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經經曆了奔向天空的建築階段,這一階段已經結束了,但是很多科幻小說的作者,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他們的想象中,人類未來的城市,隻是向著更高的方向延伸,直到高入雲霄!這種場景出現在好萊塢的科幻,象星球太戰之中,就是整個星球表麵都是雲端中的摩天大樓。但是摩天大樓的效益主要是節省CBD土地,缺點是越來越嚴重地影響地應力和城市空氣的流動,以致於即便是今天,大城市的熱島效應和聚積的空氣汙染,已經難以解決,更遑論他日成群入雲的摩天城了。另一方麵,摩天城的交通很難安排,樓麵越高,越是要下到地麵才能接駁公共交通。這本身就已經限製了摩天大樓的成長。如果公共交通需要在摩天大樓之間蜿蜒,象蝙蝠俠中想象的那樣,則成本既高,公路效率亦低,更嚴重的是,意味著摩天大樓的設計,需要另外考樓空中高架路的交通和相應的審批,那樣同樣會限製了摩天大樓及其城市的進一步形成。
因為人類曆史一直向往著空中,就以為人類城市隻會繼續向空中發展,難道想象力不是太弱了一點嗎?《未來22世紀》認為,無論是從建築成本、城市交通、環保成本、舒適環境等方麵考慮,未來的城市技術發展方向,不是向空中發展,而是向地麵以下發展。未來越是大城市,它的整體特別是它的CBD,越是深入到地麵以下,就如同今天的摩天大樓,仍然向空中伸展一樣。這樣的城市雛形也遠不是幻想,事實上已經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無論今天北京的西單,王府井,上海的外灘,廣州的天河和北京路,流行前線等,這些CBD的很大一部分,早就已經是地下建築的一部分。它可以為今天的人們,提供體驗《未來22世紀》地下城市的親曆機會。在這樣的大型城下市的天橋及廣場上漫步時,您仍然可以感受著從頭上天窗上散播下來的陽光,還可以欣賞著順牆以下的空中植被,您會感受到一丁點“地下城”的壓抑嗎?
如果以為地下城的建築成本過高,那是忽略了現代摩天大樓的建築成本的高昂,也忽略了現代摩天樓的很大一部分建築量,已經是往地底下的挖樁。地下城的建築當然比地麵的村莊要高,但若說比摩天城更高,恐怕是言過其實。更何況,目前是在地下城的專門挖掘技術還沒有得到發展的情況下,地下城的成本才顯得相對高一點。筆者估計,隨著定向爆破和大型挖掘技術的成熟,地下城的建築成本,甚至於比地麵普通城市的建築成本還要低。地下城可以直接利用岩石結構,作為主要建築的支撐,而不象地麵建築那樣,需要依靠鋼筋水泥向高處攀登,——摩天大樓需要鋼結構的支撐,價格將更為昂貴。由於自有支撐,地下城之間的跨度不成問題。地下城可以非常輕易地與地鐵等公共交通聯合設計,因此不一定需要全麵轉到地麵去完成接駁。地下城的照明會是耗費較大的內容,但是能源消耗不會比現代的摩天樓更大。即便是大白天,那座摩天樓不仍在是燈火通明的?現代的摩天樓,隻不過是一棟聳從地麵的的,內部空間更為逼狹的地下城。它的照明和空調的消耗,比起地下城都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涉及到環保和防地震等方麵的功能,地下城的優越性就更大。地下城由於是先挖空,再建築,因此很容易保持與地麵重麵增加相應於地下岩石的減輕,從而保持著地應力的平衡。這樣地下城就較之現代城市,大大減小了對地震的誘導。其次,地下城深入地下,如同萬噸輪深入吃水,可以大大減少在風浪中的搖擺,——相對應就是地震了,因而也可以大大減少在地震中的搖擺,從而大大提高了防震能力。地震基本上不會再是地下城需要傷腦筋的問題。由於地下城深入地下,不象有摩天樓對地麵空氣的阻擋,也減少了地麵汽車交通帶來的汙染,空調排氣可以通過輸氣管道更遠地伸向郊區,成本會被今天的汙水管道低得多;因此也不會有嚴重的熱島等汙染。
最後,地下城的建築群,不會象地下建築那樣上有大量的自然空地,——這難道不是汙染之一嗎?——因此而為地麵的植被,騰空了寶貴的空間,從而更根本性地解決了城市化與土地環保和公園用地之間的矛盾。最後,由於地下城是在地下的,完全不受地麵氣侯的影響,因此地下城的適應範圍更大,不但可以遠遠地修建到北極圈以來,也可以一直修建到赤道大沙漠以內,甚至於太空城也如此修建,成本也必定會摩天形式的城市要便宜。凡此種種,都令《未來22世紀》時代的地下城,成為當時能夠承擔低成本大規模發掘技術中等以上發達國家的主要的城市建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