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西藏經濟作物的種類(十三)(1 / 3)

小刺猴頭菌

【別名】小刺猴頭

子實體中等,直徑7-10cm,分枝密集,基部彙合一起似菌柄,小刺長10-20mm,下垂,新鮮時純白色,後期漸變為煙灰色。菌肉白色,柔軟,有彈性,孢子廣卵圓形,無色。產於波密、昌都。夏秋季在闊葉樹立木或倒木上單生。分布於吉林、河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味道鮮美。其藥用價値與作用同猴頭菌。小刺猴頭菌發酵提取物主要含有多糖、單糖、蛋白質和氨基酸,還含少量的生物、甾醇和脂類等成分。

玉髯

子實體很大,直徑大者可達30cm,高可達50cm,純白色,幹燥後變褐色。由基部發出數條主枝,再由每條主枝上生出下垂而比較密的長刺,刺柔軟,肉質,長5-1.5cm,頂端尖銳。孢子產生於小刺周圍,無色,光滑,橢圓形至近球形,含一油滴。油囊體25-33X5-7cm,圓柱形讀近棒狀,頂端純圓,梢尖或呈節狀。

產於米林、墨脫、波密劄木察隅。海拔3100-3200m。夏秋季生於冷杉、雲杉等的倒腐木、枯木粧或樹洞內。分布於吉林、四川、雲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地區。

此種味鮮美,很有食用價値。可以藥用,治胃潰瘍,有滋補強身、治神經衰弱的療效。現已人工栽培成功。可用稻殼加麩皮做培養料生產。經吉林省生物所分析,其菌絲體含氨基酸18種,其中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猴頭菌

【別名】猴頭蘑、刺蝟菌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直徑5-10cm,可達30cm,呈扁半球形或頭狀,由無數肉質軟刺生長在狹窄或較短的柄部,刺細長下垂,長1-3cm,新鮮時白色,後期淺黃至淺褐色,子實層生刺之周圍。孢子無色,光滑,球形或近球形,含一油滴,5.1-7.6X5-7.6cm。

產於波密、易貢、察隅等。海拔2700-2900m。秋季生於櫟等闊葉樹立木或腐木上,少生於倒木。在海拔3000m左右分布的猴頭菌色彩加深。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廣西、甘肅、四川、雲南、湖南等地區。

此菌是我國宴席上的名菜。現已較廣泛地進行人工栽培,同時還可利用菌絲體進行深層發酵培養。猴頭菌子實體含有氨基酸16種,多糖體和多肽類物質,能僧強機體免疫功能。其發酵液對小白鼠肉瘤有抑製作用。猴頭菌對於消化不良、神經虛弱、身體虛弱等均有醫療作用,視為宜藥膳食的食用菌。

白褐肉齒菌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半球形到梢平展,中部下凹,直徑4-15cm,淺灰黃色、黃褐色,幹後色淡近淺煙灰褐色,平滑無毛,濕時梢粘。菌肉白黃色。肉刺錐狀,延生,長1-2cm,乳白色至淺土黃色。菌柄偏生或中生,同菌蓋色,長3-8cm,粗1.5-3cm,表麵平滑,實心,基部稍膨大。跑子近球形,無色,透明或梢帯淡黃色,具瘤狀突起,4.8-5.3cm。

產於波密:通麥。海拔2800m。秋季或夏末在針闊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分布於雲南等地區。在新疆與西藏分布亦多。

此菌味濃香,鮮嫩時食用。藥用時有消炎與抗癌作用。

鍾馗帽

【別名】獐子菌、獐頭菌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初期凸起,後扁平。中部臍狀或下凹,有時呈淺漏鬥狀,淺粉灰色.表麵有暗灰色到黑褐色大鱗片,鱗片厚,覆瓦狀,趨向中央特劇大並翹起.呈同心環狀排列,蓋直徑6-20cm。菌肉近白色。菌柄中生或梢偏生,長5-9cm,粗0.7-3cm,有時短粗或較細長,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可達4cm。中實,平滑,淺白色,後期變淡褐色,刺錐形,延生,長可達1-1.5cm,初期灰白色,後變濃褐色。孢子形狀不.規則,具大而不規則的疣,淡褐色。

產於米林、林芝、波密、類烏齊。海拔3000-3100m。生於高山針葉林中地上,尤以雲杉、冷杉林中生長多。分布於甘肅、新疆、四川、雲南等地區。

此菌可以食用,鮮時味道更好,老後或雨多浸濕者帶苦味。屬樹木的外生菌根菌。由於菌肉厚、水分小、不易生蛆,便於收集與加工。其子實體有降低人血液中膽固醇的作用,並含有較豐富的多糖類物質。

灰薄栓齒菌

子實體一般絞小。菌蓋直徑1.5-4cm,幼嫩時肉質,後呈革質,青灰色至瓦灰色,有同心絨毛和環狀棱紋,邊緣波狀,中部往往凹似盤狀。菌肉較薄,初期軟,後纖維質,內有環紋,色淺至變深棕灰色。菌柄長2-6cm,粗0.5-1cm,中生近偏生,近柱狀。菌柄近似菌肉色,表麵凹凸不平,內部實心。刺短小,灰白色至近白色,長0.5-2mm,在柄上延生,老後變暗。孢子球形至近球形,無色或近無色,粗糙有小突起,3-4.5cm。孢子印白色。

產於波密、米林。夏季在鬆林或混交林地上,群生、單生或近生。分布於四川、安徽、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其味鮮美。

藍柄麗齒菌

【別名】藍腿栓齒菌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直徑6-11cm,扁半球形,後漸平展,中部下凹,初期白色後變至茶灰色,表麵有絨毛及瘤狀突起,無環帶。菌肉厚,木栓質,白色,有藍色環帶。刺密集,明顯延生,棕灰色至深棕灰色,尖端色淺。菌柄近中生,短,長2.5-3.5cm,粗1.5-2cm,表麵有細絨毛,深藍色,內部堅實呈藍色。孢子近球形,淡黃色,具疣,5-5.5X4.5-5cm。

產於波密。海拔2800m。秋季生於冷杉、高山鬆林地上。分布於四川等地區。

此種子實體幹後具濃香氣味,在提取香味物質方麵有硏究和利用價值。

鬆茯苓

子實體無柄,生於菌核表麵呈平伏狀,厚0.3-1cm,初期白色,老後或幹後變為淺褐色,管孔多角形或不規則形,菌管長2-8mm,偶有雙層,厚可達3-4cm,孔徑0.5-2mm,璧薄,孔口邊緣老後呈齒狀。孢子長方橢圓形至近圓柱形,6-8X3-3.5cm。孢子大量集中時呈灰白色。菌核呈球形、橢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呈塊狀。直徑10-30cm或更大,重量不等,大者可達數十斤甚至近百斤。新鮮時梢軟有彈性,幹後堅強,表皮粗糙多皺或瘤狀,淡棕黃色至褐色,變至黑褐色,內部白色或帶淺粉紅色,手捏有粉粒感,幹後稍硬。

產於波密達興等。海拔2800-2900m。生長於高山鬆、赤鬆樹根上。偶見於杉、柏、柳等根部,其土質為砂質。分布於安徽、福建、雲南、湖北、浙江、四川、貴州、河南、江蘇、廣東、廣西、甘肅、陝西、山東、河北等。很多地區已引種栽培。

我國藥用茯苓曆史久遠,以“閩苓安苓”、“雲苓”著名。茯苓治瀉溫熱、生津止渴,退熱安胎,寧心益氣、而消煩躁。還有降低血糖作用。現代硏究表明含茯苓酸層孔菌酸、去氫層孔酸、鬆苓酸等三萜酸化合物。茯苓還有茯苓聚糖約93%,灰分0.16%,類蛋白質0.68%。還含有甲殼質、脂肪、麥角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組氨酸、膽堿、茯苓酸3—(3—邰乙酰多孔菌酸B。把茯苓的主要成分P—茯苓聚糖轉化成茯苓多糖,對小白鼠肉瘤的抑製率達96.88%。茯苓又作為傳統補品,久服可以“除百病,潤肌膚,延年益壽”。

地花

子實體肉質,黃色或淡橙色,有小鱗片,漸變光滑,近圓形、扇形至不規則,中部一般稍下凹,直徑3-12cm,邊緣波浪狀或裂為瓣狀。菌肉白色或黃色。菌管延生,幹時長約1mm,壁薄、完整。管口多角形,每毫米3個,白色或黃色,幹後朱紅色。柄同管口色,側生、偏生或不規著生,單生或基部相連,長3-6cm,粗0.5-1cm。孢子光滑,無色,橢圓形、寬橢圓形,3-5X2.5-3.5jxm。

產於類烏齊。海拔4400m。在雲杉、冷杉或高山鬆、落葉鬆等針闊葉混交林地上,往往成群生長。分布於吉林、江西、雲南、四川等地。

幼時可食用,與落葉鬆、雲杉等多種針葉樹形成菌根,屬外生菌根菌。

冠狀多孔菌

子實體肉質,多汁、柔軟,幹後硬而脆。菌蓋近圓形,直徑3-16cm,厚0.5-1.3cm扁平而中部下凹,淺黃至黃綠色,有細毛或細鱗片,邊緣薄而呈波狀,幹後內卷。菌肉白色,厚0.2-0.5cm。菌管延生,乳白色,長0.2-0.4cm,管口與菌管同色,幹後白色至淡黃色,多角形至不規則形,管口邊緣垠狀,每毫米約兩個。菌柄偏生,往往幾個基部相連,長2-5ctn,粗0.8-1.4cm,同蓋色,具氈毛,實心,白色。孢子無色,在KOH中帶黃色,平滑,卵圓形,5.4-7X3.8-5.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