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經濟跨越式發展研究(下)(3 / 3)

②旱土生態農業係統。指海拔高度在400~800米,水源條件較好,土層較厚的崗地或緩坡地帶,是本州主要的旱作和水果產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灌溉水源難以保證。在生態建設上要以水土保持為基礎,人工構築梯土或栽培豆科植物籬形成“生物梯地”;並逐步建設噴灌設施發展節水農業。在梯地上,根據市場的需要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煙葉、百合、獼猴桃、大棚蔬菜、花卉、柑橘等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和玉米、小麥等旱糧。以種植業為基礎,發展飼料加工和養殖業,並通過沼氣生產把各業聯係起來形成旱土為核心的“種—加—養—沼”生態農業係統。

③草地生態農業係統。指岩溶缺水的山原、台地和其他質量較高的草山、草坡。這裏地勢較高,熱量條件較差,岩溶地形發育,地表嚴重缺水,再加上土層瘠薄,地表植被多為草本,發展畜牧業的條件要比種植業優越得多。目前,已是本州山羊、黃牛等畜產品的主要產區。在生態建設上,首先,發展水利設施,充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滿足人、畜用水和灌溉需要;其次,退耕還草,建設優質人工草場,並引進優良牧種發展山地畜牧業;第三,在土壤和灌溉條件較好的地方適當發展旱作生產,種植煙葉、獼猴桃、玉米、小麥等;第四,發展沼氣生產,並以之為紐帶形成以牧業為核心的“草-牧-種-沼”生態農業係統,促進係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④林地生態農業係統。指海拔較高、森林茂密的林區或地形崎嶇,坡度大於25°的中低山地,是本州林產品的主要產區,同時也是生態危機最突出的地區。本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水土流失嚴重;二是單位麵積土地產值低。因此,在生態農業係統的建設上,首先,要加強生態建設把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作為本區永恒的主題。其次,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應加強林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土地產出。其一,可大力發展附加值較高的經濟林木,如桐林、茶林、柑橘、板栗等;其二,加強林下植被覆蓋,推廣林、藥間作經驗,在林下栽種黃連、白術、絞古蘭、芍藥等陰生藥類植物;其三,可在林下種草,草間放牧,推廣林、牧間作經驗;其四,也可利用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旅遊。這樣既可改善生態環境,又能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形成以林地為核心,整體功能較高的“林、果、藥、牧”生態農業係統。

2、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朱總理在《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建議的說明》時指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湘西自治州工業化剛剛起步,但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沒有必要再重走“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傳統路子,完全可以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來培育和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和促進工業化。

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產和應用兩大方麵。信息生產要求發展一係列高新信息技術及產業,既涉及微電子產品、通信器材和設施、計算機軟硬件、網絡設備的製造等領域,又涉及信息和數據的采集、處理、存儲等領域;信息技術在經濟領域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上。由信息化驅動的經濟結構調整,將大大提高各種物質和能量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抓住信息化這個機遇,將促使經濟增長方式從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質量的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約型增長,提高地區經濟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要實現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①更新觀念,樹立發展新理念。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新世紀發展經濟的全新思維,全新理念,也是湘西自治州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應深刻領會其博大精深內涵和重大深遠的意義,解放思想,破除舊的發展觀念的束縛,樹立信心,克服畏難情緒,堅定不移地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道路。

②構建信息基礎係統工程,強化信息采集、加工和傳導功能。要實現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信息係統基礎工程建設尤為關鍵。為此,要全力抓好網絡和其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建立完善光纜網、電話網、移動電話網、多媒體網、計算機局域網、廣播網等,並相互聯通,形成靈敏、快捷和高效的信息係統快車道,率先把吉首建成湖南西部的信息中心和“數碼城”。

③加快信息資源開發,實現信息推廣應用的新突破。大力推廣應用信息資源是信息化最重要任務。為此,一要由政府牽頭,建立一批基礎性、商業性、公益性、綜合性的信息庫和多種服務網,實現信息資源全社會共享。二要加快政府上網進程,實現辦公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三是要積極利用信息網絡開發遠程多媒體教學及觀摩活動。四要充分利用網絡,開展網上就診、谘詢、電子商務等各種服務活動。五要加快開發企業信息化網絡,為企業生產、經營、促銷、管理和決策服務,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服務。

④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利用信息技術,大力改造傳統工業。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就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尤其要在改造傳統工業上下大功夫。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名優產品為龍頭,以現代企業製度為基礎,以技術創新為手段,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積極引進推廣節能降耗、綜合利用和提高環保效益的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重點改造冶金、農產品加工、紡織等傳統支柱產業,實現傳統產業結構多元化、產業層次高級化、產品加工深度化、生產規模化和管理科學化,推進傳統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⑤努力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並不是湘西自治州目前的優勢產業,但卻是產業發展的方向,要想實現真正的跨越就不能回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因此,湘西自治州應建立有效的機製,設立相應的機構,撥設專項開發基金,並多方融資,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目前可采取以下幾點措施,一是以乾州新區開發為契機,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提供優惠的條件吸引高新技術產業來湘西落戶;二是利用信息化和加入WTO的機遇,大力引進技術、人才、設備,與州內優勢資源相結合,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業競爭力;三是依托州內大中型企業和吉首大學,加大科研力度,力求在生物技術、新材料、信息化方麵有局部的突破和創新,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五)超前發展科技教育,營造創新機製

現代經濟競爭的關鍵是人才與技術的競爭,這恰恰是湘西自治州最為薄弱的環節。在今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想贏得一席之地,必須認真實施科教興州戰略。

1.優先發展教育,促進人才培養。

首先,加快發展基礎教育。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全麵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完善、鞏固“普九”成果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為實施十二年製義務教育打下基礎。

其次,加快教育體製改革步伐,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加速吉首大學的發展,盡快提高辦學層次,發展研究生教育;並依據人才市場的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加快緊缺人才如職業企業家、經貿人才、WTO專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步伐。

第三,依托吉首大學搞好現有大中專學校的布局調整,支持吉首大學辦好醫學院,與吉大聯辦民族師範學院,並積極申辦湘西民族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加強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和業務培訓,搞好職工崗位培訓和文化技術教育,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學。

第四,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在抓好以“新理論、新技術、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識、新方法”為主要內容的繼續教育的同時,精心策劃,統一組織,選派一批在職的有培養前途的人才到發達地區甚至國外去學習深造。

2.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創新能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是建立在科技的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上的。要實現科技的跨越式發展,首先,要大力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經驗,對於國際國內現成的科研成果和經驗,我們沒有必要什麼都自主研究和開發,完全可以采取“拿來主義”,以便在較短的時間、以較低的成本彌合與先進地區、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其次,引進不應是目的和終點,而是學習的過程,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重要的是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為此,要不斷加大科研體製和科技創新體製的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製,特別是要探索建立各種形式的科技創新基金,要支持大中型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科技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鼓勵和支持大中型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合作關係,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