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與“得”是一組反義詞,也是陰陽,相克相生。舍裏麵有得,得裏麵有舍。舍是為了得,得了可以舍。理雖如此,人們往往是做不到的。
一生奮鬥,艱苦卓絕,疲其心智,勞其筋骨,都是為了一個“得”。得到功績,得到財富,得到地位,欲望永無止境,不知如何休止,一直獲得到災禍到來時,才曉得收手,但是已經晚了。洶湧的欲望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產生了太多的人生悲劇。
得來太不易,舍去自然難。舍是痛苦的過程,文字上用“割舍”來表達舍去時艱難的心理掙紮痕跡,舍去自己的艱辛得到,像用刀一刀一刀割自己的肉一樣痛楚。因為痛楚,人大多不能舍,不能舍當然不會痛楚,也不能享受得的喜悅。盡管舍去的有時候隻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也因為畏懼痛楚而不為;盡管有時候舍棄的連“雞肋”也算不上,隻能算是包袱或是痛苦,也因為畏懼痛楚而不為。
眼界開闊,善於從大處著手的人,手起刀落,全無顧忌,敢於舍棄,毫不顧惜,成就了一番事業。那些當斷不斷,優柔寡斷,前思後想,拿不定主意,不敢痛快舍棄的人,成就不了大事業,隻能是終日長籲短歎,無所作為。
舍得是一種大智慧,需要大勇氣。該舍而不舍,必為其害。小不舍則小不得,大不舍則大不得。舍得是一種智慧的抉擇,是一種對自然對人生的深刻理解,是一種超然的心態,是對機理和尺度的準確把握。得中有舍,舍中有得;有舍有得,亦舍亦得。得之不喜,舍之不吝,恬然生之,淡然處之,是一種境界,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才能算是智者。
未能達到這一智慧層次的人,他們無法忍受一刀一刀割自己肉一般的痛楚的割舍,無法認知陰陽互補,相克相生的規律,認知不到缺而未圓之時恰是好時候的境界。得而不能失,得而不能舍,引禍上身,成了許多悲劇故事的主角。這些主角,有許多甚至是以能力和智慧著稱的傑出人物。
秦相李斯協助嬴政平定海宇,橫掃六合,他自己也得到了無上的榮耀。後來被趙高蠱惑時,因為舍不得高位和榮華富貴,被脅迫參與了政變,殺扶蘇,立胡亥,後被趙高暗算,受盡酷刑。與其子一起被腰斬於東市,功業全部灰飛煙滅。他舍不得榮華卻失去了榮華,不但沒有得到持續的榮耀,連全家的性命都丟掉了。
吳三桂舍不下那個據說換手率很高的絕色美姬,洞開國門,引清入關。做滇王時,又因舍不下被削藩的屈辱,豎起反旗,最後身敗名裂。先負於明後負於清,被後世笑罵,都因為一個不能舍。
現代故事不能細數,有的人舍不下一個“情”字,百般糾葛,鑄成大錯;有的人舍不下一個“官”字,諂媚阿諛,爬得身心疲憊;有的人舍不下一個“錢”字,拚命搜羅,直至東窗事發;有的人舍不下一個“色”字,感染惡疾,痛不欲生。有的人什麼都想得到,什麼都想往懷裏劃拉,到頭來什麼也得不到。有的人想得到又不願舍去,瞻前顧後,患得患失,下不了決心,最終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