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於米林。夏秋季在雲杉、冷杉等針葉林地腐枝層上群生。分布於吉林、四川、黑龍江、新疆、湖南、廣東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食時稍有苦味。
木瑚菌
子實體高4-6cm,淺肉色,頂端近肉色。柄短,粗0.3上0.4cm,由基部或靠近基部開始分枝,著生於綿絨狀的菌絲墊上。小枝變曲生,下部3-4叉,上部雙叉分枝,頂端細而尖。菌肉白色,軟韌質。孢子寬橢圓形,淡鏽色,有皺或疣,6-8(9)X4-5cm。
產於米林、吉隆、察隅。生於林中倒腐木上或落果上,單生或叢生。分布於安徽、廣西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對小白鼠肉瘤的抑製率為70%,對艾氏癌的抑製率為60%。
子實體形成一叢,有許多分枝,由較粗的柄部發出,高可達20cm,寬可達5-12cm,分枝多次,分成叉狀,卵黃色至赭黃色,抦基部色淺或呈白色。孢子帶黃色,表麵粗糙有小疣,橢圓至長橢圓形,7.5-15X3-6.5cm。
產於波密、米林、墨脫。海拔2950-3100m。秋季生於雲杉等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此種可以食用,野生量大,可收集加工。具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分別為60%。與雲杉等形成菌根。
葡萄狀珊瑚菌
子實體珊瑚狀,中等至大型,高可達40cm,粗10-30cm,從柄上分出許多主枝,分枝密集,白色帶汙黃色,枝端桃紅色至淡紫色。菌肉白色,質脆,受傷不變色,子實層生枝表麵。孢子光滑,長擁圖形,帶黃色,14-16X5-7cm。
產於類烏齊。海拔4000m。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分布於吉林、台灣、雲南等地區。此種可以食用,其質脆嫩,味鮮美而可口。據雲南食用菌中記載具有和胃氣、祛風、活血等藥用效果該菌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均為60%。
紅頂枝瑚菌
【別名】紅頂粉叢枝菌
子實體大。高6-10cm,從近地表處開始分枝,基部短,白色,主枝直立,肉色,頂部_分枝多,頂尖成叢,呈粉玫瑰色。菌肉脆。孢子印鏽褐色。孢子近無色至淡黃色,橢圓形,稍粗糙。
產於類烏齊。海拔4100m。生於闊葉林地上。分布於安徽、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氣味、味道似青豌豆。
刷地菌
子實體成叢,多分枝像珊瑚。表麵黃色,幹燥後青褐色。高達10cm左右。菌柄較短,長4-6cm。粗1.5-2.5cm左右。靠近基部近白色。小枝密集,稍扁,節間的距離較長。孢子橢圓形,淺黃色,具小疣,含油滴,10-13(16)X4.5-5cm。
產於隆孜、波密、墨脫。海拔2600-3000m。在闊葉林地上群生。分布於河南、福建、台灣、四川、山西、遼寧、甘肅、雲南等地區。
此種有記載可食,但也有記載具毒,食後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中毒反應。抗癌試驗中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製率均為60%。此菌與冷杉、櫟等樹木形成菌根。
棕黃頂枝瑚菌
【別名】小孢叢枝菌
子實體較大,多分枝,高4-12cm,寬4-8cm,質脆,淺桔黃色,幹後深蛋殼色,基部色淺至近白色。菌肉同外表色。柄短,其上分出數個主枝,每個主枝再數次分枝,形成稀疏的菌冠,最上的頂尖常細弱,柄基部往往有細短的小枝。孢子色淡或近無色。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梢粗糙,7-11.4X3.5-4.8cm。產於下察隅、波密、米林。夏秋季生於混交林地上。分布於甘肅、四川、雲南、福建等地區。此種可以食用,野生量大便於收集加工。
掃帚菌
子實體淺粉紅色或肉粉色,由基部分出許多分枝,形狀似海中的珊瑚。子實體高達10-15cm,寬5-10cm,幹燥後呈淺粉灰色。每個分枝又多次分叉,小枝頂端叉狀或齒狀。菌肉白色。孢子滿圓形,表麵粗糖很少光滑,8-15X4-6cm。
產於波密、類烏齊、察隅。海拔2700-3700m。在闊葉林地上群生。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河北北、河南、甘肅、四川、安徽、雲南、福建等地區。
此種經煮沸、浸泡、沖洗後食閑,但往往中毒,產生較嚴重的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症狀,不宜釆食。對小白鼠肉瘤的抑製率為80%,對艾氏癌的抑製率為70%。
此菌與闊葉樹木形成外生菌根。
梅爾枝瑚菌
子實體珊瑚狀,紫色、丁香紫色,高達6-12cm,寬4-6cm,柄短粗,基部近白色。菌肉白色。孢子印淺土黃色。孢子近無色,橢圓形至長橢圓形,稍粗糙,9-12.7X4.5-6.5fxin。
產於波密、易貢、墨脫、類烏齊。海拔1500-4100m。夏秋季生於闊林地上。分布於安徽、73南、福建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但菌體老後不易消化,也有人認為有毒不能食用。
粉紅叢枝瑚菌
【別名】紅頂黃叢枝、紅頂黃枝瑚菌
子實體較大,分枝極多,高7-12cm,淡黃色,頂尖紛紅色。菌柄粗狀,長3-6cm,粗1.5-3cm,分枝多而密集。跑子長方橢圓形,有歪尖、淡色,近光滑,8-10X3.6-4.5cm。
產於波密。夏秋季在林地上叢生或群生。分布於雲南等地區。此種可以食用。但味道稍酸,老熟後食閑引起腹瀉反應。
白叢枝菌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高6-12cm,寬3-6cm,群生,多枝,米黃色。柄短而粗狀,其向上分為多數主枝,然後少數分枝,頂端鈍或稍尖。菌肉近白色,肉實,質脆。孢子色淡,常常粗糙,橢圓形,往往具小尖。
產於波密。海拔2950米。夏末至秋季生於闊葉林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地及腐葉層上,群生。分布於新疆、安徽、雲南、福建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
枝瑚菌
子實體高4-8cm,淡黃色、皮革色至土黃色,有時帶肉色,後變為褐黃色,頂端淺黃色,老後與子實體同色。柄長1-6cm,粗0.3-1cm,色淺,基部有白色菌絲團或根狀菌索,呈數次雙叉分枝,形成直立、細密的小枝,最終尖端有2-3齒。菌肉白或淡黃.色,內實。孢子在顯微鏡下近無色,長方橢圓形,7~9.8X3.5-5cm。
產於米林。生於闊葉樹腐木或枝條上,群生。分布於山西、黑龍江、吉林、安徽、海南、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
【別名】向耒流疏(藏名)
子實體中等大。金黃色,高8-12cm,多分枝,幹後赭褐色,微帶紅色,柄以上多次分枝,枝端鈍。菌絲無鎖狀聯合。孢子橢圓形,赭黃色,有疣狀突起,含油滴,9-11.5X5-6cm。
產於米林、類烏齊。海拔3150-4100m。夏秋季生於雲杉、杠鵲等混交林地上,群生。
此種可以食用。
棒錘菌
子實體棒狀,不分枝,頂部鈍圓,幼時光滑,後漸有縱條紋或縱皺,向基部漸變細,直或彎曲,高7-30cm,粗2-3cm,土黃色,後期赭色或帶紅褐色,向下色漸變淺。菌肉白色,鬆軟,有苦味。子實層生棒的上部周圍。柄部細,汙白色,孢子印白色到帶乳黃色,猶子無色,光滑。產於波密。海拔3000m。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群生或近叢生。分布於黑龍江、河北、吉林、甘肅、雲南、湖南、四川等地區。
此沖帶微苦味,可以食用。但四川曾有中毒現象發生。
黃豆芽菌
子實體呈黃色至橙色,不分枝,細梭形至長紡錘形,高1.5-8cm,粗2-6mm,往疰變為中空,扁平或有縱皺紋,有時扭曲,頂端尖銳,基部白色有細毛。擔子棍棒狀,35-45X9-11jxm,具四個孢子,有鎖狀聯合。孢子近無色,光滑,近球形至寬橢圓形,內含一大油滴,具小尖,光滑或微粗糙,5-7.5X4.5-6.5cm。
產於墨脫。夏秋季生於雲杉、冷杉針葉林與闊葉林、竹林地上,單生或叢生。分布於江蘇、四川、雲南、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安徽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
子實體細長,近長梭形,高5-15cm,粗0.2-1cm,數枝生長一起,有時上部稍粗,鮮黃色,光滑,基部梢粗。菌肉黃色,內部實心,後變空心,基部有白色毛。孢子球形至寬卵圓形,5-9X4-9cm。孢子成堆時白色帶黃色。
產於米林、林芝。夏秋季在林中草地上成叢生長。分布於江蘇、台灣、廣東、四川、雲南等地區。
此種可以食用。其外形特征與怡人似鎖瑚菌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