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西藏經濟作物的種類(十二)(3 / 3)

大紅豆芽菌

子實體高達12cm,粗0.2-0.4cm,往往變_,寬0.5-0.7cm,紅色,幹後淺肉色或深蛋殼色,不分枝,偶有短分枝,梭形,頂端尖銳,有縱棱或皺紋,內部漸變空。柄短而不明顯,色淺,基部近白色,孢子無色,光滑,球形或近球形,內含一大油滴,具小尖。5.5-7X5.5-6.5cm。產於墨脫。海拔2800-3200m。夏秋季在林地上近叢生,分布於雲南、四川等地區。此種可以食用。

杯冠瑚菌

【別名】杯珊瑚菌

子實體高3-13cm,淡黃色或粉紅色,老或傷後變為暗土黃色,柄纖細,粗1.5-2.5mm,向上膨大,頂端杯狀,由杯緣分出一輪小枝,多次地從下向上分枝,最上層小枝頂端呈杯狀。菌肉白色或色淡。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橢圓形,含油球,3.5-4.5X2-2.5cm。有囊狀體,無色,梭形。

產於米林。海拔3000m。生於腐木上,特別是楊、柳屬的腐木上,有時在腐木樁上群生或叢生。分布於吉林、珂北、河南、湖南、福建、陝西、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其味較好。鮮時質脆,不易保存。

孔策擬枝菌

子實體多分枝,乳白色至象牙白色,高2-6cm。柄長0.5-1cm,粗0.2-0.3cm,有細微紙毛,主枝3-5個,其上3-6次叉狀分枝,小枝直立,圓柱形,頂端尖銳,子實層生於分枝上部表麵。跑子廣橢圓形,粗糙,4.5-6X3.5-4cm。

產於林芝、察隅。夏秋季生於林地上,有時也生於倒腐木上,有記載還生於枕木上。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吉林、廣東、海南、廣西、湖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也可以引起木質腐朽。

子實體較小,黃白色或白色。菌蓋中部下凹,呈淺漏鬥狀,直徑4-9cm,有絨毛至近光滑,不粘。菌肉靠近蓋中部厚,乳白黃色。菌褶橙黃色,延生,分叉,有橫脈連接,厚。菌柄2-5cm,粗1-2cm,同蓋色,實心,具絨毛和縱條紋。孢子橢圓形,光滑,無色,7-9X4.5-5fzm。有顆粒狀內含物。具鎖狀聯合。

產於波密、察隅。在混交林中地上單生。分布於安徽、四川、廣東。

可食用,可與樹木形成菌根。

雞蛋黃菌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喇叭形,肉質,杏黃色至蛋黃色。菌蓋直徑3-10cm,高7-12cm,最初蓋扁平,後漸下凹,邊緣伸展成波狀或瓣狀,內卷。菌肉稍厚,蛋黃色。棱褶窄而分叉或有橫脈相連,延生至柄部。柄杏黃色,向下漸絀,光滑,內實.長2-8cm,粗0.5-1.8cm。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7-10X5-6.5cm。

產於墨脫、米林、察隅。海拔2400-3000m。夏秋季在林地上散生或群生,稀見近叢生。分布於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吉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等地區。

此菌可以食用,味道鮮美,具濃鬱的水果香味。目前不能人工栽培,但菌絲體可深層發酵培養。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雞油菌可以藥用,其性寒、味甘、能清目、益腸胃。用於維生素甲缺乏症。還可抗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疾病。本菌對小白鼠肉瘤有抑製作用。它是樹木外生菌根菌,可與雲杉、冷杉、鐵杉、櫟等形成菌根。

紅喇叭菌

子實體小。菌蓋直徑1.5-5.5cm,薄,最初扁平,後中部下凹,光滑,先時近朱紅色,老後褪色,邊緣內卷,波狀至瓣裂狀,無條紋。菌肉近白色,近表皮處紅色。菌褶稀、狹窄,延生,分叉,有橫豚連接。菌柄同蓋色近圓柱形,光滑,長2-4cm,粗0.3-1.0cm,實心。孢子無色,光滑,寬摘圓形。

產於米林、墨脫。夏秋季在林地上散生或群生。分布於安徽、江蘇、浙江、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味鮮美,是樹木的外生菌根菌。此菌含有胡蘿卜素。

子實體小至中等。菌蓋3-10cm,近喇叭狀,似蠟質,邊緣延伸至後期向內卷,蓋較薄,表麵光滑,桔黃色。菌肉較薄,桔黃色,靠近柄部菌肉近黃白色。具有水果香氣味。菌柄表麵桔黃色。往往細,長2.5-10cm,粗0.5-2cm,有時上部粗,內部白色空心。子實層平滑或低的條棱或淺溝紋。桔黃色,後期帶淺粉紅色。孢子印粉黃色,跑子橢圓形,光滑,無色,7.5-12X4-6.5Mm。產於墨脫。秋季生於林地上。可食用,味鮮美。(1.子實體2.孢子)

地陀螺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直徑7-15cm,平展後中部下凹成漏鬥狀或喇叭狀,表麵深蛋殼色至帶紫褐色,幹,光滑或具小鱗片,邊緣薄呈花瓣狀。菌肉厚,汙白或帶淺肉桂色。菌褶呈脈狀.厚,窄,延生皺褶,交織成網或近似孔,粉灰到淺灰紫褐色。菌柄較短,長1-4cm,粗1-3cm,基部有白色絨毛。孢子印帶淺黃色。孢子橢圓形,壁粗糙有皺,13.9-15.3X5.2-6.3cm。

產於波密、米林。夏秋季在雲杉、冷杉等針林中地上叢生、群生或單生。分市於甘肅、雲南、貴州等塯。此種可以食用,味道好。

早莫婁馬

子實體中等大,喇叭狀。菌蓋表麵有橙褐紅色大鱗片,菌體高達10多cm。菌蓋直徑達8cm。菌肉厚而白色。菌柄細長,後期內部呈管狀。菌褶厚而窄似棱狀,在菌柄上延伸或相互交織。孢子淡黃色或近無色,橢圓形,初期光滑,成熟後表麵粗糙,12-16X6-7.5cm。

產於亞東阿桑橋。海拔2700m。在闊葉或針葉林地上群生或單生。分布於四川、雲南、湖南、湖北、安徽、廣西、.廣東、福建、陝西等地區。

此種在許多地區釆食,但在雲南曾報道食後會中毒,引起胃腸道病症。該菌含有鬆蕈酸

金黃喇叭菌

【別名】金號角

子實體小,金黃色至老金黃色,近喇叭狀。菌蓋直徑2-5.5cm,下凹至柄部,全體高3-6.5cm,邊緣波狀,內卷或向上伸展,近光滑,有蠟質感。子實層麵光滑,無褶棱。柄與蓋相連形成筒狀,向下漸細。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7.5-10X6-7.5cm。

產於墨脫。海拔1100-1450m。夏秋季在櫟等殼鬥科及其它闊葉樹林中地上,群生或成叢生。分布於福建、河南、廣西、雲南、四川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味道鮮美,具濃鬱的水果香氣。與某些闊葉樹形成外生菌根。目前未見人工馴化培養。

灰號角

子實體號角形,全體灰褐色至灰黑色,半膜質,很薄,高3-10cm。菌蓋中部凹陷很深,表麵有細小鱗片,邊緣波狀或不規則形,向下卷。子實層淡灰紫色,平滑或梢有皺紋。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

產於波密。在闊葉林地上單生或群生至叢生。分布於吉林、江蘇、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海南、陝西、四川、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味道鮮美。與雲杉、櫟等樹木形成外生菌根。

子實體小,革質,韌,被暗褐色絨毛。菌蓋勺形或耳匙狀,半圓形、腎形或心髒形,直徑0.5-3cm,煙褐色,老後蓋表麵絨毛稍脫落。菌柄細長,革質,柔韌,直立,側生,靠近蓋部稍扁冤,基部膨大,內部實心,表麵密集,短而錐形,長3.5-8cm,粗0.2-3.5cm。菌蓋下刺密集,短,錐形,長1-2mm,初期褐黃灰色,後呈淺褐,老後黑褐色,受傷色變暗,帶紫色。孢子近球形,近無色,光滑或似有小疣和小麻點,含一油球,4-5cm,澱粉反應呈黑褐色。

產於波密、米林、察隅。海拔2800-3000m。生於鬆樹、雲杉等落地球果上,偶在鬆葉層及鬆枝上。分布於安徽、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甘肅、陝西、吉林、海南等地區。

此種屬木腐菌,常導致鬆、杉球果腐爛。

紅齒菌

子實體較小,肉質。菌蓋淺桔黃色或桔褐色,半球形至梢平展,有時中部稍下凹。邊緣色較淺且波狀和內卷,表麵光滑無毛。菌肉梢厚,帶淺黃。子實層由無數軟肉刺組成。孢子無色,光滑,寬卵圓形至近球形8-10X6-8cm。

產於藏東南部林區。海拔3000-3700m。夏秋季在雲杉、冷杉等針葉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

此種可以食用,其菌肉細嫩,味道較好。可能為樹木的外生菌根菌。

卷緣齒菌、齒菌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扁半球形至扁平,有時不規則圓形,直徑3.5-8cm,表麵有微細絨毛,後光滑,初期邊緣內卷,後期上堯或有時開裂,蛋殼色至米黃色。柄長2-7cm,粗0.5-1.8cm,同蓋色,內實。跑子無色,光滑,球形至近球形,7-9X6.5-8cm。

產於波密。夏秋季在混交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分布於S北、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蘇、陝西、青海、四川、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味道比較鮮美,是一種優良野生食菌。屬外生菌根菌,與櫟等闊葉樹形成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