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活了一百歲死了,後來又過了幾十年,漢武帝時期,武帝的兄弟魯恭王劉餘,為了擴建宮室,把曲阜孔子故居的房子毀掉,在房子的夾壁當中,又發現了一部《尚書》。這部《尚書》是用古文寫成的,一共有四十五篇,比伏生的今文《尚書》多了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魯恭王就把這部書獻給了孔子的後裔孔安國,孔安國為這本書做了注解,並且想把這部書進獻給漢武帝。但是因為當時正好趕上巫蠱之禍,就沒有來得及顧上這件事,所以‘未立學官‘。這裏頗為可疑。"
慧澄問道:“為什麼呢?”郝中華答道:“因為這裏有一個問題,就是時間問題。巫蠱事件發生於漢武帝征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已經是武帝末期。而魯恭王在漢武帝元朔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28年就已去世,前後時間相差三十七年。孔安國不可能拿到《尚書》,隔了三十多年之後,才想起來獻給朝廷。但是經學大師劉歆,《漢書》的作者班固,《論衡》的作者王充等人,都是持這種說法的人。”
慧澄點了點頭:“原來如此。”
郝中華續道:“魏晉以後,今古文《尚書》亡佚,南宋時期,學者吳棫率先懷疑孔安國的《尚書》是偽書,因為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文辭古奧,孔安國的古文則無甚新奇,不像周秦時代的文字。隨後朱子亦懷疑《尚書》當中“孔安國序”的真實性。
清朝初年,有一位著名的學者閻若璩,他寫了一部《尚書古文疏證》,把從東晉梅賾以來,古文《尚書》的作偽問題,拉拉雜雜地列了出來,一共一百二十八條,證明東晉梅賾的《尚書》是偽書。後來惠棟又寫了《古文尚書考》加以助威,古文《尚書》的偽造公案,到此總算有了一種公認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