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蔡京又麵臨兩個選擇——
或堅持變法,或反對變法。
這一次他選擇的是後者。
而機會也在悄悄降臨。
1086年(元祐元年)二月,司馬光下令全國各地自接到命令後的5天內將《免役法》全部改為《差役法》。這是考驗帝國官員政治立場的時刻。而司馬光所規定的5天期限也實在是太緊了些,很多官員為此牢騷滿腹。
蔡京是怎麼做的呢?
就像上文所述,他雷厲風行,在第一時間將開封地區各縣的《免役法》全都改成《差役法》,為全國官員做出了表率。
司馬光為此表揚他說:“假如各級地方官都像你一樣,有什麼不能執行的呢?”——蔡京的左右逢源之道似乎可以挽狂瀾於既倒,在司馬光時代他的仕途看上去依然光明。
隻是很多正直的大臣看不下去了。
這其中包括殿中侍禦史呂陶、監察禦史孫升以及右司諫蘇轍等。
他們不斷上書,向中央反映蔡京的人品問題,稱這裏頭既存在貪贓枉法的情況,也存在做人無底線的問題,所謂有損士大夫的清譽。
蘇轍的上書可謂尖銳。他直指蔡京明知《差役法》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還是全力推行。其目的與用心堪稱險惡。
而蔡京在任開封知府期間,庇護其屬下官員段繼隆公開賣官鬻爵一事,又成為他仕途上的一個汙點。
麵對輿情洶洶,太皇太後無奈,隻得任命蔡京為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知府。
從首都知府轉任地方知府,這相當於降職了。
但呂陶還是認為處罰太輕。他繼續上書,要求加大處罰力度。
最後蔡京改任成德軍知軍,隻相當於一個地區的軍分區司令員,地位比知府還差了些。
另外,蔡京還被附加了經濟處罰。1086年(元祐元年)六月,他因段繼隆事件被罰金20斤,稱得上雪上加霜。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蔡京過得相當鬱悶。
因為即便是成德軍知軍,他也沒做多久——中央又讓他去瀛州(今河北河間)做知州了。
瀛州是一個散州,瀛州知州的地位相當於知縣。從天子近臣淪為七品芝麻官,蔡京的仕途之路可謂坎坷。
那麼,如何東山再起呢?
蔡京的看家本領依然是信奉左右逢源之道。
他散淡地揮毫潑墨,穿古舊服裝,做守舊派,遙遙地向身在朝廷的司馬光他老人家致意。
在瀛州,如果有人向他提及變法舊事,蔡京是要拂袖而去的。
一個被貶之人依舊緊跟潮流,蔡京賭的就是“明天會更好”。
明天果然比今天好。
在曆知瀛州、揚州、鄆州、永興軍後,蔡京升遷了,成為成都知府。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的左右逢源之道就是在任何時候不拋棄、不放棄,永遠左右逢源,此謂中庸。
這或許就是蔡京對此道術的理解吧。
所以接下來,即便諫官範祖禹認為“蔡京為人,心藏奸巧,見風使舵,有奶即為娘,絕不可大用”,蔡京的成都知府一職因此被免去,隻得改任江淮荊浙發運使時,蔡京依然在等待明天。
人生的路很長,仕途更長。
蔡京理解左右逢源是道而不是術。他要風物長宜放眼量。
離權力核心再近些
果然,世事如棋局局新。
對蔡京來說,每一次政局的變動,既是風險,其實也是機會。
所以左右逢源說到底還是糾偏行動,那是相當的必要和重要。
1093年(元祐八年)九月,蔡京發現政局又有變動了。
這一月太皇太後高氏死了,18歲的宋哲宗趙煦親掌朝政。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一上台就做出了一個含義豐富的舉動——把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禮部尚書蘇轍貶知汝州。
第二年四月,宋哲宗改元紹聖元年,意思是要追隨神宗之政,重舉變法大旗。而一批熙寧、元豐時期的變法人物章惇、林希、曾布、許將、蔡卞、李清臣、鄧溫伯等被任命為執政大臣。蔡京明白此刻他又可以有所作為了。
果然,一紙詔令下來,蔡京回京了。
他的弟弟蔡卞此時做右丞相,也希望哥哥回來幫襯一下自己。
蔡京是給一點陽光就燦爛,給一點土壤就發芽。他回到開封,首選的公關對象是章惇。
章惇時任第一丞相,想恢複變役法,置司講議,卻不知如何是好。
蔡京出主意說:“取熙寧成法施行之,爾何以講為?”——您隻須照搬熙寧成法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講議它呢?章惇恍然大悟:“然之,雇役遂定。”
這是蔡京在紹聖初年的首次出招,所謂左右逢源,要的就是沒有半點心理障礙。
接下來蔡京死心塌地地為章惇提供全方位服務,就像當年為司馬光提供的那些服務一樣,真可謂周到體貼。
右正言孫諤攻擊章惇照搬熙寧成法,章惇不知如何是好時,蔡京馬上彈劾他:“身為右正言,不為朝廷分憂,竟敢砥毀先聖之法,真乃大逆不道。”於是孫愕被定性為元祐黨人,驅逐出朝廷了。
而監察禦史常安民接下來對章惇和蔡京的彈劾則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章、蔡兩人關係之親密無間。
常安民上疏說:“蔡京奸足以惑眾,辯足以飾非,巧足以移奪人主的視聽,力足以顛倒天下是非。章惇把他作為心腹,專掌國家大權,培植同黨,排斥異己,妨害紹述先聖之法,使天下變法誌士為之寒心。臣懇請陛下將蔡京逐出朝廷,壓製章惇。”
很遺憾,常安民的彈劾無濟於事。
就像他在奏疏裏說的那樣,左右逢源的蔡京在此刻已然成為章惇的心腹,專掌國家大權了。他入權戶部尚書,翰林學士兼侍讀(掌製誥,兼為帝王講學),修國史,進承旨(首席翰林學士)。官階至正三品,再一次成了天子近臣。
成為天子近臣後,蔡京還想離權力核心近些,再近些。
他向宋哲宗與皇後獻詞,稱:“三十六富人第一,玉樓深處夢熊羆。”
當然,蔡京獻詞是意有所指的,他看上了右丞相的位置。
當時蔡卞已經是右丞相了,曾布出於權力平衡的需要,上疏反對蔡京高升。
曾布是章惇的戰略合作夥伴,曾力讚章惇的“紹述”之議,也是宋哲宗相當看重的高官。他上疏反對,宋哲宗還是頗費躊躇的,再加上當時有童謠“大惇小惇,入地無門;大蔡小蔡,還他命債”被台、諫兩院大臣反複引用,成為借機彈劾蔡京的理由,所以博弈平衡的結果便是蔡京仍兼任翰林學士,為北門承旨,天子近臣的地位沒有動搖,卻也沒能再往上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