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經濟跨越式發展研究(下)(2 / 3)

當然,城市與其所吸引的地區是點與麵的關係。中心城市聯係和影響的範圍,是和城市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中心城市的存在和發展,是以與周圍地區(包括其他鄰近城市)的經濟聯係為前提的。當中心城市急劇膨脹,出現經濟勢能向外輻射和內向經濟要素極化時,中心城市的影響範圍擴大,各要素流動頻繁;而中心城市衰落,其經濟勢能降低,影響範圍收縮,各要素流動也隨之減弱;隨著中心城市繼續衰落,其經濟要素被新的中心吸引而外流,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經濟中心替代現象,即中心城市的空間轉移。總之,城市發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發展得好,就能強有力的推動區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反之城市發展失誤,中心作用發揮得不好,不僅影響城市本身,更會影響整個區域的發展。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中心城市的規模、經濟實力和服務水平是影響區域經濟凝聚力和它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的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後,湘西自治州經濟發展滯後於其他地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個強有力的輻射帶動中心。作為一個擁有260萬人口的少數民族地區首府,吉首市的非農業人口還不到12萬,實難充當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因此,要實現民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理直氣壯地加速吉首的發展,使其盡快地成為湘西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與周圍的城市相比,吉首目前的城市規模、交通條件趕不上懷化,也沒有張家界的影響和聲譽。但吉首也有自己明顯的優勢:一是擁有居中的區位;二是具有政策優勢;三是具有科技文教優勢;四是擁有“湘酒鬼”等國內外知名的商標品牌。因此,在新的世紀裏,吉首的發展應合理利用居中區位,深入挖掘政策潛力,充分發揮品牌優勢,緊密依托吉首大學,高起點、高質量地搞好規劃設計,以城市擴容、改善投資環境為突破口,把乾州新區建設作為重點,以高科技產業、農產品深加工、旅遊、文教醫衛等產業為關鍵產業,引導全州優勢生產要素向州府集聚,集全州之力向四省邊區輻射。力爭在“十五”末使吉首市的非農業人口達到20~25萬,進入中等城市的行列。

②優化城鎮體係結構,加快城鎮化進程。湘西自治州1.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260萬人口,僅有1個縣級市和61個建製鎮。城鎮數量偏少、規模偏小,結構很不合理,很難起到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核作用。

從城鎮化率來看,目前發達國家已達到75%,發展中國家也已接近40%,2001年底湘西自治州城鎮化率隻有22%,不僅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低於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城市化滯後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麵:第一,城市化滯後抑製了消費需求的增長;第二,城市化滯後阻礙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第三,城市化滯後妨礙了農業產業化進程;第四,城市化滯後阻礙了城市建設和城市中心功能的發揮;第五,城市化滯後阻礙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第六,城市化滯後影響了全體國民素質的提高;第七,城市化滯後影響了環境保護和治理;第八,城市化滯後影響建設用地的集約使用。因此,要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加快湘西自治州城鎮化進程,優化城鎮結構刻不容緩。

首先,按照湖南省實施城鎮化戰略的要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針,采取多種方式融資,結合民營經濟小區、市場建設和城市防洪,加強城市道路、供電、給排水、通訊、環衛等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活生產條件,大力發展加工業和第三產業,加速縣城的提質擴容。龍山、鳳凰等有條件的縣爭取早日撤縣建市。其次,以國道省道沿線小城鎮為主,著重規劃建設好一批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工業、邊貿和旅遊小城鎮。第三,進一步改革現有的戶籍製度,放寬城市人口準入政策,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在城鎮的規劃建設上,要注意樹立三個意識:一是規劃意識。科學的規劃是建設好城鎮的前提,必須以發展的眼光和創新的意識,科學地、高水平地編製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從根本上改變那種缺乏特色,風格雷同、修一條路、建兩排房的低層次模式。城鎮規劃要合理布局,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起點要高,城鎮建設目標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地區可持續發展目標統一起來,使城鎮建設既具有中心意識,又具有麵向未來的領先意識。二是產業意識。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提高產業化水平,是促進城鎮建設的有效途徑。沒有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城鎮的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以“建城”促進“興業”,以“興業”帶動“建城”,把城鎮建設與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與市場建設結合起來。在推進城鎮建設過程中,必須找準自己的優勢,因地製宜,選準支柱產業,抓住已經和正在形成的特色產業,一業為主,多業驅動,使城鎮建設得到有力的經濟支撐,加快城鎮的規模擴張和檔次提高。第三,精品意識。作為一方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鎮既是無生命的物品,更是有生命的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強化精品意識,搞好典型示範。對每一幢建築,每一條道路,每一項工程等都精雕細刻,精益求精。要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準,圍繞解決群眾行路難、飲水難、農產品流通難等問題,實施好通達工程,通水工程,通電工程,通話工程,搞好廣場、公園建設和市場建設,確保建成精品工程。到“十五”末,力爭全州城區麵積達到70平方公裏(不含建製鎮),城鎮人口達到80萬人,形成一個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城鎮體係。

③選擇條件優越的區域,組建經濟開發區。在開發區建設上,不能搞遍地開花、全麵啟動,要選擇條件優越的地區重點突破。目前可選擇三片地區搞試點,一是結合乾州新區開發在吉首搞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二是在猛洞河王村一帶搞一片旅遊經濟開發區;三是在花垣發展一片礦業經濟開發區。在開發區內實行優惠政策,吸引投資,加速發展,以帶動全州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四)以創新求突破,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在其工業化的初期,往往依據其比較優勢,發展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比較優勢隻是一種相對的優勢,有一定的時間和區域的限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會逐漸枯竭,勞動力成本會逐漸上升,原有的比較優勢會逐漸喪失。所以,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如果固守著原有的比較優勢和優勢產業,是無法趕上和超越發達地區和國家的。如果當初的日本隻是以漁業和加工業的“比較優勢”來追趕遙遙領先的歐美,就不會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如果新加坡隻是以勞動力資源和地理位置的“比較優勢”作為強國之本,那麼它今天的處境也不會比墨西哥、巴拿馬好到哪裏,不可能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所以湘西自治州要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在充分發揮現有優勢的同時,努力培育和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尋求局部的突破,帶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

1.以工業化促農業產業化,構建特色生態農業帶。

湘西自治州目前處於工業化的起始階段,加工業不發達,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仍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農業生產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後,還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但要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就不能也沒有必要按照先第一產業,再第二、第三產業的順序循序漸進。而必須抓住工業化這個突破口,以工業化帶動第一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國內市場傳統農產品已趨飽和,主要農產品總量有餘並出現結構性過剩,解決農產品市場出路已成難題,特別是加入WTO後,湘西自治州的農業將麵臨更大的衝擊,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反彈琵琶,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才是湘西自治州農業的根本出路。

根據湘西自治州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加快工業化進程的突破口,應該在市場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發揮資源和品牌的優勢,做大做強本州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並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形成企業加基地加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進行專業化生產。

在農業的發展上,應在退耕還林和生態保護的基礎上,高起點地發展生態農業,可根據地形、地質、氣候、植被條件的差異和本州目前水田、旱土、牧草地、林地等四種主要的土地使用方式的基礎上,規劃和設計四種類型的農業生態係統。

①水田生態農業係統。主要指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穀地和山間盆地,是本州糧食和水產的主要產區。由於地勢低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農業用地主要是水田,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容易積水成澇。因此,在生態農業係統的建設上,首先,加強水利和排灌設施建設,並充分利用低窪地勢擴大蓄水能力,旱則供水,澇則蓄洪,確保農田旱澇保收。第二,充分利用山塘、水庫發展立體養殖,除養魚、養鴨外可逐步引進高附加值品種。第三,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飼養業,如豬、奶牛、肉牛等。第四,實施科學種田,大力推廣超級雜交水稻,提高單位麵積產量;也可發展稻田養魚、養蟹、養萍提高單位麵積產值。第五,發展農村沼氣,解決農村能源,並以沼氣生產為紐帶,根據生態學物質循環的原理,把以上種植業、飼養業、漁業和沼氣生產密切地聯係起來,形成以水田為核心的“種-養-沼-漁”生態農業係統。在該係統中,種植業所產生的稻草、米糠等副產品為飼養業提供飼料;人畜糞便是沼氣生產的原料;而沼氣渣、水又是漁業的餌料;魚塘的塘泥則是優質的有機肥料;從而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提高光合作用的利用效率,擴大農業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