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西藏經濟作物的種類(十二)(1 / 3)

細點牛肝

子實體中等至梢大。菌蓋寬6-12cm,土紅褐色、暗淡紅褐色或暗褐色、有絨毛,不粘。菌肉黃色,致密,受傷變藍色。菌管黃色,後變淡綠黃色,直生或在柄周圍凹陷。管口複式,每毫米1.5-2個。柄長4-10cm,粗1-2cm,上部黃褐色,下部褐色,頂端有細條紋,全部有細點,內實,圓柱形,上下略等粗或基部稍膨大。孢子印橄欖褐色。孢子淡黃褐色,橢圓形或近紡錘形,12.3-14.2X5-5.5cm。側囊狀體淡黃褐色,多瓶狀,有時棒狀,43-52X7-8.7cm。

產於察隅。海拔2100-2850m,夏秋季在林地上單生。分布福建等地區。

珥食用。記載試驗抗癌,對小白鼠肉瘤的抑製率為90%,對艾氏癌的抑製率為80%。此菌是外生菌根菌。

小粗頭牛肝菌

子實體梢大。菌蓋直徑4.5-11cm,半球形,後期近平展,初期有皺絞,光滑或有光澤,幹而不粘,土紅褐色。菌肉白色至黃色,不變色。菌管青黃色,離生,長5-7mm,管口直徑0.5mm,色與菌管同,單孔,多角形。菌柄近柱形,靠近頂部漸細,帶黃色,長8-15cm,粗0.7-1.4cm,向下殼粉色,具褐色纖絲狀條紋,有時帶有玫瑰紅色,並有白色粉狀物。孢子橄欖色,橢圓形,產於波密。海拔3000m。夏秋季生於油杉等林地上。分布於雲南等地區。此種可供食用。

雲南牛肝菌

子實體小。菌蓋直徑2.2-3.8cm,半球形或近扁半球形,暗黃褐色,有顯著的絲絨狀物。菌肉在蓋部為黃色,在柄部為白色,不變色。菌管檸檬黃色,後變至青桔色,長4-5mm,延生,管口直徑0.7-1mm,與菌管同色,後期變為赭褐色,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狀。菌柄近柱形或向上略漸細,基部膨大。孢子帶橄欖色,橢圓形至近橢圓形,7.5-11X3-4.5cm。

產於米林、樟木、聶拉木。海拔2200-2400m。夏秋季在林地上,單生、群生或叢生。分布於雲南等地區。

據報道可食用。

假粗糙紅牛肝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直徑4-14cm,扁半球形,肥厚,表麵幹,具微細絨毛,淺肉桂灰色,淺煙色或淺煙灰色,後期帶茶褐色,傷處色變暗。菌肉汙白,傷變粉紅色至暗褐色,初期近菌管處肉白色,肥厚,致密。菌管層凹生至近離生,似蓋色,先變藍色最後變紅褐色,管口色較深,每毫米1-2個。菌柄圓柱形或彎曲,長6-20cm,粗1-2.6cm,表麵具深色粉狀顆粒,內實,基部稍膨大。孢子長方橢圓形至近梭形,淡鏽色或更深,11-20X6-8.1cm。孢子印紫褐色。側囊狀體帶淡褐色,近紡錘形,63-76X12.7-18cm。

產於波密、劄木。海拔2900-3000m。夏秋季在雲杉、冷杉等針葉林地上散生或單生。分布於吉林、江蘇、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屬樹木的外生菌根菌,與雲杉、冷杉形成菌根。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直徑有4-8cm,司達12cm,表麵幹燥,濕潤時粘,被絨毛狀鱗片,龜裂狀,偶有光,暗褐色或帶紅褐色,或帶黃褐色。菌肉近白色。子實層近離生,初期汙白色,後變粉肉色至暗色,管孔小。菌柄細長,近圓柱形,長6-12cm,粗0.5-0.7cm,有近似菌蓋色的鱗片或細條紋,上部色淺,向下稍膨大,色淺呈白色或帶淡黃色,內部實心至鬆軟。孢子褐色至淺粉褐色、寬橢圓形或橢圓形,近光滑至粗糙具微細小點,11.4-17.8X4-7.6Mm。側囊狀體近梭形,較長,51-100X6.5-7.6-xm。

產於波密劄木。海拔3100m。秋季茌雲杉及其針闊混交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

此種可食。屬樹木的外生菌根菌。

西藏牛肝菌

子實體小至中等。菌蓋半球形至扁半球形或近平展,直徑4-8cm,栗-紅褐色、赭褐色,有瘤狀突起,表麵粘,邊緣有殘片。菌肉淡黃色或白色,傷後微變紅色,梢厚。菌管層直生至近彎生。菌管長4-9mm,檸檬黃色至肝褐色。管口小,輻射狀,橄欖色。菌柄長5-8cm,粗0.3-0.6cm,近圓柱形,表麵粘,有縱絞或疣,較蓋色淡,內實。孢子平滑,黃色,近紡錘形,含1-2油滴,9.5-13X4.5-5cm。有側囊狀體。

產於米林、類烏齊。夏秋季生於林地上。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供食用。

褐孔牛肝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寬3-11cm,扁半球形,後平展,中部稍下凹,土黃色,褐色或淡栗色,被絨毛或變光滑。菌肉淡黃色,厚。菌褶桔黃色,較稀,延生,不等長,褶間具橫脈,有時形成褶孔。柄長3-5cm,粗0.7-1.4cm,圓柱形,上下略等粗或基部梢細,土黃色或桔黃色,上部有脈紋。孢子印淡黃褐色。孢子橢圓形或近紡錘形,帶淡黃色。側狀體棒狀,頂端常較細,無色,常有黃色內含物,50-81X7-12Mm。

產於通麥。海拔2100m。夏秋季在林地上群生或散生。分布於江蘇、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供食用,味較好。屬外生菌根菌。

繡球蕈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肉質,由一個粗壯的柄上發出許多分枝,枝端形成無數曲折的瓣片,形似巨大的繡球,直徑10-40cm,白色、汙白色至汙黃色。瓣片似銀杏葉狀或扇形,薄而邊緣彎曲不平,幹後色深,質硬而脆。子實層生瓣片上。孢子無色,光滑,卵圓形至球形,4-5X4-4.6/jtm。

產於波密通麥、墨脫、米林。夏秋季生於雲杉、冷杉、鬆林或混交林地上,枘基部似根狀並與樹根相連。分布於河北、黑龍江、吉林、雲南、福建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味道較好。可以利用菌絲體進行深層發酵培養,其培養物對小白鼠肉癉180有拮抗作用。所產生的繡球菌素對某些真菌有拮抗作用。

毛栓菌

子實體小至中等大。半圓形、貝殼形或扇形,無柄,菌蓋寬2-10cm,厚0.2-1cm,表麵淺黃色至淡褐色。有粗毛或絨毛,具同心環棱,邊緣薄而銳,完整或波浪狀,菌肉白色至淡黃色。管孔麵白色,淺黃色、灰白色,有時變暗灰色,孔口圓形至多角形,每毫米2-3個,管壁完整。擔孢子圓柱形,臘腸形,光滑,無色,6-7.5X2-2.5cm。此菌的主要特征是菌蓋有毛和同心環棱,複瓦狀排列。

產於隆孜、加查。生於楊、柳等闊葉樹活立木、枯立木、死枝杈或伐樁上,單生或獲瓦狀排列。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四川、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青海、甘肅、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區。

此種可供藥用,用於除風濕、療肺疾、止咳、化膿、生肌。具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分別為90%與80%。毛革蓋菌屬木腐菌,引起木材形成海綿狀白色腐朽。往往生長在段木上,被視為與木耳爭蕎料的“雜菌”。

紅鎊革

子實體平伏,貼基物生長,不易剝離,新鮮時革質,幹後較硬碎,形狀不規則,多為長方圓形、橢圓形,3-5X4-6cm,有時更長或更寬,邊緣有時反卷,其反卷部分的背麵暗鏽褐色至琥珀色,似有細絨毛,邊綠很窄呈紅褐色。子實層紫紅色或暗血紅色,後期或幹時呈土褐紅色或豆沙色。剖麵厚200-600cm,顯出剛毛層和中間層及邊緣帶。中間層由粗2-3.5cm的菌絲縱列組成。剛毛紅褐色,向上漸細,頂端尖銳,直或稍彎曲,60-100X5-8cm。孢子長橢圓形或長方橢圓形,無色,平滑。

產於林芝東久、波密。海拔2850m。生於雲杉、冷杉、櫟、柳、杜鵑等闊葉樹枯立木、枯枝、倒木上。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區。

此種分布較廣泛,侵害多神樹木,可引起木材白色腐朽。偶見生長在木耳的段木上,危密木耳生長,被視為“雜菌”。

蟲形珊瑚菌

子實體高2.5-7cm,粗2-3mm,白色,老後變淺黃色,很脆,不分枝,圓柱形或長梭形,常稍彎曲,內實,後變中空,頂端尖,後變鈍,頂部梢帶淡黃色。柄不明顯。孢子無色,光滑,近橢圓形,4-7.5X3-5cm。

產於墨脫。海拔3600m。在草地或林中地上叢生。分布於吉林、江蘇、浙江、四川、海南、雲南等地區。

仙樹菌

子實體高3-6cm,多分枝,白色、灰白色或淡粉紅色,枝之頂端有一叢密集、細尖的小枝。菌肉白色,內實。孢子無色,光滑,近球形,有一小尖,內含一大油球,7-9.5X6.1-7.5cm。

產於波密、林蕪。在闊葉或針葉林地上群生。分布於黑龍江、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海南島、廣西、青海、四川、雲南等地區。

此種司以食用。

綠叢枝菌

子實體多分枝,叢生一起。灰黃色、黃褐色至肉桂色,高4-10cm,寬達3-4厘米,基部有白色絨毛,受傷處及其附近枝變青綠色。柄短或幾無。長1.5-2.5cm,粗0.3-0.8cm,枝細長,不規則,直立,密集,1-3次分叉,稍內彎,質脆,柔軟,枝端叉狀,尖銳,色淡。菌肉白色,柔軟。跑子淡鏽色,橢圓形,6-9X3.5-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