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也發現,所謂專製帶動經濟增長,其實就是“專製若能壓製民粹,將令經濟增長成為可能”。對20世紀前後各國先後出現的“跟隨美國而出現的有限的經濟經濟,及其後的蕭條”的,以中國熊皮德的為代表,經濟學家的解釋是:當一個後進國家處於通過廉價生產力優勢,對發達國家出口,(最終總是對美國出口),實際情況是用出口所得的外彙,換得發達國家被淘汰的,但相對後進國家仍然先進的技術,升級了後進國家的產業,也因此豐富了基本的產品供給;兩者結合,就構成了增長。此時的專製,對於組織此國的對外出口,接受外資的投資,並沒有障礙,甚至因為壓製了勞工運動和福利社會的訴求,還顯得更為有利;但是也醞釀著“國家GDP發展了,人民沒有得到發展的好處”的社會積怨。當這些國家終於不能沿用舊的發展模式時,被強化了的政治專製的後發劣勢,以及它們在國際上積累下的不良聲譽,與滯脹的經濟結合,也就不約而同地出現中等發達陷阱。
非洲在21世紀中期出現的經濟奇跡,在全世界對非洲國家普遍的專製獨裁的譴責中,卻成了全世界滯脹中的國家的唯一的指望。非洲人口也在同一時期達到了十億人以上,非洲國家結成了相互敵對的兩大同盟,以“非洲人不高興,非洲人可以說不”的強硬姿態,宣告著“非洲人民從此站起來啦”,拒絕全世界對非洲國家衝突調解的善意。在非洲經濟奇跡的後期,非洲國家為了拉動已經顯得疲弱的經濟,瘋狂地推動公共工程,甚至著手用淡化的海水,用轉向的剛果河水源,灌溉廣大的撒哈拉大沙漠,以求為非洲日益增多的人口,提供足夠的糧食。當這一次努力失敗後,非洲人絕望地發現,他們自已也處於“東亞失去的五十年”的邊緣,全世界則驚恐地麵對著,十億人口的非洲,兩個擁有核武器的聯盟,居然陷入了莫名其妙的戰爭之中。戰爭的起因居然是為了一座叫“釣魚山”的撒哈拉綠洲的歸屬,用世界其他地方無法理解的“正義”理由,而大打出手,在黑非洲上演世界上第一場核戰爭!它應該叫非洲戰爭,還是叫第三次世界大戰?若說它隻是非洲的戰爭,那第一次世界大戰,難道不隻是一場歐洲的戰爭?
第二次大蕭條,也就以非洲大戰,開始了它的下半場。當非洲經濟奇跡在戰火中終止後,全世界指望著替代非洲的奇跡,繼續以地區奇跡拉動世界脫離滯脹的期望,在阿拉伯國家和印度身上,全部破滅。已經開始轉型,正在脫離凱恩斯主義蕭條的東亞國家,已經停止了對美國的出口導向,以美國驚恐的規模,拋售美國的國債和美元,再沒有大的資金接手了!通往奴役之路的魔咒,終於作用到了幸福了一百多年的美元天堂身上,美國人發現自已,居然處於南美洲化的處境威脅下!已經變成了美國多數民族的南美拉丁裔美國人,舉起了天主教社會主義的大旗,挑戰美國自建國以來奉行的大憲章和個人主義的憲法!當得到拉丁及有色族裔支持的隆庇。信他競選成功美國總統時,美國軍隊在前國防部長特諾皮切的領導下,以該總統違反美國憲法的宣誓要求為由,拒絕向他效忠,宣告接管美國政權,重新組織大憲時;第二次美國內戰瞬間爆發,遍及美國五十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