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與幼小的木耳近似,在野外釆食時易混淆。湖南曾發生食用中毒。在木耳或香菇段木栽培中出現黑膠菌,影響其產量和質量,被視為雜菌之一。
子實體較小。橙黃色,膠質,一般叢生並伸入腐木內。圓柱形,分枝稍扁,頂部分叉而尖,直立或稱彎曲。高0.5-3cm。子實層生於表麵。擔子頂端二分叉。黃色。孢子橢圓呈腎形或長方橢圓形。無色,光滑。
產於察隅,海拔1800m。春至秋季生於針葉樹倒木、戊木樁上。分布於河北、吉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
可食用,含胡蘿卜素。此菌子實體雖小,但在腐木上大量生長,便於收集食用。該菌往往出現在木耳、香菇段木上,被視為雜菌。
粘膠角菌
子實體小,下部偏圓,上部二至三叉狀分枝,似鹿角。高4-8cm,粗0.3-0.6cm。膠質,粘,平滑,幹後軟骨質。色橙黃且鮮豔,往往頂部色深。子實層生於表麵。擔子叉狀,淡黃色。孢子光滑,橢圓形或腎形,稍彎曲,後期形成一橫隔,淺黃色。
產於墨脫、波密、米林,海拔2600-3200m。夏秋兩季在雲杉、冷杉等針葉樹倒腐木或木樁上,成蔟生長,基部往往伸入樹皮和木材裂縫間。分布於吉林、四川、福建、雲南等地區。
可食用。此菌又像鹿角,又似珊瑚菌,含胡蘿卜素等物質。常在木耳、毛木耳、香菇段木上出現,色彩十分豔麗,被視為雜菌。
焰耳
子實體直立,膠質,鮮紅色或橙色,半透明,匙形或漏鬥形,柄部開裂不呈管狀,高3-6cm,寬2-5cm,內側表麵被白粉。子實層生外側。擔子倒卵形,縱分隔。孢子無色,光滑,圓筒形,11-12.5X4.5-7.5cm。
產於墨脫、波密、易貢、察隅。海拔2750-2900m。在針葉林中腐木與落葉層上,單生或叢生。分布於山西、黑龍江、吉林、陝西、青海、四川地區。
可食用。據試驗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抑製率為70%,對艾氏癌抑製率為80%,也有記載兩者抑製率均可達100%。
桂花耳
【別名】桂花菌
子實體微小,匙形或鹿角形,上部常不規則裂成叉狀。橙黃色,光滑,幹後橙紅色,不孕部分色淺。子實體高0.6-1cm,柄下部粗0.2-0.3cm,有細絨毛,基部褐色至黑褐色。延生於腐木裂縫中。擔子分二叉28-38X2.4-2.6cm,孢子兩個。孢子光滑,無色,橢圓或近腎形,初期無橫隔,後期形成1-2橫隔,即成為2-3個細胞。
產於波密、墨脫、米林。春至晩秋在杉木等針葉樹倒腐木或木樁上,成群或成叢生長。分布於吉林、河北、山西、貴州、雲南、福建、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甘肅地區。
可食用。含胡蘿卜素,此種子實體雖小,但色彩鮮豔,便於識別。往往生長在食用菌栽培的段木上,被視為雜菌。
玉蜀黍黑粉菌
孢子堆的大小、形狀不定,多呈瘤狀。長或直徑3-15cm。初期外麵有一層白色膜,有時還帶黃綠或紫紅色彩,後漸變灰白色至灰色。破裂後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冬孢子黃褐或褐黑色。球形至橢圓形罕不規則,表麵密布小疣。
產於波密、林芝、察隅。玉米抽穗和形成玉米棒期間,在玉米各部位均可生長-冬孢子在土壤、糞肥,病株殘體處越冬,次年經空氣傳播到玉米株上。分布全國的玉米產區。
此菌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幼嫩時可以食用。經常食用可預防和治療肝髒和胃腸道潰瘍等疾病,並能助消化和通便。玉米黑粉菌的培養液中含有穀氨酸、賴氨酸等16種氨基酸。其性寒、味甘,益肝胃,有解毒作用。還可治療神經衰弱、小兒疳積。玉米黑粉菌還產生黑粉菌酸,作為香料工業中合成蠶類的原料。還產生一種異生長素吲哚乙酸,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長。
子實體近球形、塊莖狀等。直徑2-3cm,表麵初期白色帶黃,露出地表後呈黃褐色,表皮附著許多暗色菌絲索,菌絲索往往相互聯合成網狀。包被膜質而較堅韌,產孢組織無中軸。孢子4-6個,長橢圓形或倒卵圓形,光滑,無色或淡黃渴色。
產於察隅,海拔2300-2600m。春至秋季生於鬆林中,群生,往往半埋於砂質土中。分布福建、雲南。
可食用,味鮮美。屬外生菌根菌。
子實體幼時卵球形,後伸長。高達17cm,基部有白色菌托。菌蓋鍾形,有深網格。高5cm,冤4cm。成熟後頂平,有穿孔,生暗綠色的粘而臭的孢子液。柄白色,海綿狀,中空,近圓筒形。長8.5cm,粗2.5cm。孢子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平滑,無色或近無色,2.8-4.5X1.7-2.3cm。
產於通麥、波密、米林。夏秋季生於林中地上,群生或單生。分布於山西、安徽、廣東地區。此種可以食用,吃時需把菌蓋和菌托去掉,因有臭味。可煎汁作為食品短期防腐劑。藥用時,可治風濕症。
子實體較小,高7-10cm。菌蓋小,鍾形,頂端平,具一小穿孔,蓋高2-2.5cm,黃色,有明顯的小網格,其上有粘而臭、青褐色的孢體。菌柄細長,海綿狀。淡黃色。長5-7厘米,粗0.8-1.0cm。內部空心,向上漸尖細,基部有白色菌托。孢子橢圓形,2.5-3X1.5cm。
產於米林。生於腐朽木上。分布於吉林等地區。
此菌蓋上粘液腥臭,有人認為具毒。
黃裙竹蓀
【別名】黃網竹蓀、仙人打傘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沖形,具網格,其上有暗青褐色或青褐色粘性孢體,頂平,有一孔口。菌幕檸檬黃色至桔黃色。似裙子,具菌托,苞狀,從菌邊沿下垂,長6.5-11cm,下緣直徑8-13cm。網眼多角形。眼孔直徑約2-5mm。菌柄白色或淺黃色。海綿狀,中空,長13-16cm,粗1.6-3cm。跑子透明,圓形,3-4X1.5cm。
產於察隅。夏季生於竹林、闊葉林地上,散生。分布於湖南、安徽、雲南、海南、廣東地區。此種多認為有毒,不宜釆食。可以供藥用。將子實體浸泡於濃度70%的酒中,作為外塗藥用,治療腳氣病。
棱柱散尾菌
子實體較細長,呈棱柱形,一般4-5棱高5-12cm。中空。頂部1.5-3cm,具4-5個爪狀裂片。紅色。初期裂片相互連接一起,後期從頂部彼此分離,靠內側麵產生暗褐色孢體粘液,具腥臭。菌柄淺粉紅至淺肉色,具4-5條縱行凹槽,鬆軟呈海綿狀。菌托白色。苞狀,初期卵球形。高2-4cm,基部有白色根狀菌索。孢子在粘的孢體中,橢圓形,半透明。
產於隆孜、拉薩,海拔3700m。夏至秋季常常群生。分布於河北、湖北、安徽、珂南、江蘇、四川、浙江、雲南、福建、湖南、貴州地區。
此菌頂部孢體粘液腥臭,常吸引蒼蠅等昆蟲-其形態特殊,多認為有毒。也有記載可食用或藥用。
籠頭菌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近球形。由許多網格組成,紅色。菌體直徑5-25cm。每個網格近五角形,網棱近海綿狀,外側較平滑,內側有暗青褐色帶腥臭氣味的粘液即孢體,招引蒼蠅。在菌體的基部有一白色菌托包裹,這層菌托是原來包被菌體的外菌幕。孢子無色近圓茌形,產於林芝。春至秋季生於林中空地、山坡草地上。分布於四川等地區。據記載生吃有毒。其形狀特殊,紅色豔麗,容易識別。另有記載此種與楊樹形成外生菌根。
灰釘
包被與帽狀柄頂相連接,成熟時即由此處開裂,孢體散失後露出,隆起近白色、寬2cm的基部。柄長25cm,粗0.6cm。深肉桂色,有毛狀鱗片。在柄之下部鱗片愈顯著。孢子近球形,鏽色,厚壁,4-6cm。外壁無色有凹痕。
產於昌都。秋季在林地上,成群生長。分布於四川、新疆等地區。
此種能消腫、止血、解毒、清肺、利喉。一般釆集後去掉柄,用其頭部的孢體,治外傷出血、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凍瘡、感冒、咳嗽等。
黑紫心馬勃
【別名】大孢灰包、大孢馬勃
子實體小,近倒卵形,直徑2-5cm。不孕基部發達呈海綿狀,由白色菌絲束固著在地上或基物上。外包被形成無數細刺,頂端成叢聚合一起,脫落後露出光滑、茶灰色至淡煙色,膜質的內包被。孢體深肝褐色。孢子紫褐色,具明顯小疣,球形,直徑5-7Mm。孢絲長,分枝少與孢子同色,粗3.5-5.5cm。
產於米林、波密、左貢。在林地上往往單個生長。分布於洵北、山西、陝西、寧夏、胄海、四川、江蘇、雲南等地區。此菌幼時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