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的職業,以吃青春飯為多,但也有吃老年飯的,中醫便是其一。有了道行的老中醫,常常受人尊重,尊重的便是他的“老”。他的老代表著豐富的經驗值和對古文化哲學的長期浸潤。他們是老者,同時也是智者,他們往往氣定神閑,鶴發童顏,穿一件寬鬆的衣褂,對襟,布紐,青布褲子,很有幾分仙風道骨。閑適地坐在磨得發亮的椅子上,閱一本古舊的閑書,有了愁眉苦臉的病人進來,他才會把目光從眼鏡上射出來,一問一答之間,病因已知曉了三分,而後伸出黃白的手指,搭在病人腕處,凝了神感覺那玄妙無窮的細微脈動,思考隨著清濁輕緩的不同節奏,沉入到極為奇妙繁複的人體係統,在五髒六腑裏遊走,感知著每一處微妙變化,從中尋覓阻滯所在,陰陽、表裏、虛實、寒熱的不調都可能形成阻滯,氣或者血或者脈絡的不通,不通則痛,不通則病,發現了不通的部位,再推論不通的因,節令、習慣、飲食諸多因素都可能成為因,在諸多的因中準確找出真正的因,這就需要調動醫師長期積累的經驗以及他的學養、見解、眼光和水平了。
找到了真正的病因,醫師始如一位指揮若定的大將軍,調動藥物攻打此不通之處,如同行兵布陣,該調遣多少兵卒,從何處攻防,誰為先鋒,誰為後隊,誰做偵探,是一路強攻,還是迂回作戰,攻入病灶後,是稍作停留,用以鞏固,還是以此為據,轉攻別處,是一鼓作氣,打通關節,還是作暈染浸潤之法,使不通的地方自行瓦解,導之以通。他把這一切通盤考慮後,便拉過藥方,一行行寫下藥名,那便是戰役部署,兵員調動,攻防方略了。
司藥提了最精細的小秤,從一格格各種藥材的小抽屜裏這裏捏出一撮兩撮,那裏拈出三片五片,黃的白的黑的,片的莖的葉的,末的粉的塊的,木的草的石的,植物的根莖動物的骨骼甚或是蟲子的肢體,做成一包,病人煎了水坐在文火上慢慢地煨,直到熱把各種物質逼出汁水來,混雜在一處咕嘟嘟冒出濃黑的水泡,病人喝下去。
這汁水便是醫師派出的作戰部隊,別看是一堆看起來毫不相幹的草根熬出來的,其實裏麵有主帥,有兵卒,有先鋒,有後衛,還有偵探。偵探就是藥引子,通常是幾顆紅棗,幾片生薑,古怪的還要三年經霜的蘆根,原配夫妻的蟋蟀,這些做偵探的引子引領大軍入口進喉,穿腸過胃,直達病灶,攻打不通之處。
各種藥材的混雜,就是各個兵種組成的混成旅,它們攻入病灶,各自發揮自身效力,像巡航的導彈一樣,各尋目標,奮力攻打,解表的攻打熱毒,潤化的滋潤梗阻,比如大戟,性苦寒,有毒,入肺、脾、腎,可以消腫散結;比如蘆根,性甘寒,歸肺、胃,可解熱病煩渴、胃熱嘔吐等等。這些藥物入人體如入戰場,一個個不辱使命,各施本領,破阻攻滯,打通關節,一通,則陰陽調和,病根就消解了。
中醫師需通曉陰陽五行之說,病情諸多,陰陽失調是主因,然後一分為二,陽亢盛者補以陰,陰濕盛者補以陽,陰陽使之平衡。讓五行相輔相依,不使相克相爭,氣通血通脈絡通,則百病全消。
除了內服兵團到各處攻打要塞以外,中醫還會用各種外敷的方法促使陰陽調和,消瘀止痛,脈絡通暢,諸如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以圖恢複人體陰陽平衡同時,兼顧生命的品質。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陰陽學說概括天下大勢,五行之說反映各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中醫把醫術植根於中華文化之中,雖然沒有西醫用機器測量的精準,雖然推論過程被人們譏之為“估摸”,但仍然是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