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黑菜、黑木耳、耳+
子實體膠質,淺圓盤形,耳形或不規則形,冤2-12cm,新鮮時軟,幹後收縮。子實層生腹麵,光滑或略有皺絞,紅褐色讀棕褐色,幹後變深褐色或黑褐色。外麵有短毛,黃褐色。孢子無色,光滑,常彎曲,臘腸形。
產於然筆、易貢、米林、波密、林芝、墨脫、亞東、吉隆。海拔2000-3200m。生於櫟、榆、楊、等闊葉樹上或朽木及冷杉上,密集成叢。分布於洵北、黑龍江、吉知、遼寧、江蘇、福建、台灣、珂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海南等地區。
木耳是我國重要的栽培食用菌之一,傳統作為棉、麻、毛紡織工人的保健食品。味甘、補血氣,止血、活血,有滋潤、強壯、通便之功能。記載治濕性腰腿疼痛;產後虛弱、抽筋麻木、崩淋血痢,痔瘡,腸風;外傷引起的疼痛,血脈不通、手足抽搐;白帶過多;便血、痔瘡出血,子宮出血;反胃多痰,毒蕈中毒、高血壓血管硬化、眼底出血。外敷治瘡潰爛、多濃血不能結痂、年老生瘡久不封口等。試驗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分別為42.5%和80%。木耳屬於木腐菌。
多皺木耳
子實體膠質,耳形或園盤形,無柄,著生於腐木上,直徑1-7X1-4cm。子實層生裏麵,淡紅褐色,有白色粉末,有明顯皺褶,並形成網格,外麵稍皺,紅褐色,幹後透明無色。有毛,毛無色,60-170X4.5-6cm,孢子無色,光滑,圓筒形,彎曲,10-13X5~6cm。擔子40-45X4-5cm。
產於墨脫、米林。海拔2050-2600m。生於楊等闊葉樹枯腐木上,群生。分布於海南、福建、廣西、台灣、貴州、雲南等地區。
可食用。不氣肋、闊肺、止血。有滋潤、強壯、通便之功效,並能治痔。在香菇段木栽培中.往往作為一種害菌出現。
琥珀木耳
子實體平伏,耳片狀,膠質至角質,直徑4-5cm,最大可達12厘米,厚0.5-0.8mm,暗褐色、紅褐色、琥珀褐色,有的粉色,薄而透明。背麵被絨毛,汙白色至淡黃褐色,毛長64-200X4-7.1-mi。菌絲有鎖狀聯合。擔子具三橫隔和四小梗,近圓柱形,小梗長11-15X1-2mhi。孢子近長方橢圓形,彎曲近腎形。
產於墨脫、林芝、波密。夏季成群生於闊葉樹腐木上。分布於雲南、廣東、廣西、貴州、海南、台灣、湖北、福建等我國南亞熱帶地區。
可食用,但適口性比木耳梢差,分布於南方各地區,可收集利用。目前已人工栽培。
牛皮木耳
子實體初期平伏生長,後期邊緣逐漸離開基物,往往互相連接並呈瓦狀排列,常成裂片狀,1.5-5.5X3-14.5(18.5)cm,厚1.5-2.5mm或更厚。表麵鬆軟,有紙毛,幹時灰白色,常常因著生一些藻類而帶灰綠色,絨毛排列成環帶。柔毛長120-550fzm,直徑2-3.5cm,透明,無色至暗褐色,沒有中線,成叢密生,厚可達1mnu子實層生於下表麵,膠質,幹時軟骨質,平滑讀有少量皺紋,新鮮時淡青褐色至淡黃褐色,幹時帶灰黑色至暗紫灰色。子實層厚115-125Mm0擔子45-50X3-4cm,孢子臘腸形或腎形,12-18X5-7cm。
產於波密、墨脫。生於闊葉枯木上,其環境多為陰濕處。分布於雲南、台灣、福建、河北、河南、山西、吉林、寧夏、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
可食用。屬木腐菌,危害榆、樺、楊、蘋果等闊葉樹。此菌的熱水提取物為多糖,對小白鼠肉瘤的抑製率為42.6-60%,對艾氏癌的抑製率為60%。
毛木耳
子實體膠質,淺圓盤形、耳形或不規則形、寬2-15cm,有明顯基部。無柄,基部梢皺,新鮮時軟,幹後收縮。子實層生裏麵,平滑或稍有皺絞,紫灰色,後變黑色。外麵有較長絨毛,無色,僅基部褐色,長400-1100X4.5-6.5cm,常成束生長。孢子無色,光滑,圓筒形,害曲,12-18X5-6cmD
產於墨脫、亞東、波密、米林。生於柳、桑等樹幹或腐木上,叢生。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海南、廣西、廣東、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雲南、海南等地區。
可食閈,質地脆,不如木耳好吃卻別有風味,目前我國已廣泛栽培。可藥用,其功效與木耳近似。對小白鼠肉瘤的抑製率為90%,對艾氏癌的抑製率為80%,尤以毛木耳含多糖豐富,多食用毛木耳有益於防癌抗癌。此菌往往在香菇段木上生長,影響產量,為害菌。
膠質刺銀耳
子實體較小,半透明似膠質,軟,汙白色,扇形、匙形、掌狀至半圓形,具短柄。菌蓋直徑2-6cm,陰濕處多呈汙白色至乳白色,光多處帶淡褐色,開始有細毛,後變光滑。菌蓋下密生長約0.2-0.5cm的小肉刺。菌柄長約1厘米,粗0.5-0.8cm。孢子近球形,無色,在KOH液中帶黃色,7.4-8.4X4.6-6.4cm。擔子具4小梗。
產於墨脫、下察隅、米林、波密古鄉。海拔2750-2900m。夏秋季生於針葉樹倒腐木、枯不樁基部,往往成群生長。分布於吉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湖南、貴州等地區。
可食用。有人認為其味鮮美,可篩選馴化培養。據報道對小白鼠肉瘤]80和艾氏癌抑製率約為90%。
金耳
【別名】黃金銀耳、黃木耳
子實體不規則形,似腦狀,全體金黃色,寬2-7cm,高2-3cm,膠質。子實層生於腦狀突起表麵。擔子梨形,縱分隔。孢子球形或卵_形,無色光滑,8-13X8-10fJon。
產於墨脫、波密、通麥、林芝、米林、察隅。海拔2700-3000m。生於櫟樹或其它闊葉樹腐木上。分布於福建、四川、雲南等地區。
可食用,味道鮮。可出口外銷。此菌含胡蘿卜素,在藏藥中應用。目前,我國已人工栽培成功。
【別名】橙耳、黃木耳、磚砂色銀耳
子實體橙黃色,直徑6-7cm,由數瓣組成。擔子卵形,淺黃色,M-16X10-12cm,生於近子實體的表麵,形成較明顯的子實層。孢子球形,無色,具小尖。
產於墨脫海拔2100-2700m。生於闊葉樹枯幹的樹皮上。分布於四川、廣東、雲南、福建、海南等地區。
茶耳
【別名】血耳、茶銀耳
子實體小或中等大。直徑4-12cm,由無數寬而薄的瓣片組成,瓣片厚1.5-2mm,淺褐色至鏽褐色,幹後色變暗至近黑褐色,角質。菌絲有鎖狀聯合。擔子縱裂四瓣,12-18X10-12.5cm。孢子無色,近球形、卵狀橢圓形,基部尖。
產於墨脫、波密。海拔2400-2800m。春至秋季多生於闊葉樹林腐木上。分布於吉林、河北、廣東、廣西、海南、青海、四川、雲南、安徽、湖南、江蘇、陝西、貴州等地區。
可食用。其外形、顏色往往似木耳,但比較薄。福建民間用於治療婦科病。此菌有時生長在香菇、木耳栽培段木上,被視為“雜菌”。
銀耳子
子實體純白至乳白色。膠質,半透明,柔軟有彈性,由數片至10餘片瓣片組成,形似菌花形、牡丹形或繡球形。直徑3-15cm。幹後收縮,角質,硬而脆。白色或米黃色。子實層生瓣片表麵。擔子近球形或卵圓形。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光滑,近球形。
產於墨脫、下察隅。夏秋季生於闊葉樹腐木上。主要分布南方各省區。
銀耳傳統藥用,有“樸腎、潤肺、生津、止咳”之功效。是一種重要的保健食品。含有17種氨基酸、酸性異多糖、有機磷、有機鐵等化合物。能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起扶正固本的作用,提高機體對原子能輻射的防護能力。銀耳糖漿能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和慢性原發性心髒病。銀耳多糖對小白鼠肉瘤有抑製作用。
橙黃銀耳
【別名】金耳、亞橙耳
子實體一般較小。鮮時黃色、橙黃色,幹時橙紅色,由許多厚而曲折的瓣片組成。直徑可達5cm或更大。菌絲淺黃色,具鎖狀聯合。擔子卵圓形至橢圓形,縱裂為四瓣,12-15X8-10cm,小梗細長。孢子橢圓形,無色或淺黃色,含小油滴。
產於波密、林芝、墨脫,海拔2700-3000m。生於闊葉林腐木上。分布於四川、雲南、廣東地區。
可食用。
黑耳
子實體大,黑色,膠質,扭曲,常沿著樹皮裂縫平伏生長而相連接。直徑1.5-3cm,高1.5-4cm。初期具小瘤,表麵有細小的疣點。擔子卵形,孢子臘腸形。
產於下察隅,海拔1800m。春至秋季生於楊、柳樹皮上。分布於河北、山西、寧夏、甘肅、青海、安徽、江蘇、浙江、廣西、陝西、湖南、湖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