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故事(2 / 2)

“原來是這樣。真正的好學者,就是應該富有鑽研精神,以及不斷求索的意識,這樣才可以成為一位良好的研究人員。而這樣的人,才可以是一個研究所真正的靈魂和精華。”郝中華的心中,非常認可錢承鈞的做法,說道:“比如像您和那位古教授,都屬於這樣的學者。”

錢承鈞笑道:“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態。所謂:林子大了,就什麼鳥都有。有好學者,自然就有壞的學者;有學問好的人,自然也就有學問不好的人。那他們同在一個研究所裏上班,限於他們的水平,他們的研究成果,自然就不可能同日而語。比如那位古教授,他原來是教文學的教授,看起來和考古學完全都搭不上邊。我聽人說他調來的時候,還是頗受那些所謂‘研究所裏的老人’的欺壓的。但是真人不露相,商代古墓的發掘工作,就在古教授到來之後展開,古教授被分配在考古研究的文獻翻譯組。那些商代青銅器,陶器等等,上麵都有誰也看不懂的文字銘刻,甲骨文,象形文字,蝌蚪文,反正是誰也看不懂的文字。當時,無論是大牌學者,還是學界耆宿,都拿這些文字束手無策。但是想不到的是,古教授一出馬,改這些文字注音,標點,隻用了不到一周的功夫,就把這些大學者都不認識的文字,翻譯了出來,並且給講的頭頭是道。從那以後,研究所上上下下的人,再沒有人敢看不起他了。”

“這麼強,那可真是一位厲害的人物,太牛了。”郝中華不住讚歎。所謂見賢思齊,心想自己以後要是有機會,一定要認識一下這位古香武教授,向他當麵求學問疑。因為現在的世界上,有這種學問和風采的大學者,已然是不多了。這簡直是技壓群雄,橫掃一切的水準。

“所以說,我在那次考古之後,也對古教授刮目相看,心中頗為敬重。自此之後,我就常和他交流科研的心得,也是大有收獲。那才叫真正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所以我才會說,我在研究所工作的那段時間,並不是一無所獲,就是這個原因。”

“原來是這樣。錢先生,那次工程浩大的商代古墓的考古研究當中,您一定也是參與工作了吧?”郝中華好奇的問道。

“當然了。不過,我隻是在文獻組做普通的後期工作,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貢獻而已。”錢承鈞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