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未來22世紀》的海洋城市和海洋國家(1 / 1)

《未來22世紀》的城市將會向海洋伸展。不過,不會因為“土地稀少”的原因,那隻是中國政府的開發商搞土地財政,欺騙國民的把戲。土地不存在稀缺,而且可以變換著花式利用,土地如果是稀缺的,水就更是稀缺的,但並不等於可以屯積海水保值增值。海洋城市的出現,也不會是因為新奇,新奇的代價如果太大,就將不複為新奇。城市作為高聚合低物流的生活產物,海洋城市如果成為現實,一定也是因為生海成本上,較之陸地城市更便宜之故也。一個完全是在海麵上的,有著千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可能是難以想象。但是有沒有想過,一座同樣相當於超級大城市的都市,真的屹立在本來連漁民也不會定居海洋上,在接近一千年的時間裏,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呢?當年的人們又想象得到嗎?

這座城市就是威尼斯!對於數萬人就已經是大城市的年代,威尼斯,這座完全建築在浮木木、木樁和羊皮充氣袋上海上城市,居然一度發展成為25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相當於中華帝國首都人口的一半!是何等令人驚歎的成就!原因僅僅因為,它的位置可以讓它離開野蠻人入侵造成的高昂的成本區,又可以享受波河等深入內陸的交通之便。在水上打樁雖然不便宜,但是在寬闊陸地上的城牆建築同樣很昂貴,因此加加減減以後,威尼斯的城市成本,反而顯得不太貴了。未來的海洋城市如果成真,一定也是相似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新奇,而是因為它意味著某種更低的成本。一個現實的吸引力就是,海洋城市可以建築在公海上,從而成為一個不受主權管製的真正的自由港和理想的避稅區,對於工商業和自由勞動力來說,有著令人難以拒絕的吸引力。其次,海洋城市有著寬闊的交通空間,就象威尼斯的岡多拉一樣,可以為市內交通提供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最後,隻要能夠解決海洋城市的建築成本,海洋城市就將展示出比大陸城市更為遠大的前程,直到為海洋國家的出現,打下最後的堅實基礎。而建築成本這條,恰好不太象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不必將海洋城市的建築,理解為“填海做地”,那樣的成本太昂貴了,也根本沒有必要。事實上,在海洋小島上靠填海而成的地皮,既不安全,易毀於風暴,又隻有很少的適合建築的場所。如果真的局限為填海建城,海洋城市一定沒有什麼前途。有前途的海洋城市,一定是更低成本的,是浮在水麵上的。

可以回顧一下泰坦尼克號,它能相當寬暢地為兩千多名乘客和船員,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空間。假若提高到目前象香港或者東京那樣的人口密度的話,它的乘客人數還可以再多一部!而它的排水量,隻有四萬噸。現代造船技術,可以輕易做出五十萬噸以上的船舶,這還是需要動的船。海洋城不需要動,它可以完全不用動力,也沒打算移動多遠的距離,所以它可以做到幾百萬噸的排水量。這意味著它的居民人數已經可以達到幾十萬人。即便如此,繼續改善的空間還多得很。既然這些海洋城是不必移動的,棄其量隻是飄浮的街區的小範圍變動,因此它們不必采用鋼鐵,至少不必完全是鋼鐵,而轉用更耐海水腐蝕的,更普通的鋼筋水泥。看上去的本身,就是一座漂浮的鋼筋水泥的大樓。記得有些船,也是鋼筋水泥做的嗎?

英國在北海,美國的阿拉斯加的鑽井平台,有些高達幾百米,有些深入水下上百米,全部是這類鋼筋水泥的產物。足夠龐大的漂浮城市,也就不再害怕海浪的顛簸,也可以很容易安排機場和海港,以及公園等公共設施。若幹大型漂浮建築,組合成大型的城市,建築成本就可以降下來了。大型建築(相當於街區)之間不必有特別的公共交通,不同建築之間可以輕易通過水上巴士,因此公共交通不成問題。與地麵城市不同,海洋城市擁有幾乎是無窮擴張的能力,從而更進一步降低成本。

海洋城市的能源消耗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如果不能完成海底電纜的輸送,就地的核電站可能是必要的,隻是又將涉及到核原料的采得。不過海洋城市的食物不太成問題,除了交通問題以外,海洋城市本身提供了魚苗養殖的良好場所,因此本身就象是一個大漁場。隻要不忌憚吃魚的話,海洋本身的出產就可以解決食物來源的問題。海洋城市的框架可以在大陸上,或者是成熟的海洋工場上完成,後者正如今天的英美鑽井平台在海上船塢的建造。需要進口大量的水泥,不過這難不到大陸上早就已經過剩的水泥工業。

當海洋城市大量出現後,海洋的主權化和海洋化國家的出現,也就變成了非常現實的政治問題。《未來22世紀》設想未來出現了一係列龐大的海洋城市和海洋國家,如亞特蘭蒂斯,波寒東尼亞,龍王島(中國),太平西尼亞等。《未來22世紀》的世界版圖,可能與21世紀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