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西藏經濟作物的種類(十三)(2 / 3)

產於波密古鄉。海拔3100m。生長於闊葉樹林地上,常成群生長一起。分布於吉林雲南等地。

幼嫩時可食用。

亞灰樹花

子實體大,菌蓋扇形或半圓形,直徑3-10cm,由許多菌蓋生長一起,高5-15cm,寬5-15cm。表麵亮黃色,平滑或有小鱗片或裂紋,邊緣波浪狀起伏或卷曲。菌肉薄,白色,脆。由一個總的菌柄上分枝,每個菌蓋和小的菌柄之間無明顯界限。菌管層薄,近白色,長約1毫米,延生至柄基部,管口很小,圓形或形狀不規則。孢子光滑,無色,球形。

產於察隅。生於海拔1100-1300m的闊葉林與針葉林中地上,群生。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

據記載可食用。

巨多孔菌

子實體中等。菌蓋扇形,近圓形至腎形,2-6X3-9cm,厚2-8mm,新鮮時柔軟,幹時硬,光滑,蛋殼色至深肉桂色,常有輻射狀細條紋。菌肉薄,白色至近白色,厚1-6mm,菌管延生,長1-3mra,管口多角形至近圓形,近白色或稍暗,每毫米4-5個。菌柄偏生或側生,長0.5-5cm,粗3-7mm,光滑,上部同蓋色,下部尤其基部近黑色。孢子圓柱形,光滑,無色,6.8-10.4X2.5-3.8cm。

產於波密、類烏齊。海拔2300-3800m。夏秋季在闊葉樹腐木及枯樹枝上,往往散生或群生。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陝西、山西、甘肅、四川、安徽、青海、浙江、江西、雲南、廣西、福建、新疆等地區。

此菌藥用。其性溫,味微鹹,能追風散寒,舒筋活絡,製成中藥“舒筋散”,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大奇果菌

子實體大或特大,菌蓋直徑10-20cm,厚達1cm以上,許多菌蓋有一共同的菌柄,一株長達15-50cm或更長。蓋表麵黃褐色、茶褐至濃茶褐色,具有放射狀條絞和深色環紋,表皮有細微顆粒狀或絨毛狀小鱗片。菌肉白色,纖維質狀肉質,逐漸色暗,氣味溫和。管孔白色,接觸部位變暗色,菌管短,管口小,近圓形,常常沿菌柄延生。菌柄短粗,內部充實。孢子卵圓形至寬橢圓形,無色,4.5-7X3.5-5.5cm。

產於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海拔3500m以上。夏秋季生闊葉林中地上,常發生於樹根部位。分布於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味道好。子實體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分別為80%和90%。

綿毛蓋多孔菌

【別名】綿羊狀多孔菌、黃白多孔菌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直徑3-12cm,中部平下凹成漏鬥狀,初期邊緣內卷,表麵幹燥,白色至黃色,具有黃褐色或褐色鱗片。菌肉較厚,近白色,內質柔軟,微有香氣味。管孔較密,同菌肉色,管口近圓形至不正形,延生。菌柄生蓋中部或偏生,長2-6cm,粗0.5-1.5cm,上下等粗或往往向下漸變細,近黃白色,內部充實。孢子寬卵圓形,無色,5.5-6.5X3.3-3.5cm。孢子印白色。

產於藏東南部林區、墨脫、通麥。秋季生長,在針葉林中地上大量群生。分布於雲南、四川等地。可食用,味道比較好,幼時食用為宜。

褐多孔菌

子實體大,菌蓋直徑4-16cm,厚2-3.5cm,扇形、腎形、近圓形至圓形,梢凸至平展,基部常下凹。栗褐色,中部色較深,有時表麵全呈黑褐色,光滑,邊緣薄而銳,波浪狀至瓣裂。菌柄側生或偏生,長2-5cm,粗0.3-1.3cm,黑色或基部黑色,初期具細絨毛後變光滑。菌肉白色或近白色,厚0.5-2mm。菌管延生,長0.5-1.5mm,與菌肉色相似,幹後呈淡粉灰色。管口多角形至近圓形,每毫米5-7個。子實層中菌絲體無色透明,菌絲粗1.2-2cm。孢子橢圓形至長橢P形,一端尖狹無色透明,平滑。

產於米林、波密、易貢、墨脫、然烏、下察隅、聶拉木。海拔2100-4300m。生長於闊葉樹腐木上,有時也生針葉_上。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福建、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屬木腐菌,在樺或冷杉的木質部形成白色腐朽。

大孔褐瓣菌

子實體大至很大,菌蓋無柄或有柄,有柄者柄側生、偏生或中生,一般無柄則在基物i側生並疊生呈覆瓦狀。蓋直徑6-24cm,厚1-2cm,扁平、半圓形或近圓形。花瓣狀、淺漏鬥狀,質地似海綿或纖維狀肉質,黃褐至深咖啡色,幹後硬而脆,邊綠向下卷曲,或波浪狀,有同心輪紋或輪溝,表麵密被駝絨狀細毛。菌管單層,茶褐色,長3.5-6.5mm,管孔大小不等,近圓形、橢圓形或近似迷路狀,後期呈齒狀,每毫米1-3個。孢子楠圓形或寬橢圓形,無色,平滑。

產於墨脫、波密。生於針葉樹活立木、枯立木、倒木、木粧及戊根上,為單年生。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四川、雲南、甘肅、新疆等地。

屬木腐菌。危害多種針葉樹引起病據記載產生草酸和纖維素酶,可應用於輕工業、食品加工。具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均為80%。

貝葉多孔菌

子實體近無柄或有柄,柄可多次分枝,形成一叢覆瓦狀的菌蓋,扇形到匙形,寬2-7cm,厚0.2-0.7cm,肉質或半肉質,灰色,有細纖毛或絨毛,漸變光滑。菌肉白色,厚0.1-0.3cm。菌管長1-4mm。管口圓形或不正圓形,每毫米2-3個。跑子卵形至糊圓形,無色,光滑,5-7X3.5-5cm,菌絲璧薄,分枝,有橫隔,無鎖狀聯合,粗5.5-7cm。

產於波密、林芝東久、聶拉木、劄木。生於闊葉樹幹和木樁周圍。分布河北、吉林、廣西等地。子實體的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艾氏癌的抑製率為98.1%。幼時可食。目前我國及日本等國已人工栽培。導致木材腐朽。

豬糞菌

子實體肉質,有柄,多分枝,末端生白色至淺褐色、菌蓋最寬可達20cm。菌蓋圓形,中部下凹近漏鬥形,邊緣內卷,被深色細鱗片,寬1-4cm。菌肉白色,孔麵白色,幹後草黃色。孔口圓形或破裂呈不規則齒狀,延生,平均每毫米2-4個。孢子無色,光滑,圓筒形,一端圓形,一端有歪尖,7-10X3-4.2cm。

產於波密、劄木。海拔2900-3000m。6-7月生於闊葉林中地上或腐木樁旁,有時也生針葉樹旁。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幼嫩時可食。可人工栽培。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狀多樣,是著名中藥,有利尿,治水腫功效。

樺多孔菌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無柄或幾乎無柄。菌蓋近肉質至木栓質,扁半球形至扁平,靠基部著生部分常凸起,4-24X5-35cm,厚2-10cm,表麵光滑,初期汙白褐色,後呈褐色,有一層薄的表皮可剝離露出白色菌肉,邊緣鈍而內卷。菌肉很厚,近肉質而柔韌,幹後較輕呈木栓質。菌管層色稍深,菌管長2.5-8mm,易與菌肉分離,管口小而密,近圓形或近多角形,每毫米3-4個,靠近蓋邊沿有一圈不孕帶。孢子圓筒形或腸形,無色,平滑,彎曲,4-7X1.5-2cm。

產於朗縣、波密、米林。海拔2280-2300m。生長於樺木屬的樹幹上,一年生。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新疆、河南、陝西、福建、安徽、湖南等地。

幼嫩時可食用。屬樺木屬樹木專性木腐菌,引起木質部褐色腐朽。該菌子實體的熱水提取液加乙醇結晶,對小白鼠-肉瘤180抑製率為72%。從此菌可分離到多孔菌酸可抑製分枝杆菌的生長。該子實體中有蹄菌酸,對化膿小球菌有拮抗作用。另外還含有草酸等。此菌還可抗小白鼠及候子的脊髓灰質炎。

鬆橄欖

子實體較小,無柄或偶爾有柄,一般側生於基物上,木栓質。扁球形或近球形,1.5-3.5X2-4.5cm,厚1-3cm,菌蓋表麵光滑,淺土黃色或深蛋殼色,老後淡紅褐色。邊緣圓滑而厚,與菌幕相連。菌幕白色至汙白色,且與菌再色調明顯不同,厚約1mm。菌管層由菌幕所包蓋,初期完全封閉,後逐漸在靠近基部出現一個V形或近圓形的孔口,偶有兩個,孔徑2-4.5mm。菌肉純白至汙白,軟木栓質,厚2-8mm。菌管同菌肉色,長2-5mm,管口圓形至近多角形,管口麵淺粉灰色或帶褐色,每毫米3-5個,壁厚,口緣完整。孢子光滑、無色,長橢圓形,10-13X4-6cm。

產於墨脫、波密、察隅。生於鬆林樹幹上,也有記載生於衰老的冷杉、雲杉的樹幹或枯立木上。分布於吉林、S北、四川、雲南、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甘肅、貴州、黑龍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