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思維偏向觀照之下,對一些文化現象的分辨能力會有所提高。我們常說我們存在著保守派與激進派(西化派)的對立,特別是對五四前後文化現象的分析,感覺更強烈。但仔細地看看所謂西化派主要代表的魯迅,他打倒鬼神,卻沒有拿來上帝,他反傳統主要反的是傳統中的消極因素,他拿來的主要是西方的科學思想和積極精神。在他那裏有強烈的強國興邦的使命感和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有了這種情懷,無論麵對的是西方文化,還是傳統文化,都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也就是說能在紛繁的主義、思潮中辨明方向,建立自己的主體性話語。因此,不能簡單地看待魯迅的反傳統。我們再看看超女現象,有說好有說不好的,其實它隻是一種以精神文化麵目出現的商業性物質文化現象,現在此種現象比比皆是,關鍵是它的價值要由文化係統從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兩個方麵進行評判,如果評價不高,它作為外在語言的信號就很弱,它的積極因素或消極因素就不會有太大的反作用,對文化係統的影響就很小,甚至沒有影響。說到這裏,我想起北京奧運期間看到一些網民的評論,認為鳥巢是個怪房子,鳥巢、水立方解構了我們的傳統。這種看法可能還不是少數。其實鳥巢傳達給我們的文化涵義很明白,那就是傳統家文化與現代綠色文化的結合體;國家遊泳館的設計則從體現對立鬥爭西方文化的波浪,轉變為體現圓融和諧中國文化的水立方,它們都汲取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特別是水立方的設計,讓我很驚訝!因為這種創意來自比較年輕的中國設計師,它與金鑲玉、多款式的禮儀服飾不同,後者拍板的都是傳統文化深厚的人,從設計到定式他們一直在把關。不管原意如何,水立方的設計者能意識到波浪太張揚,會與主會場鳥巢發生矛盾,這種思維本身就體現了二元中和的文化觀。這次奧運會充分體現了我們的傳統文化,特別是開幕式用一種場景夢幻、氣勢恢宏的大詩手筆來展現中國實實在在的傳統文化,讓人震撼,這樣的場麵就是那些不看好甚至敵視中國文化的人都會有所畏懼,都會大氣不敢出。中國文化雖然是一種慢文化,但它也較少從片麵到片麵的弊端,而且中國文化的同化能力非常強,善於吸收異質文化的積極因素,因此從長遠的大格局來講,中國的發展不會慢,甚至可能後來居上。
現在,從語言本體的高度上來研究整個文化的難得一見,但有誌在這樣的高度上進行文學研究應該是有的,隻是形不成體係。高玉先生是比較係統研究的一個,他認為,現代漢語決定中國現代文學,這是一種俯視性眼界,有了這樣的視域,中國文學的方向應該很明確了。但高玉先生割斷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本質聯係,認為現代漢語吸收了西語語法等等元素後,現代漢語的外殼雖是古代漢語留下的文字,其靈魂已是西語的思想思維體係。這實際上是語言觀的一種倒退。因為他說的決定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漢語,僅是規範化的現代漢語,俗稱的普通話,他忽視了支撐這個現代漢語的基礎是現代的漢語,而不是幾個漢字那麼簡單,實際上生活中我們用得最多的是口語、方言。再說語言學家可以創造文字,可以規範書麵語言,但創造語言卻是全民族的事,農民可以創造“大包幹”,而隻有政治家才能創造“改革開放”。這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作為規範化的書麵語(文字)和口頭語的現代漢語,僅是現代的漢語外在語言的一部分,其他除方言之外,還有很多表現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態的外在語言,它們也都在反作用於內在語言。而西方的語言、語法、科學思想、汽車、日用品等等,即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都隻是外來的文化信息(它不僅僅是符號、代碼),它們必須經輸入民族文化的同化,才能進入輸入民族的語言係統,而它們價值的存在還要取決於它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消極的總會被抑製。這是整體把握。個體之間的情況是有差異的,因此個體要進入整體,有個交流認同的過程,文化係統也會有評價反應,這在上麵我已說到了。這裏還可以舉個例子:現代西方的意識流文學,實際上仍是摹仿,隻是它摹仿的是內心而非自然,這是偏於敘事的文學轉向偏於抒情的文學的表現。這種表現在中國屈原、李白等人的作品中也是較明顯的,我們沒有把它看成是意識流文學,主要是這些作品是抒情文學(也可以說詩歌都是抒情的),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抒情本身就是意識流的。當然,西方意識流文學有特定的涵義,就是現代意識流與古代意識流自然也有很大差別,但如果用在詩上而沒有詩化,就是沒有用一定的手法來表現,那還是用意識流說明意識流,等於沒說。這例子讓我們看到的還是語言思維偏向和語言思維偏向的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