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序言(二)海德格爾批判(1)(2 / 2)

“說”、“話”(詩、思)是海德格爾的語言觀。海德格爾迷戀詩性語言,因此,這“話”中的思雖有西語思維的理性,但它追尋的,是現代語言描述對象時失去的那種最原始的存在意義和本原意義,而“話”中的詩,它更是偏好於原始狀態中的感性釋放。這對我們借鑒利用西語詩資源是一種很好的啟示。“說”與“話”的觀點,說明海德格爾的語言觀已經站在很高的平台上,可惜還不是站在語言思維的高度,把“說”從外在語言方麵全麵展開,從“話”在內在語言方麵深入開拓(實際上“話”中詩就有內在語言的感性元素,思就有內在語言的理性元素),這也許是他追求詩性語言帶來的缺陷吧。

現代一些學者認為,名詞性語言是一種生活形式,一種初始語言,而形容詞性語言是一種經過改造的人工性語言。這也是沒有認識和把握到語言思維中內在語言與外在語言的內在聯係。人的語言從簡單到複雜是隨著人對外部事物(包括自身)認知能力的提高進一步生成的。而初始的認知是感性的,外部事物的形態、色彩、聲音、氣味、溫度等感性元素,反複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包括人腦),產生了內在語言的感性元素。這些具有差異性的感性元素,經過人腦長期的反複感知,人腦逐漸有了概括、抽象、組合等能力,內在語言的理性元素也產生了。當理性元素把這些感性元素經過抽象組合起來時,內在語言在人腦中就生成了,外部事物作為客觀外在語言也相應產生,同時,人通過意指性的聲音、肢體、符號等等主觀外在語言,將人與外部事物低級的感知關係上升到了高級的語言聯係。隨著語言(包括語言記憶)的豐富,人在內在語言內部就可與外部事物進行抽象的語言聯係,人與人之間無需具體的客觀外在語言也可以進行具有外部事物內容的語言交流。從語言生成情況來看,具有形容詞性的內在語言感性元素產生在先,因此,無論名詞性語言還是動詞性語言都是以感性元素為內容,以理性元素為形式,也就是說都包含一定的形容詞性語言,片麵地說名詞性語言是初始語言,顯然有悖於語言思維的特性。而形容詞性語言真正現身於外在語言,應該是在名詞性語言、動詞性語言,已無法滿足人提高對外部事物認知能力的時候。可見,形容詞性語言不僅是語言思維的根,而且也是提高人的認知能力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