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好詩欣賞(2)(2 / 3)

草自殺在風裏,鳥凍死於河流/大地上的冰層敲著猛烈的戰鼓/寒風裏的大樹狂舞著自衛的樹枝//蛙寂靜不動,它是泥土生命的火球/日夜亮著卻不露任何光明//直到春天的腳一踩,泥土爆炸/大地內部的槍口指向地麵/砰的一聲,一隻蛙射向了房頂

——2004.4.4.北京。大地的頁碼翻到冬天,一切青蛙都屏住呼吸進入泥土。它們在房子下,在樹下,也可能在蛇下的洞裏,它們生命的子彈晶晶發亮。隻要春天一來,東風一吹,冰雪向北逃走,青蛙就翻身一躍站到了地上。青蛙是我的老朋友。

這是劉以林詩集《大匠之歌》中的一首小詩,題目就叫《青蛙》。這首詩寫的是青蛙冬天進入地下冬眠,直到第二年春天醒來回到地麵上的過程。一種很簡單且缺少生氣的生存生理狀態,詩卻寫得生機盎然、詩意勃勃,不僅把冬眠的青蛙寫活了,而且提高到了精神的層麵,讓一種積極向上的生命活力躍然紙上,讀了不禁讓人一呼:好!然後,再回過頭來重新閱讀,慢慢細品它的意味。這就是我首次閱讀《青蛙》的感受和情景。當然,有人說,閱讀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讀者的再創作,一首詩如果沒有讀者的閱讀參與是不能算完成的。既然是創造性活動,不同的人閱讀的結果可能是會有差異的。其實,不管閱讀有沒有創造性,讀者從詩的語詞命題抵達表層的後設命題並不難,但詩有沒有更深一層的後設命題?讀者能解讀到怎樣一個層次?這就很難說了。我上麵的一些閱讀感受當然也是可以存疑的,這裏僅從一些寫作技巧方麵簡單說開去。

說詩的結構。《青蛙》是“直擊本質”原則下的三段式結構,用寫作因素來標明就是:像——不像十像——像,這也是“新自由體”逐漸形成的比較簡單的寫作因素結構形式之一。這種結構前段和後段的“像”不一定單純是“像”的因素,還可以加入“不像”因素,達到以“像”為主導的複合表現效果;而中間段(不像十像)是可以有多種變化的,比如“不像”與“像”在先後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一定僅限於一行或者一節,它們有時候界限甚至不十分清晰。但這首詩的結構是清晰的相對完整的,無疑可以成為寫作的範例(當然,這樣結構的詩《大匠之歌》中還有不少),讀懂了它就會知道一首詩的結構是不是相對完整,或者說是一些詩句呢還是一首詩呢。“人生隻有一粒子彈:奮鬥”(劉以林),是不是詩?是詩,是一句詩,如果說是一首詩,它還沒有相對完整的結構。“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是一句詩或一聯詩,如果一定要說是一首詩,那也隻能說是一首沒有相對完整結構的詩,但從近體詩規範來說,它當然不是一首詩了。那麼,為什麼說《青蛙》的結構是相對完整的呢?首先,詩的前段,即詩的第一節寫“像”,說青蛙冬天進入地下冬眠是靠近大地的爐火取暖防寒,直入了詩的本質,為這首詩建立了較高的出發平台。接下來是詩的中段,即詩的第二、三節。第二節先寫“不像”,通過寫草自殺、鳥凍死、冰層發抖等,竭盡鋪陳冬天環境肅殺的景象。但如果僅僅這麼理解,以為這是展現青蛙冬眠時節環境的惡劣,那離詩意還是遠了,要知道這裏寫的是“新自由體”的“不像”。這“不像”該是什麼呢?前段寫“像”,說青蛙進入地下冬眠,在大地的懷裏防寒保暖,借以說明青蛙冬眠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積極行為,是主動的,而第二節寫“不像”,就是要以這個意涵為前提,無論“草”、“鳥”或者“大樹”都極力反抗著冬天,但卻是被動的、消極的,這就有了精神上的差距,青蛙冬眠的精神高度就出來了。第三節回過頭來寫“像”,說青蛙雖然不像“草”、“鳥”等那樣行動,但生命之火一直燃燒,悄悄地儲蓄著能量。詩到這裏本來也可以讓寫作停止在這樣的結構形式:像——不像——像,從三段式看結構已算是相對完整了,但這首詩到這裏仍然落在冬眠這個原有本質的平台上,它“不像”的離開僅僅是最初平台的前伸,而“新自由體”必然要從最初平台到達更高的平台,就是要從原有的本質走向新的本質,使詩最終得到提升或升華。如果詩到此結束,留給讀者想象的餘地就很小了,至多是“不懂得休息的人就不懂得工作”類似的意味,那詩就沒有什麼高度可言了。因此,有了詩的後段,即詩的第四節,說蓄夠了能量的青蛙瞧準機會便一躍回到地麵上來了。這一躍是沒有完的,這一躍讓讀者的想象也跟著蹦跳起來,比如說,躍上房頂的青蛙變成了天上的月亮(蟾蜍),藍天下的月亮就像冬眠的青蛙,遲早要躍上宇宙的房頂,這樣詩的意味就深長多了。也可以這麼說,這首詩的後設命題是多層次的,有的層次甚至可能超出作者的預設。這就充分體現了大詩人的功力和底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