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西藏經濟作物的種類(十六)(2 / 3)

杯形馬勃

子實體球形或橢圓形,寬5-12cm,不孕基部發達。包被薄,汙褐色,光滑或有斑紋,兩層,上部常裂成小塊,逐漸脫落,內部紫色,當孢子和孢絲散失後遺留的不孕基部呈杯狀。孢子近球形,直徑4-5.7X4.3-5.7cm。有小刺。孢絲很長,分枝,有橫隔,互相交織,色淡,粗2-5cm。

產於林芝、米林等。生於曠野的草地上。分布於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台灣、廣東、廣西、青海、雲南、新疆、四川地區。

此種幼時5以食用。老後可藥用,能止血、消腫、解毒。可治慢性扁桃體炎、喉炎、聲音嘶嘶聲出血、外傷出血、食道及胃出血、瘡腫。

脫蓋灰包

子實體小,扁球形,直徑1.8-2.3cm,外包被由厚而堅實的菌絲層包圍,其上部與內胞被相粘,內包被薄而韌,光滑,淺棕灰色,基部具小口,孢體灰褐色。孢子球形,栗褐色,直徑6-8cm,有顯著小疣及無色短柄。孢絲淺黃色,彎曲,分枝,無隔,粗3.8-5.6cm。

產於墨脫。夏秋季生於地上,成群生長。分布於河北、新疆、青海、內蒙古地區。

此菌可以藥用,孢粉有消炎、止血作用。

子實體小型。球形、扁桃形,直徑1.5-3cm,基部由一叢菌絲束固定在地上,成熟後自著生處脫離,隨風四處滾動。外包被薄,白色,成熟後全部成片脫落。內包被薄,光滑,深鼠灰色,頂端不規則狀開口。孢子體淺煙色至深煙色。孢子近球形至卵形。褐色,光滑-有大油滴,5-7.5X4.5-6cm,柄透明。粗17-20um,多次分枝,頂部尖。

產於墨脫、波密。生於草原上。分布於河北、甘肅、青海、新疆、雲南地區。

此菌幼時司食。可以藥用,具有消炎、解毒、止血等作用。

中國靜灰球

子實體大,橢圓形或近球形,直徑6-12cm。外包被淺青褐色至淺煙色,薄,粉粒狀,易脫落。內包被膜質,柔軟,淺綠灰色,有光澤,成熟後上部不規則開裂成大口。孢體淺煙色。不孕基部小,海綿狀,具彈性。孢子球形,褐色,光滑或具不明顯小疣。3.7-4.8fun。具無色透明小柄,長3-10cm。孢絲褐色,壁厚,多次分枝,主幹粗7-1Ocm,小枝頂端尖細。

產於米林。夏秋季生於草地上。分布於河北、河南、山東、吉林、江蘇、廣東、陝西、甘肅、貴州地區。

此菌含亮氨酸、酪氨酸、尿素、麥角甾醇、類脂質、馬勃素、磷酸鈉等。可以藥用,有止血、解毒、清肺、消腫、利喉等作用。用法見大禿馬勃。

子實體小。初期球形,埋生,外包被成熟後反卷裂成6-18瓣。外包被厚,分為3層,外層薄,鬆軟,中層纖維質,外表皮灰色或灰褐色,內側褐色,常有深的龜裂紋。內包被薄,嗅質,扁球形,直徑1-3cm。灰色到褐色,頂部開裂一小孔口。孢子球形,有小疣,直徑7.5-11.5cm。孢絲近無色,厚壁,無隔,長,有分枝,相互交織,粗4.5-6cm。孢絲上附著粒狀物。

產於林芝、下察隅、亞東帕裏。海拔3000-4000m。夏秋季生於林內地上。常單生或分散生長。分布於河北、河南、黑龍遼、遼寧、吉林、內蒙古、陝西、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台灣、江西、安徽地區。

此種可以藥用,有消炎、止血作用。可將孢子粉敷於傷口處,治療外傷出血、凍瘡流水。此菌外包被有明顯的吸收水分的作用,被視為觀察大氣濕度的“幹濕度計”。

毛嘴地星

子實體較小,未開裂之前近球形,淺紅褐色。開裂後外包被反卷,基部呈淺袋狀,上半部裂為5-9瓣。外層薄,部分脫落。內層肉質,灰白色至淺褐色,與中層緊貼一起,幹時開裂並常剝落。內包被球形,無柄,直徑1-2cm,灰色,嘴部突出且不很明顯。孢子球形,梢粗糙,褐色,2.5-4mm。跑絲細長,淺褐色,粗4-7cm

產於下察隅,海拔2100-2800m。夏末秋初生於林中腐枝落葉層上,散生或近群生,有時單生。分布於河北、河南、湖南、寧夏、甘肅、青海、黑龍江。孢粉可藥用,有消炎、止血、解毒作用。

子實體小或中等,在開裂前埋於土中或地麵基物下,近似球形,頂部、嘴部不明顯。成熟後外包被開裂為6-9瓣,反卷,張開時總直徑可達5-8cm,外層鬆軟,常與砂粘結成片狀剝離。中層纖維質,幹後外表呈蛋殼色,內側菱色。內層肉質,新鮮時很厚,常裂成塊狀脫落,幹後變棕灰色至灰渴色的薄膜。內包被無柄,嗅質,肉粉灰色-直徑1.5-3cm,粗糙至絨狀,頂部不定形或撕裂成口。孢子球形,褐色,具小疣,3.5-5.5cm。孢絲管狀,厚壁,褐色,不分枝,粗3-6.5cm或更粗。

產於米林。夏末秋季在林間地上成群或分散生長。分布於河北、甘肅、新疆、青海、江蘇、湖南、四川、雲南地區。

此種可以藥用。

子實體一般較小。外包被基部深,呈袋形,上半部裂為5-8片尖瓣,張開時直徑可達5-7cm,初期埋土中或半埋生。外包被外表麵光滑,蛋殼色,內側肉質,幹後變薄,淺肉桂灰色。內包被無柄,近球形,淺棕灰色,直徑1-2cm。頂部嘴明顯,色淺,圓錐形,周圍凹陷,有光澤。孢子球形,褐色,有小優,直徑3.5-5cm。跑絲淺褐色,壁厚,粗達4-6cm。

產於米林。秋季生於林地上,單生或群生。分布於河北、甘肅、山西、青海、四川、安徽、湖南、貴州、雲南地區。

此種可以藥用。

尖頂地星

子實體較小。初期扁球形,外包被基部淺,袋形,上半部分裂為5-8瓣,裂片反卷,外表光滑,蛋殼色。內層肉質,幹後變薄,栗褐色,往往中部分離並部分脫落。內包被無柄,球形,粉灰色至煙灰色,直徑1.7-3cm。嘴部顯著,寬圓錐形。孢子球形,褐色,有小疣,直徑3-5cm。孢絲淺褐色,不分枝,粗6cm。

產於波密、米林,海拔2900米。在林地上苔蘚間,單生或散生。分布於河北、山西、吉林、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雲南地區。

此種可以藥用,外傷消腫、解毒、止血。

黃硬皮馬勃

子實體中等大。球形至扁球形,直徑2.5-12cm。黃色、橙黃或黃褐色,表麵龜裂或呈鱗片。皮層厚,開始內部帶灰白色,後期變成紫藍灰色至近黑色粉末(孢體),最後從頂部開口,並散發出來。孢子球形,具網紋及小突起,黑褐色,8-12cm。

產於波密。夏秋季生於林中地上,單個或幾個生長在一起。分布於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地區。

此種據國外報道有毒,食後引起胃腸炎反應。國內有記載可以食用,但以不食為好。老熟幹後的金黃硬皮馬勃可以藥用,其消炎效果較好。

子實體小,不規則球形至扁球形。直徑1.5-4.5cm,由白色根狀菌索固定於地上。包被淺黃色,薄,有韌性,光滑或呈鱗片狀。孢體暗青褐色。孢子球形,暗褐色,含有一油滴,有網棱,網眼大,周圍有透明薄嗅,直徑10-18cm。

產於波密通麥。夏秋季生於林地上。分布於河北、吉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地區。

此種幼時可以食用。老熟後用作消腫止血。可治療外傷出血、凍瘡流水。使用時可將適量孢粉敷於傷口處。此菌是鬆、杉等樹木的外生菌根菌。

子實體小或中等。近球形或扁圓形。土黃色或近橙黃色,直徑2-13cm。初期表麵近平滑,漸形成龜裂狀鱗片,皮層厚,剖麵帶紅色,成熟後變淺色。孢體初期灰紫色,後呈黑褐紫色,後期破裂散放孢粉。孢子球形,具網紋突起,褐色,9-12cm。

產於米林、林芝。夏秋季在鬆樹及闊葉林砂地上,群生或單生。分布於福建、廣東、台灣地區。

有人認為此種同金黃硬皮馬勃,也有的認為應按兩個種處理。橙黃硬皮馬勃含有微毒,有些地區幼時食用。孢粉具有消炎作用。是樹木的外生菌根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