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底反彈
當然,仕途總是風波惡。
又有說道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1100年(元符三年)發生的政局變動使蔡京再一次跌入人生的穀底。
當章惇因為禍從口出——說了一句足以改變其命運的話語“端王輕佻,不足以為天下君主”,而在1105年(崇寧四年)死於貶所睦州(今浙江建德)後,蔡京作為其死黨級追隨者,也受到了牽連。
宋徽宗先是將他由翰林承旨罷知太原府(今屬山西),隨後又出知江寧府(今屬江蘇南京)。
蔡京的對策則是遷延不到任,試圖找到事情可以轉圜的時機。
作為一個仕途浮沉者,蔡京從地方到中央,又從中央到地方,輾轉遷延已是尋常事。
這些年皇帝走馬燈似的換,危機、生機常在一線間。蔡京或許以為,章惇禍從口出那是章惇的事,自己畢竟無大錯。隻要人在京城,假以時日的話,應當可以轉危為安的。
但這一次蔡京錯了。
由於禦史陳次升等聯名彈劾他“抗旨不遵”,語涉對新天子的皇權尊重與否的大問題,宋徽宗勃然大怒,將蔡京一撤到底,令他出居杭州,提舉洞霄宮(掛職於道宮,以領俸祿)。
洞霄宮是杭州的一處離宮,蔡京被置於此處閑掛起來,無職無權無品,似乎永無翻身之日了。
“觸底反彈”這四個字貌似輕易,卻是不容易做到的。
因為它既需一股強大的外力,也需要機緣巧合。總之是綜合實力的體現。
蔡京於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提舉洞霄宮,同年十二月就複出為龍圖閣直學士,知定州。第二年也就是1102年(崇寧元年)三月,蔡京離開定州,官任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六月,封尚書左丞。七月,官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成為貨真價實的宰相。
短短一年多時間,蔡京不僅觸底反彈,而且彈的高度超過既往。那麼,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細細總結下來,有這麼三點。
一是利用自身優勢,迎合宋徽宗的特殊需求。
宋徽宗喜歡書畫工藝品,派了宦官童貫去蘇杭搜訪。蔡京的書法繪畫在當時堪稱一絕。他主動貢獻,通過童貫將其書畫作品斷斷續續地送往宮中。一方麵促使徽宗產生惺惺相惜之意,另一方麵也是表達自己的忠心。
二是抓住政局的微妙變化,以圖為我所用,並且有所作為。
當時,宋徽宗剛上位,於國策取中庸之道,停止了對元祐舊臣的打擊,為文彥博、王珪、司馬光等33名元祐大臣平反,恢複官職。與此同時,放逐章惇,將新黨安惇、蹇序辰等重要官員除名。
在人事問題上左右並用,拜韓忠彥為左相,拜擁戴自己繼位的曾布為右相,而改元“建中靖國”的意思就是意欲調和熙豐與元祐黨爭。
隻是政局的微妙變化不以宋徽宗的調停而停止,相反新的黨爭很快成形。
曾布與韓忠彥政見不合,“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事關當事各方的切身利益。相持不下之際,蔡京就成了一顆重要棋子——曾布試圖用他來打擊韓忠彥,而這正是蔡京快速觸底反彈的原因之一。
三是蔡京啟動綠色通道,全方位對宋徽宗進行公關。
曾布試圖用蔡京來打擊韓忠彥沒錯,不過用不用他卻是皇帝的問題。書畫作品雖然源源不斷地送往宮中,但這未必就能換來錦繡前程。蔡京覺得還是要加大力度。
於是一個叫徐知常的著名道士被安插進宮中,專司在宋徽宗麵前美言蔡京,稱非拜蔡京為相不可。宋徽宗崇奉道教,對著名道士的話那是相當重視的。蔡京啟動如此綠色通道,全方位對宋徽宗進行公關,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正是以上三方麵因素的綜合作用,才成就了蔡京的觸底反彈。
但其實,蔡京的觸底反彈不是一步到位的。
他甚至都沒能馬上回京。
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十二月,蔡京雖複出為龍圖閣直學士,卻是知定州——任定州(今河北定縣)知州,隨後他又改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知府。
仕途的撲朔迷離之處也正在於此。蔡京雖然已全方位對宋徽宗進行公關,宋徽宗卻還在要不要重用他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這其實事關國策問題。宋哲宗先元祐後紹聖再元符,國策有來回搖擺之嫌。宋徽宗上位走中庸之道,改元“建中靖國”,其實是出於時勢的需要。
就是要兩手都抓,不可偏頗。
如果蔡京回京為相,勢必要趕走韓忠彥。如此一來,曾布和蔡京政見相同,都屬改革派,兩人聯手組閣的話,“建中靖國”就又要改元了。
“改”還是“不改”,這對19歲的宋徽宗來說是個誘惑,也是疑惑。
因為組閣者政見相同的話,從領導藝術來說未必是好事。
所謂有博弈才有平衡,又說平衡總是動態的。這個道理宋徽宗明白。
關鍵時刻,起居舍人鄧洵武站出來打破僵局。
他對宋徽宗說了如下具有激將效果的一番話:“陛下乃先帝(宋神宗)子,今宰相韓忠彥乃相(韓)綺之子。先帝行新法以利民,綺嚐論其非;今忠彥為相,更先帝之法,是忠彥能繼父誌,陛下不能也。(陛下)必欲繼誌述事,非用蔡京不可!”
與此同時他畫了一幅畫呈給宋徽宗,名曰《愛莫能助之畫》。
這張畫以左右分列的形式展示了朝廷官員截然相反的政治立場,又在左下角注明:“若欲紹述先烈,非相斯人不可。”這個“斯人”指的就是蔡京。
鄧洵武之所以如此賣力地推出蔡京,其實也是蔡京左右逢源之道的一個體現。
鄧洵武是宋神宗時國史院編修官、中書舍人鄧綰之子。鄧綰因為人品有問題被宋神宗斥貶,而鄧洵武子承父業後也存在類似問題而被宋哲宗斥罷。但蔡京任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時卻力保鄧洵武複職。
雖然在當時他們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但蔡京的為官之道是幫一個人就要以待將來用得上。
現在,這個人終於在他失意之時伸出援手了。所言所行無不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在上述三方麵綜合因素的基礎上,成功幫助蔡京完成觸底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