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典製北門(7)(3 / 3)

呂惠卿笑道:“依學士院之條例,政事堂除左右仆射之外,另有參政十人左右。便是說,朝廷多則有十二位以上的宰相,少則有八位以上,政事堂決策之人如此之多,難免眾議紛紛不能決,若意見分歧,無法全堂畫諾,又當如何是好?難道事無巨細,都要陛下親斷麼?若如此,則宰相之體何在?皇上設宰相又有何用?”

“參政問得好。”石越笑道:“左右仆射輪流值日,諸參政亦輪流值日,小事由左右仆射與諸參政決斷備案;大事召政事堂會議,若不能全堂畫諾,亦由左右仆射決斷,但若決策失誤,左右仆射便當為此負責。若左右仆射之間亦有分歧不能決,或者參知政事之間意見紛爭,則可由左右丞交皇上裁決。如此,左右仆射亦不敢逆多數參政之意見而輕率決策。”

呂惠卿略一思忖,笑道:“如此甚好。”

石越又繼續說道:“何況無論大小事務,尚書省皆不直接草詔敕,大事由學士院草擬,小事由中書省舍人院草擬。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若以為不妥,可以拒絕擬詔。此外更有門下後省給事中,上可封還詔書,下可駁正百官章奏,諸詔敕無給事中畫押,不得頒行,此唐製之善者也。給事中者,位卑而權重,由人主擇清介出眾之士任之,凡詔敕,給事中認為不合理者,說明理由封還之。執政再思,修改之後再至門下後省,給事中畫諾則可。若否,則不得頒行。若一份詔書封還三次,則當付諸廷議。廷議許給事中,則執政當辭職;廷議許執政,則給事中當辭職。如此,臣等以為,朝廷之詔令,必然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策……”

殿中諸人都知道給事中曆來便有封駁之權。但石越提出三次封駁,便有一方要為此付出烏紗帽的代價,卻是無形中加重了給事中的權威。眾人自然不知道石越是因為看見後世的給事中,因為不要負責任,就濫用職權,所以想出此策來防患於未然,同時也迫使執政們正視給事中的權威。皇帝自然樂於看到臣子們互相製衡,且以宋代之皇權,趙頊也根本不介意給事中有權力封還他的詔書——皇帝被臣子掃麵子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眾大臣一麵聽著石越滔滔不絕的介紹著他的官製改革方案,便是連韓絳、馮京、呂惠卿、王珪,都知道皇帝是打定主意要采納這個方案了。這其中的修改最多是細節性的。此時眾人心中想的倒是自己究竟能分到哪個職位。與其糾纏於官製改革這種無“實際意義”的東西,倒不如花點心思去想想之後的實利。毫無疑問,除左右仆射之外,兵部尚書兼參知政事、吏部尚書兼參知政事,應當是最讓人眼熱的職位了。

而另一方麵,樞密院係統的大臣們則個個都無動於衷,石越刻意回避了軍事體係的改革,樞密院、三衙等原封不動的保留,武職係統也絲毫沒有觸動,這一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隻有樞密使吳充與樞密副使王韶,心裏才非常的明白,軍事體係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吳充突然想起來自內廷的小道消息,說他將出任兵部尚書兼參知政事,而將有一位中書的丞相對調,過來擔任樞密使。他嘴角不由抽搐了一下。後麵石越說的什麼,竟完全沒有在意了。

這個世界上,不把祿位放在心上的人,畢竟是少數。

當天的討論一直到未時的鍾聲響起才告結束。整個的過程並沒有激烈的辯論,但也沒有最終的結論。因為所謂的官僚體係畢竟非常龐大,其中可以爭議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從文德殿出來後,蔡確覷見左右無人,快步走到王珪身後,低聲道:“禹玉公請留步。”

王珪忙停下步來,笑道:“蔡中丞,有何指教?”

“禹玉公,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蔡確眼珠轉動,微微笑道。

王珪見蔡確說得奇怪,他也是老於世故的人,不由笑道:“中丞有話但請直說。”

“今日之朝議,禹玉公應當明白聖意何在了。”

王珪笑道:“人君擇善而從也是平常之事。學士院的方案好,便用學士院的,不僅在下,便是政事堂其他諸位,我也可以擔保他們並不介意。”

“諸相公宰相之量,自當如此。”蔡確打著哈哈笑道,“不過……”

“中丞有話但請直講。”

蔡確遊目四顧,見無人在側,壓低聲音道:“在下聽到傳聞,說聖上曾對韓維、石越說,若新官製推行,朝中大臣,陛下想要新舊參用。”

王珪一怔,道:“這亦是常事,比如石越,自然要趁著機會大用。隻是不知他會做左右仆射還是吏部尚書兼參政,這也是別人爭不來的。” 王珪心裏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自知資曆、根基不及韓絳,寵信才智比不上石越、呂惠卿,朝廷之中,謠言數日之前便已傳出,韓絳、呂惠卿、馮京、吳充、石越這五人,免不得要分了左右仆射外加兵部、吏部尚書,以及一個樞密使的職位。他王珪的本份,應當是守著六部尚書中的一個職位了。

蔡確見王珪神色中並不擔心,心中冷笑,臉上卻笑道:“王相可知禦史大夫一職,聖上有意由何人擔任?”

“這……中丞說笑了吧?石越也說禦史大夫不輕授,本朝亦沒有先例。”

蔡確故意輕描淡寫的笑道:“在下卻聽說並非如此,本朝有一人一直簡在帝心,聖上在韓維與石越麵前,曾指著禦史大夫的官職,說禦史大夫非此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