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西藏經濟作物的種類(十五)(1 / 3)

朱血菌

子實體一般小。扁半球形、扁平,無柄,新鮮時肉質,幹後木栓質。菌蓋直徑2-11cm,厚0.5-1cm,表麵橙色至紅色,後期稍褪色,變暗,無環紋,有細絨毛或無毛,稍有皺紋。菌肉橙色,有明顯的環絞,遇氫氧化鉀時變黑色,管孔麵紅色,每毫米2-4個。擔孢子橢圓形,一端尖並彎曲,無色。此菌的主要特征是子實體從外到內都是鮮豔的橙色至紅色。

產於察隅、墨脫、波密、隆孜。通麥、易貢、洛劄、林芝、米林。海拔1100-3100m。生長於針、闊葉樹枯枝上,往往成群或成片生長。全國各省區均有。

此菌藥用有清熱除濕、消炎、解毒作用。將此菌焙幹、硏碎、過肺,敷於傷口處可止血。民間還用此菌硏磨成粉,用於瘡傷消炎。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為90%。可以使蒂巴因硪(一種罌粟堿)進行轉化,獲得新型止痛藥。危密多種闊葉樹木,引起木材白色腐朽。常在香菇、木耳栽的段木上生長,視為“雜菌”。

皺褶栓菌

子實體中等至梢大,無柄,木栓質,一年生。菌蓋平伏而反卷,其反卷部分呈貝殼狀,往往覆瓦狀著生,2-6.5X3~12cm,厚2-8mm,基部長達12mm,蓋兩側常相連,寬20cm,表麵光滑有皺紋和同心環帶與環紋,暗紅褐色、紅褐色和褐色相間呈環紋。蓋緣色淺呈白色或木材白色的環帶,寬4-16mm,薄、镋或鈍,呈波浪狀或瓣狀淺裂,下層無子實層。菌肉白色,木栓質,有環絞,厚2-4mm。菌管一層,近白色,長1-3mm,管口蛋殼色,多角形,壁厚,每毫米2-3個。跑子無色,光滑,橢圓形。

產於米林、林芝。海拔2100-3800m。生於闊葉樹枯立木或倒木上。分布於吉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貴州、四川、雲南、湖南等地區。

該菌引起木材腐朽。可藥用,能鎮驚,活血、止血、療風、止癢。在較幹時往往出現在木耳或香菇段木上,被視為“雜菌”。

短孔栓菌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一年生,木栓質,無柄,側生,單生或疊生。菌蓋多為半圓形,扁平,5-14X7-25cm,往往左右相連,厚0.5-2.5cm,基部厚達4:-5cm,表麵密被絨毛,淺灰色,灰白色,近基部色深呈肉桂色,後期毛脫落,具較冤的同心環紋及棱絞,基部常有藻類附生而呈現綠色。蓋緣完整,較薄,鈍或呈波狀,下側無子實層。菌肉厚3-25mm,白色。菌管同菌肉色,長3-10mm,璧厚,完整,管口木材白色,外觀呈長方形,寬約]毫米,放射狀或迷路狀排列,也有溝狀排列,有時局部呈短褶狀。孢子偏橢圓形,無色,光滑,4-6X2-3cm。

產於米林、亞東。海拔3200m。生於榆等闊葉木的枯木、倒木和木樁上。分布於河南、福建、浙江、四川、貴州、廣西、廣東、吉林、黑龍江、劉北、山西、甘肅、青海、湖南、江西、台灣等地區。

屬木腐菌引起木材海綿狀白色腐朽。垓菌含抗癌物,子實體熱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抑製率為90%,報道為80%,而對艾氏癌抑製率為90%。此菌在香菇段木栽培時,爭養料,被視為“雜菌”。

東方栓菌

【別名】灰帶栓菌、東方雲芝

子實體大,木栓質,無柄側生,多覆瓦狀疊生。菌蓋半圓形扁平或近貝殼狀,3-12X4-20cm,厚3-10mm,表麵具微細絨毛,後漸光滑,米黃色,灰褐色至紅褐色,常有淺棕灰色至深棕灰色的環紋和較寬的同心環棱,有放射狀皺絞,基部常具灰褐色小疣突,蓋邊緣镋或鈍,全緣或呈波狀。菌肉白色或木材白色,堅韌,厚2-6mm。菌管與菌肉同色或梢深,管壁厚。管口圓形,白色至淺鏽色,每毫米2-4個,口緣完整。孢子無色,光滑,長橢圓形,稍彎曲,具小尖,5.5-8X2.5-3cm。菌絲少分枝,無橫隔或鎖狀連合,粗2.5-3cm。

產於米林。生子闊葉樹枯木及腐木或枕木上。分布於吉林、黑龍江、湖北、江西、湖南、雲南、廣西、廣東、貴州、台灣等地。

屬木腐菌,引起枕木、樹木的木材腐朽。藥用可治療炎症、肺結核、支氣管炎、風濕。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為80-100%。

紅栓菌小孔變種

子實體小至中等,木栓質,無柄或近無柄,橫徑達3-10cm,厚2-6ram,表麵平滑或梢有細毛,初期血紅色,後褪至白色,往往呈現深淡相間的環紋或環帶。菌肉紅色。菌管與菌肉同色,一層,長1-2mm,管口細小,圓形,暗紅色,有閃光感,每毫米5-8個。孢子平滑無色,長橢圓形,稍彎曲,7-8X2.5-3cm。

產於墨脫、米林。生於櫟、楊、柳等闊葉樹枯立木、倒木、伐木粧上,有時也生於鬆、雲杉、冷杉上。分布於吉林、河北、河南、陝西、江西、福建、台灣、貴州、四川、雲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安徽、新疆等地區。

屬木腐菌,被S木材初期染桔紅色,後期呈現木材白色腐朽。該菌可藥用。具生肌、行氣血、止濕痰、除風濕、止癢、曬氣、止血作用;有抑製癌細胞作用,對小白鼠肉瘤的抑製率為90%。子實體含有對革蘭氏陰、陽性菌有抑製作用的多孔蕈素。民間用於火燒後傷口消炎,將其硏成粉敷於瘡傷處即可。此菌有時在香菇段木大量生長被視為“害菌”。

子實體較小,平伏稍反卷或覆瓦狀疊生。菌蓋1-1.5X2-4cm,厚3-8mm,常左右相連,白色至淺茶褐色,有微細絨毛或光滑,無環紋或有不明顯環紋。蓋緣薄、銳,呈波浪狀,下側無子實層。菌肉白色,軟,木栓質,厚1-3mm。菌管長2-4mm,白色、完整、壁厚、管口米黃色,圓形至多角形,每毫米2-3個。跑子無色,短圓柱形至橢圓形,4.5-8X2.5-3cm。

產於亞東。生於櫟等樹木、枯立木、倒木和枯枝或枕木上。分布於吉林、山西、福建、浙江、湖南、廣東、廣西、遼寧等地區。

楊柳白腐菌

子實體中等或較大,木栓質,無柄。菌蓋半圓形,墊狀,新鮮時軟木栓質,幹時堅硬,3-9X4.5-16cm,厚1-3.5cm,白色至淺灰色或淺黃白色,淺黃色,無同心環帶和輪紋,被細絨毛,後變近光滑,邊緣銳或稍薄。菌肉白色或稍帶黃色,厚1-2cm。菌管一層,長3-10mm,同菌肉色,管口白色或灰色,圓形至近多角形,每毫米1-3個,通常為2個。孢子長橢圓形或短圓柱形,無色透明,平滑。

產於墨脫、錯那。生於楊、柳屬的樹上,有時也生樺樹活立木、枯木及伐粧上。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湖北、莉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浙江、安徽、青海、新疆、甘肅、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四川、雲南等地區。

屬木腐菌,被侵密樹木引起心材或邊材形成典型的白色腐朽類型。另外記載新鮮時有香氣味,幹時氣味漸消失。

幹朽菌

【別名】伏果圓炷菌、淚菌

子實體平伏,近圓形,橢圓形,有時數片連接成大片,一般長和寬10-20cm,延長接連可以達100cm,肉質,幹後近革質。子實層鏽黃色,由棱脈交織成凹坑或皺褶,棱脈邊緣後期割裂成齒狀,子實層邊緣有寬達1.5-2cm的白色或黃色、具絨毛狀的不孕寬帶。H坑寬1-2mm,深約1mm。孢子淺鏽色,橢圓形,往往不等邊,光滑,7.5-12X5-6.5cm。

產於波密。生於各種建築木材上,如木地板、天棚、原木、橋梁、木口、木櫃等。分布於雲南、四川、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區。

該菌是世界著名的木腐菌,腐朽力很強,破壞力極大,使木材造成塊狀褐色腐朽。朽材褐色,成方塊狀,方塊間有菌索,後期朽塊變成粉末。幹朽菌可以藥用,具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的抑製率為70%,對艾氏癌的抑製率為60%。

膠質幹朽菌

子實體平伏而邊緣反卷,或幼期完全平伏。往往相互連接,有的近覆瓦狀生長。蓋麵近白色有絨毛,無環帶,直徑2-7cm,厚可達2毫米左右,邊緣薄。菌肉白色,軟,厚約1-1.5mm。子實層膠質,幹後角質。子實層表麵粉紅、肉粉色至稍淡,半透明狀,幹後淺紫褐色或土黃色,由棱脈交織成H坑,平均每毫米1-2個小凹坑。孢子無色,光滑,臘腸形,3-4.5X1cm,含兩個油滴。囊狀體稀少,有結晶。

產於墨脫,波密。海拔2400-2700m。夏秋季生於枯木或腐木上。分布於黑龍江、河北、吉林、內蒙古、安徽、浙江、貴州、雲南、廣西、四川、陝西等地區。

此種含有蘋果酸,具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分別為90%和80%。當在連續高溫、高濕時,膠皺孔菌在木耳與香菇段木上大量生長繁殖,使香菇等菌絲不能伸入木材內部,直接影響營養的充分利用和菌絲的生長,對生產危害嚴重。

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