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大徹大悟“舍”與“得”(2 / 2)

智者對舍得有很精辟的闡釋:“小不忍則亂大謀”,是論證小舍與大得的關係;“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這也從取舍的角度闡釋了隻有做到舍棄,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

舍得是一種哲學,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平衡術,是一種領悟,也是一種智慧。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舍得是痛並快樂著。擁有的時候,我們也許正在失去,而放棄的時候,我們或許正在獲得。

從古至今,有無數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舍得”二字的準確把握和精妙體悟。

大戰略家毛澤東深得舍得三昧,舍得打爛壇壇罐罐,得到了運動戰中對敵人軍事力量的殲滅;舍得放棄延安,為大軍東渡爭取了時間。把舍和得玩得非常精妙,把老蔣八十萬軍隊也玩完了。

曆史上真正對舍得大徹大悟的人,應該是春秋時越大夫範蠡。

春秋時期,範蠡戮力輔佐越王勾踐,終於使得越國複興。勝利後,越王封範蠡為上將軍。可範蠡知道勾踐為人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於是就留辭書一封,放棄高官厚祿,隻裝少量珠寶,乘舟遠行,一去不返,這可謂一舍。

範蠡辭去上將軍後,到了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耕於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產數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範蠡感歎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就歸還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鄰,再次隱去,這可謂“二舍”。

行至陶,範蠡看到此地為貿易的要道,可以據此致富。於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時機進行物品貿易,時間不長,就累積萬萬。後來,範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範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於大庭廣眾之下。”於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可是長子堅持要替少子去,並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範蠡隻好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範蠡獨笑說:“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舍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舍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這可謂“三舍”。

範蠡一舍上將軍的至高威望,二舍數十萬財富和宰相印,三舍萬萬資財。在名利場中自由進退,在巨大的財富麵前超然物外,在高官厚祿麵前心態淡然,不為所累,這樣的浩大襟懷,是人們不能做得到的。

範蠡見險而退,迷途知返,敢於舍棄,明達順勢,是真正的智者,後人把他尊為“財神”,自有老百姓的心理趨向,他精妙的舍得之術,才是我們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