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西藏經濟作物的種類(十四)(1 / 3)

大孔菌

【別名】棱孔菌、蜂窩菌

子實體中等大。有側生或偏生短柄,菌蓋腎形、扇形至圓形,偶呈漏鬥狀,後側往往下凹,3-6X1-10cm,厚0.2-0.7cm,新鮮時韌肉質,幹後變硬,無環紋,初期淺朽葉色,並有由纖毛組成的小鱗片,後期近白色,光滑。邊緣薄,常內卷。菌肉白色,厚0.1-0.2cm。菌管長1-5mm,近白色,至淺黃色,管口輻射狀排列,長1-3mm,寬0.5-2.5mm,管璧薄,常呈鋸齒狀。跑子圓柱形,9-12X3-4.5cm。有菌絲柱,無色,30-75X15-25mm。

產於波密。海拔3300m。生於闊葉樹的枯枝上。分布於河北、山西、黑龍江、遼寧、浙江、安徽、河南、湖南、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子實體的乙醇加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的拮抗作用達71.9%。另有記載對小白鼠肉瘤的抑製率為70%,對艾氏癌抑製率為60%。大孔菌是一種分布廣泛的木腐菌。導致楊、柳、櫟等多種闊葉樹倒木的木質部形成白色雜斑腐朽。

漏鬥大孔菌

【別名】漏鬥棱孔菌

子實體一般較小。菌蓋直徑1.5-8.5cm,扁平,中部臍狀,後期邊緣平展或翹起,似漏鬥狀,薄,褐色、黃褐色至深褐色,有深色鱗片,無環帶,邊緣有長毛,新鮮時韌,內質,柔軟,幹後變硬,邊緣內卷。菌肉薄,厚不及1mm,白色或汙白色。菌管白色,延生,長1-4mm,幹時呈草黃色,管口近長方圓形,輻射狀排列,口徑1-3mm左右。菌柄中生,同蓋色,往往有深色鱗片,長2-8c;m,粗1-5mm,圓柱形,基部有汙白色粗絨毛。

產於下察隅、米林、洛劄。海拔1600-3300m。夏秋季生於櫟等闊葉樹倒木、樹粧、枯樹枝上,單生或散生。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安徽、浙江、江蘇、江西、貴州、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地區。

幼嫩時可以食用。此菌幹時變硬,當濕潤時吸收水分恢複原狀。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分別為90%和100%。此菌往往出現在木耳、毛木耳、香菇段木上,被視為“雜菌”。

褐光蓋大孔菌

【別名】鬥棱孔菌、光鬥大孔菌

子實體小。菌蓋直徑2-6cm,幼時和新鮮時近肉質,幹後硬而脆,表麵米黃色或褐黃色,平展或中央下凹或有時呈淺杯狀,光滑無毛,具輻射皺紋或條紋。邊緣薄有時呈波狀,幹燥後內卷。菌肉白色至汙白,稍厚,於是約1-1.5mm。菌管汙白色至淡白黃色,延生,管口長形,輻射狀排列,長約1mm,寬不及1mm,邊緣常呈鋸齒狀。孢子無色,光滑,長方橢圓形或橢圓形,9.5-11X4.5-5cm。

產於波密、劄木。夏至秋季生於闊葉樹腐木上。分布於河北、吉林、河南、四川等。

此種引起木材白色腐朽。

寬鱗大孔菌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扇形,5.5-26X4-20X1-3cm,具短柄或近無柄,黃褐色,有暗褐色鱗片。柄側生,偶爾中生,長2-6cm,粗1.5-3(6)cm,基部黑色,軟,幹後變薄。菌管延生,白色管口長形,福射狀排列,長2.5~5mm,寬2mmt猶子光滑無色,9.7-16.6X5.2-7cm。菌肉的菌絲無色,無橫有分枝,無鎖狀聯合。

產於察隅、吉隆、米林海拔2500-3400m生於柳、楊、榆及其它闊葉樹的樹幹上。分布不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江蘇、四川、湖南、陝西、青海等地區。

幼時可食,老後木質化不宜食用-屬木腐菌-引起木材腐朽。對小白鼠肉瘤抑製率為60%。

冷杉粘褶菌

子實體小或中等。無柄或平伏而反卷,長條形,革質。菌蓋左右相連,長達10-20cm,寬1-3cm,厚0.15-0.4cm,往往左右相連,邊緣薄而銳,波浪狀,褐色。菌肉鏽褐色。菌褶不分叉,長短不一,寬0.2-0.5cm,間距1mm,淺褐色,後變灰色,灰褐色。褶緣薄而銳,完整。擔孢子近圓柱形,無色,7.5-10.5X3-4.5m。囊狀體無色,頂端有結晶物。

產於吉隆、波密、昌都、聶拉木。海拔2300-3550m。生於雲杉、冷杉、鐵杉、鬆等10個屬的針葉樹枯立木、倒木上。分布於河北、甘肅、陝西、廣東、福建、四川、雲南、新疆等地區。

屬木腐菌,侵害針葉樹使其受害木質部形成白色腐朽。可藥用。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抑製率為100%。

褐紫耙齒菌

子實體小,往往左右相互連接,革質稍膠質,濕時柔軟,幹時硬。菌蓋半圓形,覆瓦狀疊生或形成蓋,寬1-4cm,厚1-3mm,白色至灰白色,被粗毛和有環紋,邊緣薄,近鋸齒狀。菌肉薄,厚約1mm,靠近子實層麵淡紅紫色漸到淡堇青色,後逐漸褪色。子實層形成薄齒狀突起,近放射狀排列,長約1-2mm。側囊狀體長梭形,梢突越子實層表麵,頂端有結晶,無色,壁稍厚。孢子長摘圓形,無色,平滑。

產於昌都。海拔3900m。春至秋季生於高山鬆及其它樹木和枕木上。分布於河北、黑龍江、陝西、浙江、雲南、四川、甘肅等地區。

此菌分布廣,對數種樹木及枕木造成危害,形成白色腐朽。往往也繁殖生長在木耳、毛木耳及香菇、銀耳段木上,使這些食用菌產量受到影響。據試驗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為80%。

毛仙幾

子實體小至中等大。菌蓋扁半球形至扁平,新鮮時肉質強韌,幹後變硬,直徑2-5cm,厚0.2-0.4cm,中部梢呈臍狀,表麵黃褐色、黃灰色至暗灰色,幹後土黃色,初期有微細剛毛,後漸脫落,變光滑或粗糙,菌蓋邊緣薄,色深,具毛,幹後內卷,下側無子實層。菌肉白色,厚約0.1cm。菌管延生,淡黃色,長0.1-0.2cm,管口色比菌管色較深,圓形至多角形,邊緣完整,每毫米3-4個。菌柄圓柱形,中生或近中生,內實.色較深.長1.5-3cm,粗0.3-0.5cm,開始具毛後脫落。孢子光滑,無色,園柱形,稍彎曲,7-8X2-3Mm。

產於波密、林芝。生於闊葉樹倒木或雲杉、冷杉等針葉樹枯立木上。分布於吉林、甘肅、山西、內蒙古、黑龍江、陝西、冓海、河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幼嫩時可食用。屬木腐菌,導致多種樹木形成木材腐朽。

黑柄仙盞

子實體中等大。扁平,漏鬥形或中部下凹成臍狀,半肉質,幹後硬而脆。菌蓋寬3-10cm,初期白色後變黃褐色、茶褐色,無環帶,光滑,邊緣薄,波浪狀。柄近中生,內實,近圓柱形,有絨毛,暗褐色至黑色,內部白色,基部稍膨大,地上部分長2-6cm,粗0.3-1cm。菌肉白色,孔口多角形,每毫米4個,呈鋸齒形。擔孢子橢圓形至柱形,光滑,無色,7.5-9X2-4.5Min。

產於米林、波密。生於樺、楊、柳等闊葉樹腐木上。分布於河北、山西、新疆、陝西、甘肅、珂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東、雲南等地區。

供藥用。有抗癌作用,對小白&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製率為60%。

多年擬層孔菌

子實體形狀變化大,貝殼狀,大型。半平伏至平伏,覆瓦狀,菌蓋小而窄,寬1-15cm,初期蛋殼色至淡赭石色,並有微細絨毛,以後變光滑,呈棕灰色至暗灰色,邊緣薄銳,菌肉近白色,木栓質,菌管多層,但層次不明顯,近白色,管孔近圓形,孔麵白色,每毫米3-4個,擔孢子球形,光滑,無色,直徑4.5-6Mm,此菌形態變化大,常受生境的影響,另一特征是菌蓋窄。

產於波密、林芝。生於雲杉、落葉鬆的幹基和根上。分布於河北、吉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甘肅、新疆等地區。

可供藥用。屬樹木腐朽菌,引起白色腐朽,還危害針葉樹的幼菌。

紅擬層孔菌

子實體中等大。扁半球形到馬蹄形,單生或群生-菌蓋2-6X4-12cm,厚0.2-5cm,半圓形,剖麵半圓形,初期粉紅色,菱色至醬紅色,後期變黑色-有同心環梭,稍開裂,邊緣鈍,菌肉木栓質.,淺肉紅色,菌管與菌肉同色,多層,顯著。管孔麵色梢深,圓形,每毫米4-5個,擔孢子長方形,光滑無色,5-8X2-3cm。此菌主要特征是菌蓋表麵黑色,其餘部位均為肉粉色,尤其菌肉部分。

產於朗縣、昌都、墨脫、波密。海拔3100-3600m。分布於黑龍江、四川、雲南、甘雨、青海、新疆等地區。

可藥用。據報道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抑製率分劇為80%和60%。此菌是比較常見的木腐菌,主要引起針葉樹木材褐色塊狀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