小鼠和人具有光過敏作用,可作為光化療藥物。

竹生肉球菌

【別名】戈茨肉球菌、竹菌、肉球菌

子座近球形,肉質,中等大。直徑6-10cm。新鮮時表麵淺肉色,後變深色,內部白色,平滑且有突起。子囊殼埋生於子座內,呈多層排列。橢圓形、卵圓形或近球形,720-780X480-590cm,壁呈肉桂色。近圓柱形,有孢子部分135-150X16-19Mm。每個子囊內有孢子8個,單行排列。孢子廣橢圓形,早期無色,後變成淡紫色,最後褐色,15-21X11-15cm,側絲細長線形。

產於墨脫,海拔2000-3500米。生於針葉林下竹林中,此菌子座長在竹稈上,且包圍竹杆生長。分布於雲南、四川地區。

釆摘該菌曬幹後藥用,有抗菌消炎作用,其味苦。某些人服後可能產生嘔吐反應。對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胃炎、胃潰瘍、皮膚化膿等症有一定的療效。民間用於治療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