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設的目標是:到2010年,建成以高速公路為主的快速國道主幹線係統,拓展湖南通往廣州黃埔港、北海防城港和上海港的3條出海通道。形成以“五縱五橫”主骨架公路為基礎,以京珠國道為主軸的“六環”公路主通道。省會長沙與13個州、市全部以二級以上公路連接,公路密度達32.1公裏/百平方公裏,確保實現鄉鄉通公路,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車裏程達9197公裏,等級公路裏程占公路總裏程的77.5%。建設長沙、衡陽兩個國家公路主樞紐,完善其功能,以發揮公路運輸網絡的整體效益。
4.科教文化建設。
在我省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大力研究推廣一批包括農、林、水利水電、水文氣象、水土保持等的現代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從整體上提高幹部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他們運用和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水平。
要加大農業科技攻關力度,重點研究開發農業生物高新技術、動植物新品種選育和雜交優勢利用新技術、現代信息農業應用技術、農林牧漁業可持續發展新技術、高產優質高效規範化種植和養殖新技術、農業集約化增長方式高新技術、節水農業技術、農牧漁產品儲藏保鮮加工和農副產品綜合利用新技術、農林牧漁資源立體開發綜合利用新技術等。促進農業科學技術與市場、產業融為一體,使農業科學技術對推動農村經濟的作用更加顯著。建立健全省、市(地區)、縣三級農技推廣中心,以鄉鎮農技站為基礎,農業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等農技社會服務組織為紐帶,農村科技示範戶為樣板的農業推廣體係。
(三)湖南經濟可持續跨越式發展對策體係
1.資本對策。
在經濟可持續跨越式發展過程中,解決技術落後,人才缺乏,資源培植,產業升級等問題,都需要資金的投入。資本是處於發展中地區經濟能否快速起飛的根本條件。那麼,如何解決好這個重大問題呢?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錢納裏和斯特勞特提出了“兩缺口模型”,說明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展開放經濟,充分利用外資是填補兩缺口的有效手段。其基本內容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儲蓄、外彙等方麵的國內有效供給與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形成的需求量之間存在缺口,即儲蓄缺口和外彙缺口。在這裏,儲蓄缺口是指投資超過了儲蓄;外彙缺口則是進口支出超過了出口收入,用總量公式表示:
國民收入=總支出
Y=C+I+(X-M)
其中,Y係國民收入,C係消費,I係投資,X代表出口額,M代表進口額,(X-M)為外貿純收入。
上式移項後變為:
Y-C=I+X-M
在這裏國民收入減去消費後等於儲蓄,即:
Y-C=S
代入上式得:S=I+X-M
移項得:S-I=X-M
即:I-S=M-X
公式左邊的(I-S)是儲蓄缺口,右邊的(M-X)是外彙缺口。為了維持經濟的一定增長速度,儲蓄缺口同外彙缺口必須保持平衡。但由於投資、儲蓄、進口、出口這四個因素都是獨立運行的,因而兩缺口就不一定能平衡。要使其達到平衡,便要采取兩種調整辦法,一是利用外資進口機器設備來實現兩缺口平衡,因為這既不動用國內儲蓄,又暫時不必用出口來抵付;二是在不利用外資的條件下,通過壓縮投資或增加儲蓄,縮減進口或增加出口來實現平衡。顯而易見,前者是一種積極平衡的辦法,有利於保證經濟高速度增長。所以開放經濟,利用外資,擴大出口,對於發展中地區突破資本不足的“瓶頸”,實現經濟的跨越是極其必要的,因此要加大吸引外資的步驟。2001年全省協議利用外資為13.31億美元,增長21.7%,實際利用外資11.87億美元,增長7.1%,其中外商直接投資8.1億美元,增長8.8%。
2.產業對策。
①確立“大服務”(大流通服務、大旅遊服務、大科教服務)為湖南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支撐點。
湖南有比較好的交通區位條件,具備發展大流通的商貿服務基礎。以往由於地方割據,各自為政,重複建設嚴重,未能形成統一的、上規模、高檔次的物流係統和商流體係。所以,大流通應該全省統一規劃,實行專業市場與綜合市場、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商業大廈與連鎖商店、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物流係統與商流體係相結合,使湖南真正發揮“承東啟西、南聯北接”的市場樞紐作用。“大服務”要充分挖掘湖南旅遊資源豐富的潛力,以張家界為核心極,實現全省各景點聯網,並與國內各著名景區聯合;同時,大力發展旅遊產品,達到全程服務、多元服務、優質服務的要求,建設湖南大旅遊的產業體係。此外,湖南的“大服務”應向科教領域推進,建設科技服務和教育服務體係。尤其湖南是人口大省,素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教育意識比較強,教育服務的潛在市場很大,應該抓住目前深化教育體製改革的機遇,實現教育產業化,建設湖南大科教服務體係。
②建設好環洞庭湖產業經濟圈。
環洞庭湖產業經濟圈由長沙、株洲、湘潭、嶽陽、常德、益陽等6市構成。總土地麵積達到74486平方千米,占全省的35%;總人口約2779萬人,占全省的43%。環洞庭湖產業經濟圈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的56.4%,其增長速度比全省平均速度快了3.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25.99:39.64:34.37,其中第一次產業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個百分點,第二次產業比重比全省高1.55個百分點,第三次產業比重比全省高2.46個百分點。此外,工業總產值占全省的62.93%,農業總產值占全省的50%,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占全省的56.32%,城鄉儲蓄存款餘額占全省的54.75%,均超過6市人口規模在全省所占的比重。環洞庭湖產業經濟圈是湖南現代化工業和商品化農業及服務業最發達、生產率最高的地區,可以說是湖南經濟的“心髒”,對全省其他地區具有強大的支配力和驅動力。所以,湖南區域經濟必須突出這個環湖區的開發,因為這裏生產力基礎好,技術水平高,生產規模大,市場環境好,交通便捷,信息靈通,投入產出高。
③推進“長株潭”工業化進程。
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相距半徑不足50公裏,已自然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團體城市群落。從經濟上看,三市產業互補性強,大中型企業密集,重化工業、加工工業和住房產業優勢明顯,對湖南全省經濟的發展舉足輕重。2000年,三市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的35%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占全省的1/3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省的33.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全省的1.67倍。再從綜合優勢上來分析,三市人口占全省的18.9%,擁有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20多所高等院校,聚集了全省90%左右的科研人員和80%以上的科研成果,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占到全省的60%,全省具有第一位優勢的產業在三市的密集度達61.5%(即占全省61.5%)。此外,“長株潭”三市的近圍條件也極好,嶽陽是湖南的石油化工基地,且通江達海,是湖南惟一的對外開放港口;婁邵是湖南的能源工業基地,原材料工業也頗為發達;衡陽是湖南的有色金屬和鹽化工基地,且又是聯絡廣東的樞紐。隨著京珠高速公路建成和湘黔鐵路複線建成,空間運輸時速加快,便可在長株潭周圍形成一個補充圈,專業分工緊密協作,良性循環。總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長株潭”都已成為湖南現代工業化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動機和增長中心”,勢必舉全省之力,重點培育,帶動全省工業化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