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河庫湖綜合治理開發目標
1.近期目標(2002—2015年)。
從現在起,用10年左右時間,堅決杜絕人為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基本建成全省水土保護和生態防護屏障,使全省生態環境基本走上良性循環軌道。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麵積21280平方千米,造林困難地(紫色頁岩、鈣質頁岩、石灰頁岩)基本綠化,森林覆蓋率達到55%,各類自然保護區占土地麵積的6%,新增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26.7%萬公頃,退耕還林20.5萬公頃,坡耕地改良107.2萬公頃。全省所有汙染源、汙染物排放達到國家或省規定的排放標準,各市、州、轄區內主要汙染物排放控製在省規定的排放總量指標內,重點保證好飲用水源。除治好現有病險水庫外,新建大中型水庫46座,改擴建大型水庫1座,續建配套大中型水庫58座,新增防洪庫容50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麵積25.68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麵積4.6萬公頃,新增旱作節水農業麵積73.3萬公頃,新增總裝機容量239.2萬千瓦,新增年發電量154.14億千瓦時,開發地下水資源,以解決幹旱地區人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飲水問題。洞庭湖區繼續加固大堤,新建錢糧湖垸等1500平方千米蓄洪區。主要幹支流洪災發生頻率由目前4年3遇下降到10年一遇,一般城市防洪標準達到能抵禦20~50年一遇的洪水,重要城市防洪標準達到能抵禦50~100年一遇的洪水。
在綜合治理的同時搞好產業開發。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既要扶持開發糧、棉、油、畜、禽、水產等傳統大宗產品,又要因地製宜,分片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新產品,並形成生產規模與產品係列,爭創品牌,提高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2.中期目標(2015—2030年)。
在完成近期目標基礎上,再用15年左右時間,使全省水土流失得到全麵治理,生態環境得到全麵改善和保護,生態經濟走上良性循環軌道。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麵積2.74萬平方千米,其中小流域治理1.8萬平方千米,有林地麵積達到1067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57%,林種、樹種、林齡比例趨向合理。各類自然保護區麵積占土地麵積的7%。建立以洞庭湖為中心的工業原料林基地和農田防護林、防浪林網,新建大中型水庫40座,新增防洪庫容30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麵積11.4萬公頃,新增旱澇保收麵積15萬公頃。環湖地市級城市和省會城市防洪標準達100~200年一遇。血吸蟲病達到傳播控製標準。“四水”幹支流堤防設施和各類水利設施配套齊全,大中型水庫攔洪、灌溉、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進一步發揮,水電事業繼續發展,電力供需基本平衡,農業產業化進一步引向縱深發展,交通、能源建設日趨完善,區域經濟實力持續增強。3.遠期目標(2031—2050年)。展望2050年,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增長和人們應用與掌握科學技術能力的不斷增強,社會將發展到一個更新的階段。據《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分析,中國要實現持續發展目標,必須實現三個“零增長”,即2030年實現人口規模“零增長”,2040年實現能源資源消耗“零增長”,2050年實現生態環境退化“零增長”。屆時我省將和全國一樣,有序地通過這三個基本台階。森林覆蓋率達58%,森林蓄積量達到8億立方米,林地土侵蝕模數控製在1000~2000噸/年以下,各類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更趨合理,全省實現山川秀美,經濟繁榮,各種自然災害降低到最大限度,人民生活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三)山河庫湖綜合治理開發措施
1.山丘區治理開發措施。
湖南省是個以丘崗山地為主的省份,優勢在山,發展潛力也在山。山地麵積約1000萬公頃,分布在湘資沅澧四水上遊,是洞庭湖水係的源頭。丘陵麵積3000多萬公頃,是湖南省中心腹地。山丘區是湖南資源之本。有人說,要加快湖南經濟建設,實現新世紀的發展戰略目標,必須念好“山字經”,搞好山丘區的治理與開發。
①退耕還林還草,增加保水固土能力。
原來湖南林業生態效益較顯著。由於曆史造成的幾次亂砍濫伐,破壞了森林生態係統的結構,林分的鬱閉度小,直接影響森林的防護功能,降低了森林保水固土的能力,在水力作用下加速了對土壤的侵蝕。防治對策:一是要在規劃期內將防護林麵積提高到占有林地的48.95%,從根本上改善湖南林種結構。二是提高現有森林的鬱閉度,平均達到0.7%以上。三是闊葉林麵積比重增加2.4倍。因為闊葉林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明顯大於針葉林30%以上。
②加強水土保持,防治山洪災害。
目前,湖南水土流失遍及全省90個縣市,後果極為嚴重。一是表土和有機質大量流失,使植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受到破壞;二是水庫、塘壩淤塞嚴重,使工程效益日益下降;三是河流淤塞,泄洪能力降低,航運裏程減少;四是水源汙染,漁業生產受到影響。夾帶泥沙的水流進入池塘、溪河、水庫和湖泊以後,魚類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魚類減產。
湖南的水土保護工作起步較早,建國初期就開始進行,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29萬平方千米。其中治理小流域45條。但由於某些地區耕作製度上的失誤,如毀林開荒、陡坡耕作、亂采濫挖等原因,水土流失現象有增無減。1999年水土流失麵積達到6.4萬平方千米,每平方公裏流失土壤1.7噸。治理水土流失極端嚴重,迫在眉睫,務必抓好以下幾件工作:退耕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製止坡土流失;建設攔沙蓄沙避沙工程;建設避洪工程;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
③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建立健全生態旅遊係統。
湖南森林麵積廣,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60種,占全國保護植物的17.2%;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83種,占全國保護動物類的28%;屬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就有18種。湖南地貌多樣,有砂岩峰林、岩溶洞穴、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及古化石遺跡。這些地帶生態係統的自然景觀以及稀有的動植物資源,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亟待人們去保護和開發。
根據湖南省山水林文景觀分布特點,旅遊網絡布局概括為“七縱兩圈”。即以炎帝陵為中心的湘東線;以莽山為中心的湘南線;有舜帝陵為中心的湘中線;以崀山為中心的湘西南線;以沅陵、鳳凰為中心的湘環線;以張家界為中心的湘西線;以壺瓶山為中心的湘澧線。以山景為中心的從炎帝陵經蟒山、舜帝陵、永州八景、崀山、八十裏南山、懷化、鳳凰、湘西、張家界至澧州的山景圈;以洞庭湖為中心的長沙、嶽陽、常德、益陽環湖文化圈。用湘東至湘西高等級公路和環湖高速公路將旅遊景點聯結起來,大力發展旅遊產品,興建旅遊設施,搞好旅遊服務,將旅遊業建成為湖南最大的朝陽產業之一。
④把治理開發與鄉村能源建設、生態建設結合起來。
搞好水土保護、防治山洪災害是個長期的任務,至少要封山育林5~10年。必須妥善解決村民的燒柴和糧食問題。在能源建設上,扶助村民建沼氣池、省柴節煤灶。從實際出發,根據山區氣候條件和土壤特點,利用坡耕地建成高標準梯土茶園、小果場,有條件的地方建造水電站,減少水衝沙壓,改善灌溉條件。封山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是國家的基本大業,各級政府應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力爭5~10年內取得顯著成效。
2.“湘資沅澧”四水綜合治理開發措施。
湖南省境內河流縱橫,水係發達,5000米以上的河流有5341條,形成以洞庭湖為中心的扇形輻射狀分布,96.7%麵積上的水彙入洞庭湖或直接流入長江。省內主要河流為湘、資、沅、澧,發源於東、西、南邊境山地,全省共有水資源3000多億立方米,其中地麵水資源207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375億立方米。還有長江入湖1000多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532萬千瓦,年發電量1342億千瓦時,可開發的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電站有1024處,總裝機容量1083萬千瓦,年發電量488億千瓦時。
充足的水量和高差懸殊的地形構成了湖南省豐富的水利資源。湘資沅澧四水幹支流的治理與開發是湖南發展的關鍵。應全麵規劃,綜合治理,合理利用水資源,最大限度保護優良水質,把水旱災害控製在最小限度內。
①在“四水”中上遊增建水庫,保護水資源,控製湘資沅澧洪水。
洞庭湖接納湘、資、沅、澧四水,吞吐長江,該區間還有近3萬多平方千米集雨麵積,每年汛期洪水來自四麵八方,水情十分複雜。湘、資、沅、澧四水尾閭不但與長江洪水相關,更與“四水”關係密切。尾閭地區有長、潭、株、嶽、益、常等大中城市,有數百萬垸田和垸民,其防洪安全十分重要,必須在“四水”中上遊增建水庫。初步分析,湘、資、沅、澧需要防洪庫容100億立方米,現僅有50億立方米,需增建50億立方米。預測至2010年,全省需水總量450億立方米,目前水庫蓄水量約250億立方米,引提水量約100億立方米,遠景需增修水庫150億立方米,總庫容量達500億立方米,方能滿足防洪、發電、工農業用水、生活環境用水等方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