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中國教父們的悖論與無可奈何(1 / 1)

麵對禮崩樂壞,人欲橫流的亂世,聖賢們深深地憂慮。要重建社會秩序,通過教導和感化,把世上各種各樣的人都塑造成品德高尚,具有完美人格的謙謙君子。這大概是兩千年前中國教父們的終極理想。孔子,孟子,朱子,這些中國教父,殫精竭慮,不遺餘力,為了達到這縹緲的目的,他們風塵仆仆,口幹舌燥,到處宣講,遊說,辦學堂,辦講座,出版著作,傾注了畢生精力,喋喋不休地教化了許多輩子。

他們的願望實現了嗎?塑造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君子了嗎?曆史哂笑了他們。確實,在他們的感召下,有一小部分青年學人信了他們,跟了他們孜孜以求地修煉,從禮儀學問思想,德勤智能各個方麵進行了苦修,眼看快要達到了君子的標準,快要實現完美人格了,快要成為道德楷模了,然而,這些準君子們坐而論道倒還可以,在現實生活中似乎並沒有用,而且似乎比以前更傻了。

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由於牢記了老師的教條,過於注重形式,在與敵搏鬥的生死關頭,卻說:君子死,冠不免。一隻手去係纓,而被敵人砍成肉醬;另外的君子也是百無一用,如顏回,或是窮得連生存都成問題,隻能用水瓢喝涼水,所謂七十二賢人也並無什麼建樹,最大的貢獻隻是把老師的言行記錄下來,集成一部書。

曠以時日,真正的君子並沒有被教化出來,那有限的幾個有希望作君子的賢人也並不招人喜歡,他們看起來木木呆呆的,說些不切實際的話,不能夠與時俱進,連基本的生存技能也沒有,品德高尚並不能當飯吃,還常常被劣民欺侮得不能生存。

教父們教化的失敗,他們是不願承認的,可內心的堅硬並不能代替事實的真相,他們終於有些失望了。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這消極的打算上,也看出了教父們內心的糾結。

好的願望,不錯的教化方式,教化出來的君子為什麼不大中用呢?原來,在他們的教導中出現了悖論,他們一方麵要求弟子修身養性,一方麵鼓勵他們積極入世,進入官場,不能做良相,就要做良醫。孔子還把自己比作一隻貨物,說:沽之矣,沽之矣。迫切入世之心溢於言表。都要去做官從政,必然會擁擠,會傾軋,就會使用計謀,互相攻擊,人人為稻粱謀而各自混戰,你死我活,爾虞我詐,人人成了鬥士,政壇是爛泥沼,在裏麵混隻能被染黑,謙謙君子做不成了,完完全全成了政客,政客怎會有完美人格呢?正是教父們的悖論使他們的終極理想破滅了。品德高尚的君子隻能退出政壇,完善自我,退出政壇又非教父們所願,悖論使他們左右為難。陶淵明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退回田園成就了君子,《瓦爾登湖》的作者把一顆心放牧於自然,隻有他們,保持了一顆平常心,才會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