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中華覺得自己這一天真是太不一般了,上午跟錢院長去考古研究所,把學者們罵了一通。中午和同學聚餐,順帶著給他們上了一節曆史課,羞辱了一頓學霸,同時又見到了心中暗戀的女神,結結實實地緬懷了一把匆匆那年。下午回家,又在家門口遇到“遊方掛單”的老和尚,實在是醉了。
慧澄倒是對郝中華極為關注,隻見他拿眼四下打量著郝中華,一邊嘖嘖稱奇。搞得郝中華一陣渾身不自在。
慧澄端詳了半天,說道:“老衲一看之下,才發現檀越年紀輕輕,骨相著實不凡。老衲行走江湖一生,閱人無數,從來沒走過眼。”
郝中華聞言甚是奇怪,問道:“大師會看相?”慧澄說道:“老衲年輕之時,尚未出家,曾做過幾天卦師。觀人看相,從未走眼。”
“那您看出了什麼?”郝中華很想知道。
“不知為何,我想起《論語》裏麵的話,孔子評價子貢,說他是‘瑚璉之器’,老衲今天看到檀越,心中也有這種感覺。”
郝中華聞言大笑,心想這是遇到了同道中人。心中不禁也有些奇怪,問道:“大師您不是釋家弟子嗎?怎麼還精通儒家的典籍?”
慧澄笑道:“老衲年輕之時,也曾經出入孔孟程朱學說甚久,對於儒家和理學,略窺門徑。中年以後,思想稍變,這才轉向宗法佛家,皈依釋門。”
郝中華點了點頭,說道:“原來如此。”慧澄說道:“老衲早年之時,長恨天下‘絳灌無文’至多,‘隨陸無武’卻少。今觀檀越骨相,既有隨陸,又頗得絳灌,可謂大才也。”
郝中華聞言,大笑道:“大師,你這話就不對了。前漢的絳侯周勃和他的兒子條侯周亞夫,雖然無文,最後卻都是折損在酷吏的手裏。漢高帝劉邦’乃公馬上得天下’,又管得什麼文不文武不武了?漢高帝打敗楚霸王,大封功臣為王侯,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彭越為梁王,臧荼為燕王,後來改為盧綰。韓公子信為韓王,英布為淮南王,吳臣為長沙王,周勃為絳侯,張良為留侯,陳平為曲逆侯。可是這群封王的大功臣,不是被殺,就是客死他鄉。漢初的勳略們,盡成鳥盡弓藏的功狗,可謂歎矣,又算得什麼英雄了!有本事像唐明宗李嗣源,明成祖朱棣一樣,和統治者幹,把他推翻自己幹,這才算本事。”
慧澄聞言,不覺讚道:“檀越真是快人快語,發前古未有之奇,可謂豪氣。”
郝中華聽慧澄對自己讚不絕口,不禁也想要自誇幾句,說道:“孟子講:‘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周公之後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之後五百年而有劉歆,鄭玄,劉鄭之後五百年而有孔穎達,陸德明,孔陸之後五百年而有二程,朱子,程朱之後五百年而有王陽明。今距王陽明,亦有五百年,其唯我乎?”
慧澄聞言鼓掌,說道:“如此高論,別說是孔孟,自從堯舜以來,也是聞所未聞了。《尚書》你讀過沒有?”
郝中華笑道:“當然讀過。《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古書,原本這部書有三千多篇,講述從上古的堯舜一直到周朝的政治曆史。孔子刪定《詩》《書》,裁定為一百遍之數,但是這個問題也有爭議。但是在孔子之前,《尚書》就是一部成型的典籍,孔子不過為它做了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秦始皇焚書之際,《尚書》遭到了嚴重的損失,成規模的書幾乎找不到了。陳勝吳廣反秦,劉邦項羽楚漢之後,漢朝建立,又有呂後等等的時期,等到漢文帝時期,號召天下人進獻秦朝時遺失的經書,在濟南有個叫伏勝的老書生,他過去在秦朝當過博士,是以亦稱伏生。漢文帝得知他精通《尚書》,但是因為當時伏生已然九十多歲,老病不能行。當年秦始皇焚書,伏生把《尚書》藏在了自己家的牆壁夾縫當中。後來秦朝滅亡,漢朝建立,伏生把《尚書》取出,但是因為年深日久,原本據說多達一百零二篇的《尚書》,那時隻剩下了二十九篇。伏生便依據這二十九篇,在齊魯一代教書。後來漢文帝派太常晁錯前往求教,伏生便派自己的女兒將《尚書》傳授給晁錯。先秦的文字,原本都是用原來六國時期的文字寫成的,伏生將其改成了漢朝時期通行的隸書文字,是以伏生的本子也稱為今文《尚書》。後來到了武帝時期,河內女子又獻出一篇古文《尚書》,名曰“泰誓”,與伏生的本子合而為一,遂成為三十篇的《尚書》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