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湘西自治州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區域經濟高速發展是有條件的,既有內因,又有外因;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主觀因素表現為區域主體的思想、觀念、方法以及應對客觀環境發展變化的措施;客觀因素則涉及影響經濟發展的技術進步、資源狀況、市場變化、宏觀政策、資本投入等方方麵麵。主觀和客觀條件同時具備才能促成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客觀條件的改善隻不過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潛在的機遇。隻有認識這些機遇,抓住這些機遇,並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才能實現經濟的超常規增長。國際、國內的經濟發展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17世紀、18世紀英國抓住了產業革命的機遇,形成了“日不落帝國”,19世紀、20世紀美國、德國把握住了電氣化的機遇,促成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趕上並超過了英法。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四小龍”充分利用了美、日等發達國家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型經濟,實現了經濟的騰飛,逐漸步入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行列。20世紀90年代,美國憑借信息化的東風,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發達國家中率先擺脫了滯脹,實現了戰後最長時間的繁榮,又一次把日、歐等發達國家拋在身後。國內的情況也是這樣,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使中西部地區蒙獲了發展機遇,奠定了發展基礎,縮小了東、西部的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等省市最大限度地利用優惠政策,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發展商品經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的機遇是難得的寶貴的,是稍縱即逝的。正因為如此,認識機遇、把握機遇,並充分地利用機遇就顯得尤其重要。世紀之初,湘西自治州的發展正麵臨千載難逢的機遇,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一)扶貧開發的機遇
湘西自治州屬於全國18個貧困片之一的武陵山貧困片,從1994年起作為全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在財政、信貸、投資、外貿、農業和農村、人才培養等六個方麵享受優惠政策。根據省裏部署,長沙、湘潭、株洲、嶽陽、衡陽、常德6市分別對本州龍山、永順、瀘溪、保靖、花垣、古丈6縣進行對口扶貧,有力地促進了自治州經濟的發展。目前“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已進入實施階段,國家扶貧資金將在現有的基礎上每年再增加40%,這對本州獲得國家在投入和政策上更多的支持是十分有利的。
(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與挑戰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入世意味著國門的打開,人世意味著區域經濟將通過市場融入到國際經濟體係中,入世將使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化更加迅速和徹底,入世表明中國開始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並積極參與全球化競爭。加入WTO實際上是中國在改革與發展征程中的一個新起點。從發展進程看,我國的經濟轉軌和對外開放是分期分步推進的:首先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興辦經濟特區為開端的“探索試驗階段”;其次是開放沿海十四個港口城市和五片對外開放地區的“局部推廣階段”;然後是90年代起以浦東開發開放為標誌的“區域推進階段”;現在正式加入WTO,標誌著我國已進入“全麵和雙向開放階段”。前三個階段,沿海各省市通過經濟轉軌和對外開放極大地提高了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促進生產力水平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增長,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入世以後,意味著廣大的內陸地區在改革開放上與沿海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必將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湘西來講,入世意味著我們的優勢產品將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們的優勢資源能吸引更加充足的投資,整合更加先進的生產要素,形成更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入世意味著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以更開闊的視野引進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更完善的管理經驗,直接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入世意味著我州的經濟活動必須按更規範的市場法則來操作,使本州在市場化的道路上實現實質性的突破。當然,入世也意味著本州市場的全麵開放,國際上質優價廉的產品能在少有保護的條件下對本州工農業產品產生巨大的衝擊;入世也意味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殘酷事實將不可避免地呈現在我們麵前。這對湘西自治州的各種產業來講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入世的陣痛會在最近幾年內發作,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但從本質上來講,這種競爭是公平的,隻有通過競爭才能迎來發展。可以相信,接受了市場競爭的洗禮,湘西自治州的產業之花會開得更加鮮豔。
(三)西部大開發的機遇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做出的重大決策,對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實現民族團結,鞏固邊疆安全,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綜合國力,最終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根據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製定的西部大開發若幹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西部大開發的適用範圍,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單列)和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上述地區以下統稱:西部地區)。其他地區的民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實際工作中比照有關政策措施予以照顧。
西部大開發是我國戰略重點的又一次轉移,在西部大開發中,國家將在資金投入、建設項目安排、基礎設施建設、稅收政策、人才培養、財政轉移支付、金融信貸、改善投資環境、放寬土地和資源使用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擴大外資投資領域、拓寬融資渠道等方麵對西部地區實行傾斜。
湘西自治州作為全省惟一進入西部開發範疇的地區,是湖南省融入西部開發的切入點,由於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本州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啟動,1828線基本完工,1801線正式動工,湘渝高速公路常德至吉首段即將上馬,209國道的改造工程已提到議事日程。全州固定資產投資也逐年增長,2000年全年固定資產投入22億元,比增21%,拉動GDP增長4.1個百分點。“九五”累計完成投資70.8億元,是“八五”投資的兩倍。隨著開發的深入,本州在人才培養、生態建設、交通通訊和投資環境的改善上,將會得到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