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會對策。
加強法製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優化經濟環境,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保障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級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都要嚴格遵守有關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法規,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可持續發展意識,在全省範圍內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紙雜誌等形式,宣傳國家頒布的環保法、土地法、森林法、水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科技進步法等法律,對廣大幹部群眾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與環境資源保護有關的普法知識教育。同時要積極宣傳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意義和必要性。通過宣傳教育,增強廣大幹部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其自覺參與到我省經濟可持續跨越發展的進程中來。
拓寬融資渠道,增加投入。加快投資融資體製改革,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資體係。鼓勵和引導地方、集體、農民個人以及民間資金對治理開發的投入。力爭把重大的治理與開發項目和科試工程納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省級各級地方財政也要逐年加大投入。同時,要積極爭取銀行貸款和利用外資。
4.生態對策。
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基金,形成生態建設的激勵機製。植樹種草和改善生態環境近期不能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而是一種長遠收益。因此,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激勵機製,調動各種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其一,要建立起明晰的產權製度和配套政策,進一步明確“誰建設誰收益”的原則,穩定經營者的長期預期目標;其二,對建設者要一視同仁,享受造林經費補貼、退耕還林還草補貼、信貸及相應的政策優惠(補貼方式可以是給糧或給錢);其三,完善有關法規,保障農戶對退耕地和“四荒地”的權益。延長農戶對退耕地的承包期限,明確其收益權,對農村“四荒地”的政策要用立法形式,把承包期限、收益權、轉讓方式等核心內容規範起來,鼓勵社會各界開發。
進一步控製農村人口增長過快,緩解人地矛盾,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人口增長過快,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失衡是我省西部地區及部分山區生活貧困、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對這些地區,要加強計生工作力度,緩解人地矛盾,減輕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同時,要借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用工業,促進農村產業化進程,以產業帶動農村城鎮化建設,將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中退出來,轉向二、三產業,以減輕還林還草的壓力。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農村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同時,又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我省經濟建設的目標,促使社會、經濟、人口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第四節實施山河庫湖綜合治理與開發,實現湖南經濟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一)山河庫湖綜合治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現狀。
湖南是我國南方中部的一個大省,位於長江中遊。地貌類型多樣,東南西三麵山脈環繞,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地勢低平。山地丘陵麵積占全省的2/3。有大小河流5000多條,水庫1.3萬多座。層巒疊嶂,水係縱橫,水麵星羅棋布。湘、資、沅、澧四水從西南向北注入洞庭湖,南極瀟湘,北至長江,構成湖南特有的山河庫湖綜合自然生態係統。
山河庫湖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自然生態大係統,單一地治山、治河、治庫或治湖均難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無法形成係統抗禦自然災害、實現良性循環的整體功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湖南水旱災害頻繁、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因此,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按照流域和區域的特點,實行全麵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把治水、治山、治汙和治窮有機地結合起來。要以改善生態環境為根本,以水土保護為關鍵,以減災防災為重點,以發展經濟為核心,把湖南建成一個優良的生態環境,實現省域經濟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建國以來,全省大力開展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改良低產田土、保護環境、改善生態條件等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造林綠化方麵,到2000年全省累計人工造林140萬公頃,封山育林200萬公頃,1993年消滅了宜林荒山,1997年實現了“五年消滅宜林荒山,10年綠化湖南”的目標。2000年底全省森林麵積946.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2.44%,森林蓄積量2.956億立方米,分別居全國第四、第五、第九位。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64個,總麵積77.24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麵積的3.64%。這些保護區的建立,不僅營造了5000多種高等植物的“生長樂園”,更讓其中146種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有了“安樂窩”。
在水利建設方麵,建成各類水庫1.3萬多座,農田有效灌溉麵積4013萬畝,占耕地麵積的83.25%;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5.68萬公頃;全省城市及縣城擁有190多處城市供水設施,日供水能力達500萬立方米;發電量達200億千瓦時,全省有五成以上的電力由水能資源提供;修建一、二線防洪大堤5000多千米,擁有較科學的洪水測報和防洪調度係統;開展生態示範縣試點5個,示範鄉、村110多個,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160多條。
在環境保護方麵,全省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製,在國家規定的12種主要汙染物中,除工業物塵和石油類外,其餘10種均低於國家控製指標。到2000年底,全省工業汙染企業和重點汙染企業的達標率分別達到95%和85%,工業汙染源達標排放的目標基本實現。湘江的重金屬汙染有所好轉,沅水和資水及其支流岸邊汙染有所減緩,大多數城市SO2年日均值有所下降,酸雨汙染有所減輕,礦產資源和生態旅遊開發的環境保護正在加強。
2.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山地樹木減少,坡耕地增加,水土流失較重。
湖南省山地麵積108473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51.2%,92%的山地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周邊地區。因受人口急增、體製多變的影響,森林資源出現過幾次大的破壞。活立木蓄積量由50年代初期的28255.58萬立方米減少到80年代初期的18484.97萬立方米,減少近1億立方米。每公頃活立木蓄積量由57.0立方米減少到25立方米,減少了57%。山地毀林開墾嚴重,全省25度以上的坡耕地達到20.47萬公頃,占全省耕地麵積9.6%,加劇了山地生態係統的破壞。水土流失區域由50年代的34個縣市擴大到90年代的87個縣市。每年土壤侵蝕量1.7億噸,加劇了山塘、水庫和洞庭湖的淤積。
②水旱災害頻繁,嚴重製約著湖南經濟的發展。
水旱災害是我省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洞庭湖區1949—1996年間累計潰垸成災麵積100.42萬公頃,受災人口708.01萬人。大致每10年中,大災3年,小災4年。還有因漬澇成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近50年中,大澇17年,中澇18年,小澇15年,幾乎年年都有澇災。山丘區多暴雨山洪災害,1950—1995年間,累計受災麵積1014.67萬公頃,平均每年22.06萬公頃;累計成災436.8萬公頃,年均9.51萬公頃,相當於2~3個中等縣作物種植麵積。山丘區還因副熱帶高壓的穩定控製,晴熱少雨,造成秋旱或夏秋、秋冬邊旱。加上山丘區水利工程少,病險水庫多,供水不足,旱災也很嚴重。1950—1990年間,極旱4年,累計受旱麵積511.07萬公頃,成災麵積273.67萬公頃;重旱8年,累計受旱麵積915.27萬公頃,成災麵積422.12萬公頃;輕旱29年,累計受旱麵積1238.13萬公頃。成災麵積491.8萬公頃,所有這些,嚴重製約全省經濟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③汙染增加給環境造成危害。
環境汙染最嚴重的是水質汙染。據省環境監測網1996年84個地表水采斷麵監測分析,達國家(GB3838-88)《地麵水環境質量標準》一類水質標準的占8.5%,達二類水質標準的占9.8%,達三類水質標準的占11%,達四類水質標準的占53.6%,達五類水質標準的占11%。水質汙染以湘江、資江最為嚴重。四、五類水質斷麵積達68.6%,一、二類水質斷麵隻有15.7%。湖南空氣汙染屬典型的煤煙型汙染,以SO2、降塵汙染較重,總懸浮顆物次之。城市空氣汙染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SO2、NOx和TSP的汙染,以冬季最重,春、秋季次之,夏季相對較輕。全省酸雨汙染麵積不斷擴大,頻率逐年增加。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和農藥、化肥施用量的不斷增加,鄉鎮企業汙染、化肥農藥汙染、城鄉白色汙染(塑料廢棄物)也有日益加大的趨勢。
④治理經費投入不足,治理開發全麵啟動難度較大。
山河庫湖治理開發是一項量大麵廣、見效緩慢持久的社會工程,許多大型項目耗資巨大。由於資金不足,我省山河庫湖的治理開發長期處於一種緩慢發展狀態。根據《湖南統計年鑒》1993—1997年資料統計,農林牧漁業每年基本建設投資14500萬~38800萬元,隻占全省基本建設投資總額0.71%~1.63%。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洞庭湖區水利建設投入力度,但山丘區水利水電由於投資太少,有“病”不能治,帶“病”運行,影響蓄水和防洪調蓄功能的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