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加強環境汙染治理,把治水與治汙結合起來。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程度的提高,環境汙染特點是水汙染日益嚴重,而水汙染又與工業汙染和城鎮環境汙染直接相關。因此,在推進山河庫湖綜合治理與開發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係,把治水與治汙結合起來。
據79個省控水質監測斷麵測析,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符合Ⅰ類和Ⅱ類水質標準的占15.19%,符合Ⅲ類水質標準的占24.05%,超Ⅲ類水質標準的60.76%。有近2/3的水質監測斷麵受到較嚴重的汙染。流經城市的江段水質普遍受到嚴重汙染,岸邊汙染帶沒有得到有效控製,特別是枯水季節,對城市飲用水源安全構成威脅。
③保護河道,確保洪水暢通無阻。
河流是大地的動脈,與人類生存有著密切的利害關係。湖南省境內大於5000米以上的河流有5423條,像人身上的血管一樣布滿三湘大地,滋潤著全省人民,它關係到湖南的大局,也關係到各家各戶的安寧。建國50年來,湖南江河湖泊淤積泥沙60多億立方米,而疏浚河道土方很少;圍墾、城建工程侵占河道麵積,橋梁河壩、堆物阻礙洪水下泄。河道清障和疏浚勢在必行,刻不容緩。許多河道的裁彎取直工程未取得預期效益。裁彎取直後,高山流水夾帶泥沙,沉積在山腳河槽,多次堵塞新河,洪水漫溢,泥沙壓蓋農田。河道的保護和整治,必須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河道上的各類活動必須經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目前在河流和小溪流上挖沙、淘金和傾倒垃圾現象嚴重,河灘成了垃圾場,不少河流的河床堆滿了挖沙、淘金後的亂石堆,阻礙泄流,汙染水源。
3.水庫的治理開發措施。
湖南省現有塘壩206萬多處,小型水庫1.3萬餘座,中型水庫258座,大型水庫21座,大型灌區12處,水輪泵站3504處,提灌站32016處,噴灌機組5.04萬千瓦,蓄引提總水量322億立方米,修建輸水渠道67500千米,隧洞1057千米,渡槽852千米,撇洪渠1300千米。全省有效灌溉麵積268萬公頃,占耕地總麵積的82.2%;旱澇保收麵積268.5萬公頃,占耕地麵積的67%。除農業用水外,還解決了387萬人、241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為工業及城鎮生活提供水量11.82億立方米。各類水利工程是我省農業生產的基礎,必須充分發揮山塘、水庫的作用。
①除險加固,確保水庫安全運行。
全省有3300多座水庫存在不同程度的隱患,長期帶病運行;尚有95座中型水庫汛期控製運用。在小(二)型以上水庫中,樞紐未開設溢洪道的有991處,溢洪道開挖不符合標準的1600多處,大壩未按設計完成的有1945座,壩身嚴重漏水的有1545座,土壩已出現滑坡的有502座,涵臥管漏水的有2949處。以上事實表明水庫除險加固是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②續建現有工程配套設施,發展供水和水庫旅遊,發揮水庫綜合效益。
③提高工程輸水效力。
湖南省灌溉渠道絕大多數為傍山土渠,曾經推廣過襯砌工程,但質量較差。隨著渠道工程老損程度的加劇、田間精耕細作的放鬆,渠堤滲漏及田間入滲的現象也日趨加劇,阻礙作物生長,製約了農業生產發展,節約用水勢在必行。
④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水稻是湖南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生產耗水量大。我國農業水利科技工作者在總結水稻豐產灌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水稻灌溉試驗,對水稻的水分生理、需水特性、需水規律以及水稻自身對水分的適應性和調節作用有了新的認識。針對淹水灌溉的效應,提出以淺調控為主,即以淺灌、濕潤來實現生態節水,以土壤水分指標和肥料控製水稻的群體質量,實現生態節水和形成高產群體,使節水和增產的幅度有更大的提高。要認真推廣水稻控製灌溉技術,達到節水和提高稻作區總產的效果。
4.洞庭湖綜合治理開發措施。
洞庭湖區總麵積15200平方千米,其中天然湖泊和洪道麵積3991平方千米,受堤防保護麵積10991平方千米,人口1008萬,是湖南乃至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洞庭湖接納湘資沅澧四水,吞吐長江,是長江重要的洪水通道與調蓄場所,是我國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018億立方米,是長江中遊最重要的調蓄湖泊。
①繼續加固堤防,提高抗洪能力。
洞庭湖區堤防經過不斷加高,與建國初期比較,已抬高34米。但由於長江城陵磯區和洞庭湖區水位不斷抬高,使得抗洪標準沒有提高,防洪任務更加艱巨。重點垸(11個)堤長1155千米,這類堤防內腳低窪、堤基滲漏、涵閘老化,需除險加固。蓄洪垸(24個)堤防長1107千米,堤身單薄、堤腳多滲、滲漏嚴重、建築物老化,必須列入國家加修計劃。一般垸(193個)堤防長1100公裏,堤防矮小單薄,隱患很多。高洪水位時,嚴重威脅城鎮和交通要道安全,如嶽陽麻塘垸、中洲垸威脅京廣鐵路安全。
②深挖河湖、高築堤台,擴大天然湖的蓄泄能力。
挖湖築堤是治澇、治旱的最佳方法。建國以來,洞庭湖淤積的泥沙50多億立方米,致使湖泊縮減,調蓄能力降低,對防洪排澇,生態環境非常不利。三峽工程攔沙以後,入湖泥沙減少70%,基本上解決“挖了又淤”的問題,保護了挖深工程蓄水泄水功能。主要工程有:澧水洪道疏浚掃障,津市擴卡;資水尾閭疏浚;沅水尾閭疏浚,德山鹽關擴卡;草尾河進口段削磯及局部疏浚,東南洞庭湖洪道疏浚,汨羅江周家壟擴卡、削磯、疏浚;鬆滋口河擴卡疏浚,梅田湖等河段疏浚,藕池河洪道疏浚,沱江封堵。
③移民建鎮,退田還湖。
目前洞庭湖區有各類垸子227個,其中重點垸11個,蓄洪垸24個,一般垸和巴垸193個。24個蓄洪垸總麵積2941平方千米,蓄洪垸蓄水164億立方米,加上洞庭湖現有容積200多億立方米,就可以達到並超過解放初期的湖容。將24個蓄洪垸進行改造,來洪水時有計劃地進行蓄洪、退田還湖,無洪水時仍然耕種。
對已漬和未漬但阻洪嚴重的161個堤垸,廢除108個,其餘垸子實行退人不退耕,移民以異地安置為主;對澧南院、圍堤湖兩個蓄洪試點實施遷移,築台建鎮安置;西官垸采取築台建鎮等方式安置移民,對共華、雙華、菜盤洲、大通湖東、錢糧湖大圈、建新農場、民主垸、城西垸、江南垸等蓄洪垸逐步實施安全建設和退田還湖。爭取到2010年,洞庭湖的湖麵增加到5000多平方千米,洞庭湖的容水量增加到300多億立方米,其調蓄能力將大大增強。
④保護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
湖南濕地以洞庭湖區為主,還有柘溪、五強溪、東江、雙牌等21座大型水庫的庫區,全省共有各類濕地10600平方千米,可分為湖泊、沼澤、池塘、溪水濕地等幾個類型。東洞庭湖已被列入國際濕地公約組織確定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中我國的七塊濕地之一。以洞庭湖為核心的濱湖濕潤地,河港密布、阡陌縱橫,沃野千裏,獨特的湖泊水域及濕地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為多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也是遷徙水禽極為重要的越冬場所。據調查,有淡水濕地植物136種、鳥類150種、魚類140種,其中有國家重點瀕危動物白鰭豚、江豚等。為保護好濕地,近期必須做到:一是切實保護好典型濕地類型,禁止圍湖造田,適度棄耕還湖,嚴禁狩獵,定期禁漁,控製汙水排放等。二是增加濕地保護範圍,如在東南洞庭湖、東江水庫、柘溪水庫、五強溪水庫等地,規劃保護麵積為110萬公頃。三是合理開發利用濕地資源,開展濕地旅遊等。
⑤調整農業結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圈。
根據市場需求和加入WTO後的新情況,洞庭湖的生產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發揮洞庭湖的優勢,在濱湖地區發展具有水鄉特色的生態經濟,如在嶽陽市建立石油化工和林紙產業基地。洞庭湖是全國最大的速生林基地,特別是速生楊,嶽陽造紙廠的年產量達到200萬噸紙的水平,成為全國最大的造紙基地。在益陽桃江建立南竹產業和沅江苧麻產業基地。沅江已建立了20萬畝優質苧麻基地,以益陽麻紡廠為龍頭,進行產業化經營。在常德市建立優質米業和養殖產業基地。常德市已有金健米業為龍頭的優質米、米粉和以米糠為原料的醫藥產品,恒安紙業為龍頭的衛生紙係列產品。還可以把常德發展成煙酒之城、紡織之城。在長沙市建立嶽麓山高科技大學城和隆平農業高科技園。隨著洞庭湖生態環境的改善,還要大力發展環湖生態旅遊,如長沙市的嶽麓山、馬王堆、賈誼故居、三國吳簡;嶽陽市的嶽陽樓、君山、屈原寺;常德市的桃花源、夾山寺、壺瓶山;益陽市的梓山湖、桃花江、桃江竹海。把燦爛的古代文明和現代的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建成可持續發展的高科技經濟圈和優良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