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越不穩定,蔡京越要進行反攻倒算,對保守派來個總鞭屍。包括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在內的120多名保守分子被鞭了屍。至此,蔡京所謂的改革完全淪為了黨爭的遮羞布,直接把北宋王朝逼入死胡同,帝國的崩潰呼之欲出。
四度為相
1102年(崇寧元年)六月,蔡京終於回京,但是回京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後的道路更長,任務更艱巨。
雖然宋徽宗在鄧洵武的忽悠下已經把年號改為“崇寧”,取追崇熙寧新法的意思,而且在此前一個月罷免了韓忠彥左相一職,同時拜蔡京為尚書左丞。
尚書左丞是副宰相,位在曾布之下。如此,新的矛盾開始產生。
雖然在蔡京回京問題上曾布曾經有所進言,但真實目的則是用其為打擊韓忠彥的武器。現在韓忠彥已倒,蔡京和他一起組閣,戰略合作夥伴轉眼就成對手。並且蔡京在運作自己回京的過程中著力深巨,動員了方方麵麵的力量,搞得猶如一顆快速升起的政壇巨星,勢頭不是說止就能止的。所以接下來,新的博弈已是不可避免。
當然對蔡京來說,也麵臨同樣的任務。
拿下曾布,自己取而代之。
道德評判可以先放一邊。這樣的時代,左右逢源者勝。
畢竟曾布也是在宋徽宗上位的過程中靠了左右逢源之道博得向太後的青睞,才從知樞密院的位置上轉正為宰相的。所謂“政治立場堅定”都是說辭而已,大家都是牆頭草,彼此彼此,就看誰倒得快罷了。
蔡京此番後發製人,當然是要玩一番狠的。
很快,他抓住了曾布的一個把柄——欲任用兒女親家陳佑甫為戶部侍郎,涉嫌以權謀私。就這樣,曾布被罷相,先是出知潤州(今江蘇鎮江),隨後在1107年(大觀元年)死在謫貶之地。
而蔡京輕而易舉地取代他的相位,並拉開了四度為相的輝煌生涯。
他的傳奇至此才真正開始。
北宋神宗以降,在“鐵打的相位流水的相”背景下,王安石、司馬光等人都曾引憾而去,更遑論過客般的韓忠彥和曾布了。那蔡京何德何能,可以四度為相呢?
說到底,靠的還是左右逢源之道。
蔡京上位的三方麵因素一言以蔽之就是左右逢源,處處討宋徽宗的好,以至於宋徽宗在分別罷去韓忠彥和曾布後會緊拉蔡京的手說:“宋神宗創立法製,先帝繼之,兩遭變更,國是未定。朕欲紹述父兄之誌,卿何以教朕?”
一副國是唯君托之的樣子。
蔡京是怎麼回應的?他馬上逢迎,表示“願盡死”。這是蔡京首為國相的良好開端。
但是1106年(崇寧五年),一顆彗星在帝國上空的出現讓他丟了相位,蔡京被罷為開府儀同三司、中太一宮使。
不過,蔡京很快就複相了。第二年也就是1107年(大觀元年)正月,蔡京重任尚書左仆射及中書侍郎的職務,此時距離被罷相的時間還不到一年。
對於政壇不倒翁蔡京來說,一顆在帝國上空出現的彗星隻不過是流星罷了,不可能對他產生實質性的傷害。
1109年(大觀三年),中丞石公弼、侍禦史張克公等人掀起新一輪彈劾蔡京的高潮。
六月,蔡京被罷尚書左仆射的職務,改任中太一宮使,但仍然住在京城。
隨後侍禦史洪彥章、太學生陳朝老等人繼續彈劾蔡京,要求將其流放外地,宋徽宗置若罔聞。
1110年(大觀四年)五月,京城久旱不雨,彗星再次出現。中丞石公弼、侍禦史張克公、毛注等連續數十次上奏彈劾蔡京不忠不軌等幾十條罪狀。宋徽宗無奈,隻得下令將蔡京貶逐出京,至杭州居住。
但兩年後的1112年(政和二年),蔡京就鹹魚翻身了。他被召複輔政,重新為相。
蔡京幾度浮沉卻安然無恙的終極秘訣就是掌握了逢迎術。
而這正是左右逢源之精義所在。
1104年(崇寧三年),蔡京向宋徽宗提倡豐、享、豫、大之說,隨後鼓動他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作《大晟樂》,製定命寶,直讓宋徽宗引其為知己。
蔡京又讓長子蔡攸參與宮中秘戲,混雜於倡優侏儒之中取悅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