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使之深人人心,並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體現在政府及企業的各項經濟社會決策中。
2.培養人才。
可持續跨越式發展始終強調以人為本,它的實施和操作既需要公眾的參與,又需要專業人才的努力,專業人才隊伍是實現可持續跨越式發展的尖兵。
從事可持續發展的專門人才,包括學術性的研究人才、操作性的技術人才和開拓性的經營管理人才。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將廣泛運用到可持續發展的實施中。所以,必須采用正規學校教育、在職成人教育或短期培訓等多種方式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專門人才。沒有一大批達到當代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人才和市場運營人才,可持續跨越式發展也是難以實現的。
3.改革體製。
我國已實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市場經濟體製下,資源的配置依賴於市場和市場機製的作用來實現。計劃經濟體製和市場經濟體製都企圖合理地配置社會資源,使社會資源按比例地分配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個部門、各個地區,並取得盡可能高的效率和盡可能大的效益。但是,采用不同的體製,其結果是不同的。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由於個人和企業都缺乏自主權,因而經濟運行和發展缺乏動力機製和競爭機製,以致經濟的運行與發展效率低、效益差,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的浪費很大;在市場經濟體製下,由於個人和企業都是市場主體,都能獲得相應的自主權,動力機製、競爭機製和多種調節機製支配著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因而經濟具有活力。但是,市場調節也有失效問題,如在某些公共領域就可能失效。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必須加強政府(國家)幹預和宏觀調控。
4.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以數量擴張和快速增長為目標,以加大生產要素的投入為手段,以高消耗、高成本和低產出、低效益為特征的一種經濟增長方式。與粗放型相反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應選擇的惟一正確的增長方式。它是以追求質量和效益為目標,以技術、體製和管理上的創新和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為手段,以低消耗、低成本和高產出、高效益為特征的一種經濟增長方式。為了實現可持續跨越式發展,我們應該由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轉變為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傳統的消費模式是一種“線性過程(Linearprocess)”。在這種消費模式下,人們生產多種多樣的產品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但用過的物品就被當作廢物被拋棄。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量日益增長,廢物也在不斷增多。這就致使資源消耗日益增加和環境狀況日益退化。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是一種“循環消費(Circularconsumption)”。這種消費模式要求對初級產品使用後的材料加以回收和再利用,目的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采用“循環消費”模式,就可使產品的生態經濟效益得到提高,又能使單位產品排放的汙染物和廢棄物得以減少。
(二)湖南經濟可持續跨越式發展支撐體係建設
1.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建設。
湖南農業開發應圍繞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調整農業結構、產品結構、品質結構,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手段,建立強勁的農業工業體係。要選擇具有廣闊市場和市場潛力,有本地資源特色,能進行大規模生產,具有較強的科技滲透優勢和科工貿開發潛力的產品,使之真正形成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既要重點扶持發展糧食、畜禽、水產等傳統大宗產品,又要因地製宜,分片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新產品和無公害產品。整個洞庭湖區都要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建立螃蟹、青蝦、珍珠和名貴魚基地。在創建主導產品和龍頭企業的同時,還應發展農戶的市場主體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場體係。要加快農村集鎮建設,有代表性地建立一批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完善市場服務和管理體係。通過批發市場引導農民直接參與商品交易,溝通與農民的購銷關係,以促進支柱產業的發展。發展農產品貿易中介組織和較大規模的私營運銷商,通過這些中介組織和運銷商把分散的農產品集中起來,組織運銷到各類市場和出口。
通過合同製、定單等形式,建設和強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實現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運行機製,把廣大農戶組織到支柱產業中來,形成較大的市場主體和商品批量,帶動我省區域經濟的發展。
2.生態旅遊服務業建設。
生態旅遊是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激發全民生態意識為前提的一種新興產業。我省是全國生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全麵開發湖南生態旅遊資源,必須抓好以下工作。
①加強宣傳教育,確保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在全省生態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兼顧當代人和後代人利益,把資源開發和保護緊密結合起來,真正讓生態旅遊成為一種不以犧牲生態環境資源為代價的、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新型旅遊形式。啟發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形成與現代工業、現代文明和科技社會相適應的新型生態環境倫理觀念,有效地改善和保護生態旅遊環境。
②製定與全國生態旅遊網絡相銜接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
要建立一個既能反映我省具有複雜多樣的地理自然環境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的生態旅遊區,又要確保在全省範圍內分布合理、體係完整、功能協調、還能與全國生態旅遊網絡相銜接的湖南生態旅遊網絡規劃付諸實施。
③推出和建立一批生態旅遊線路和生態旅遊景點。
從我省實際出發推出的生態旅遊景區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處,即嶽陽樓、洞庭湖、武陵源、韶山和南嶽衡山;省級風景名勝區27處,即長沙嶽麓山、瀏陽大圍山、常德桃花源、夾山、張家界、九天洞、天門山、湘西猛洞河、鳳凰石城、新寧崀山、武岡雲山、綏寧黃桑、郴州蘇仙嶺、永州舜皇山、九嶷山等;還有國家級森林公園21個,省級森林公園1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1個,以及嶽陽東洞庭湖、石門壺瓶山、桑植八大公山及郴州莽山等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圍繞這些生態景點推出一批生態旅遊項目,如張家界、南嶽冬季賞雪,汨羅江龍舟競渡,團湖賞荷采蓮,東洞庭冬季觀鳥,衡陽江口鳥洲觀鳥,花岩溪觀白鷺,猛洞河、東江、茅岩河漂流及寧鄉灰湯溫泉健身理療,並舉辦常德桃源桃花節、懷化黃岩杜鵑節、猛洞河國際漂流月、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等。
此外,還要建立一批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鄉土民情相結合的,能為遊客提供高質量旅遊觀光的生態旅遊景點,如生態旅遊農藝園、觀光農場、觀光果園、觀光花園、農家樂等,提供可供采摘和品嚐的名優特新農產品和優雅舒適的農村娛樂空間和休閑環境。
④大力開發生態旅遊產品,拓展生態旅遊市場。
生態旅遊不單純是遊山玩水,還包括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旅遊、草山草坡旅遊、山川江河探險、奇特地質地貌、珍稀野生動植物觀賞、科學考察以及生態旅遊農業觀光活動等,其中已融入深厚的文化底蘊。開發生態旅遊,既要能讓旅遊者欣賞生態景觀,又要為其提供富有生態文化價值的旅遊產品。加強生態旅遊產品和生態文化的融合,促進生態旅遊消費高級化,建立新型的生態旅遊市場體係,推動旅遊產業發展。
3.公路交通運輸建設。
全省現有國道7條,其中4條(106、107、207、209)從北到南縱貫我省東、中、西部;3條(319、320、322)由東至西橫貫我省北、中、南部。此外還有在建的京珠國道主幹線、上瑞國道主幹線和衡昆國道主幹線通過我省,主幹線、國道以及一些重要省道構成我省公路網骨架。鐵路建設在現在基礎上,加快渝環線、株六複線及京珠高速鐵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