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2世紀》的能源供應,相對地還不算大麻煩,不過未來常規能源的供應,仍將保持著比較緊張的短缺狀態。這與“能源危機”沒有什麼關係,世界上也不會存在能源危機。包括石油能源在內的價格,仍然會保持著持續下跌的狀態。能源的短缺,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麵上,無論是可再生能源還是不可再生的礦物能源,都是相對地有限,而人類社會的增長及城市生活對能源的消耗,就顯得具備相對的無限性。“不存在能源危機”與“能源前景始終緊張”,既是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地球上工業能源的狀況,也是未來22世紀世界能源供應的一般情況。
這裏特別是要強調,不存在一般觀念中的能源危機。隻要地球主要經濟體保持著市場經濟,這種能源危機就不會出現。可以回顧一下科茲納的研究成果:石油雖然一直以來被稱為“石油危機”,但是石油價格自1960年以來,一直處於下跌過程之中。能源短缺的表現不是能源危機,而是適用於經濟增長的能源類型的價格的偏高。石油能源不太可能被開采完畢,天然氣,包括海底可燃冰,都可以提供替代。但是這些能源適合作為便攜能源,並不適合供應大城市消耗的大當量發電。
生物能源終歸隻能作為打壓能源輸出國要價的政治手段。並不是生物能源不具備技術上的可行性,——奧巴馬他們搞的澱粉質提煉酒精肯定不行,但是碳纖維材料作燃料,卻是可以的。隻不過沒有現實必要,因為它的設想是減少二氧化碳排化,那實際上是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更多的二氧化碳會與海水結合為碳酸。剔除這一條以後,生物能源的成本價值就未必比糧食更高,甚至不比退耕還林更高。如果糧食是昂貴的,就不必用農田去搞生物能源。如果糧食是便宜的,退耕還林就更為環保。所以奧巴馬很可能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提倡生物能源的美國總統。
未來22世紀,必定已經沒有指望發現更多的水力資源,也不能指望風能和潮汐能,它們都隻能在非常特定的地區發動。太陽能也隻是遠郊的少量用能,原子能發電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原子能發電需要消耗核子原材料,包括鈾礦在內,卻比石油還要短缺。人類當然不能發明出高效率照明等節能技術,但也正說明了能源供應短缺的事實。在地球上幾乎想象不出,還有足以提供人類城市發明的大額發電技術的餘地,隻有地熱能除外。地熱能或者是很有前途的技術。它不是從溫泉水這樣的地熱中發電,而是在海洋底部或其他更接近於熔岩的地區,鑽出礦井,將水倒灌進熾熱的礦井中,製造出人造的,可以控製的火山,以此發電。它的實質就是利用地心的熱力,為地表的能源作出貢獻。在技術上具備完全的可能性,隻是它在成本上具備商業開發性,恐怕不是未來22世紀就足以成熟的技術。等到它成熟時,恐怕對能源的消耗也將變得更為龐大了。
也許正是因為對廉價能源的追求,促使人類社會認真地考慮,對太空的移民。畢竟太空之中有著廉價的,而且是無窮無盡的太陽能。即便地麵能源仍然著眼於核子發電,核材料的開采,也很可能讓人類找到殖民太空的充分理由。如果能夠從太空中生產太陽能發動的材料,太空中的能源可以用微波形式發射為地麵,或者轉化為高能核材料的方式,重新送回到地麵。在未來22世紀,這應該是技術上可以解決的問題。當人類因為尋找能源材料而走向太空後,慢慢就會發現,太空中的建築的生活空間,甚至較之地麵更為良好。人類的生活城市,也就因此向太空中轉移。
《未來22世紀》設想的能源供應,還未能從地心熱量中采得電力,更舍不得將煤啊,石油啊之類的燒了發電。個體汽車等消耗的便攜能源,與今天的情況差不了多少,發電廠主要依靠核原料提供電能。但是全球的核原料已經接近枯竭。海洋中心的核燃耗開采,為海洋國家的經濟存在提供了合理性,但主要的來源是太空開采。從接近太陽的水星到遠離太陽的小行星帶,都是開采的核原料的理想工地。太空工廠不但提煉核原料,而且通過加速器將低能核燃料轉化為高能的燃料,再運回地麵。類似於過去從礦山將煤,運到接近消費中心的火力發電廠。由此而形成了繁榮的能源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