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建立的溫和政策被全部推翻,司馬光時代的舊人被全部打倒,政策之爭、路線之爭很快就上升為黨爭。改革無人過問,人人想著陳年舊賬,甚至有人以砸碎司馬光和呂公著的紀念碑、扒了司馬光的墳對其鞭屍來表明他們的心跡!黨爭對人性的變異,由此可見一斑。
章惇出局
1100年(元符三年),大宋政局終於發生了異動。
這一年正月,24歲的宋哲宗趙煦病逝。他的紹述時代結束了。
如果從他繼位開始算起,這位皇帝在位時間16年,紀元卻有三個:元祐、紹聖、元符。這似乎暗示了一個年輕皇帝的躍躍欲試,還有他的政治野心。
當然,還有他的黨爭。
皇位可以有更替,仕途永遠是浮沉不定的。
從宋神宗時代走來,大宋的政策是一夕三變。接下來選誰做接班人,既關係國運,也關係到權力場上人物的仕途榮辱。
在這關鍵時刻,宰相章惇卻在帝王的接班人問題上意外地犯了重大的政治錯誤。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錯誤可以彌補,有些錯誤一旦發生,便不可能補漏。
比如,章惇犯的這次錯誤。
皇帝剛剛去世,章惇和皇帝混得也很不錯,但他接下來重要的事情是和下一任皇帝搞好關係。
如果由他來提名皇帝候選人呢?這叫有了策立之功。
由於宋哲宗趙煦無子嗣,章惇便向皇太後向氏提出應當立宋哲宗同母弟簡王似。這在禮律上似乎是有根據的,但向太後不同意,說自己無子,其餘諸王都是宋神宗的庶子,何必非要立宋哲宗同母弟為帝呢?
其實,向太後這話的言外之意很明確,那就是在立何人為帝這個問題上,禮律可以放在一邊不管。
但很可惜,章惇這時還是不上路。
他提出根據長幼,當立申王佖為帝。
向太後毫不猶豫地又表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申王有病,不可立。與此同時,向太後提出了她心目中的人選:端王趙佶。向太後引宋神宗語錄說:“端王有福壽,又仁孝,應當立端王。”
這其實是人生的關鍵時刻,章惇如果審時度勢、順水推舟的話,必有大功。但他重大的政治錯誤就在這個時刻犯下——他說了一句足以改變其命運的話語:“端王輕佻,不足以為天下君主。”
仕途博弈,講究的是火候,或者說在僵持狀態時四兩撥千斤。
由於曾布在這關鍵時刻倒向向太後,要章惇“一切聽太後處分”,章惇的出局就此變得毫無懸念。
一方麵原因是向太後不喜歡他這樣的刺頭在新朝繼續鋒芒畢露;另一方麵原因是新上位的皇帝宋徽宗也不容他。
九月,已經上位的著名皇帝宋徽宗下旨,稱章惇作為山陵使,卻使宋哲宗的靈車陷於泥濘中不能前進,以至露宿野外,是為不忠不孝,罷其出知越州(今浙江紹興),從一品大臣直接貶為七品芝麻官。
隨後不到一個月,章惇又被貶為武昌軍節度副使。
再隨後,這位不可能東山再起的官員被貶為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參軍。這就有些流放的味道了。
1105年(崇寧四年),71歲的章惇死於貶所睦州(今浙江建德)。
蔡京出道
任何時代,仕途都是有浮沉的。
而一個官員的浮沉有時候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
比如章惇,他的仕途浮沉同時還關聯著一個人——
蔡京。
至此,這個在後世大名鼎鼎的官員終於出現在曆史舞台上了。
關於蔡京這個人,他在大宋權力場上幾度浮沉,四度為相,其個人命運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牽連國運。
從王安石到司馬光再到蔡京,北宋後期國運上,這幾個人成了繞不過去的支點。
不妨從頭說起。
蔡京的出生,就很有些玄機。
在他出生的前一年,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那個叫範仲淹的人心情沉重地寫下《嶽陽樓記》,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聊以自慰。帝國政局陷入了沉寂期。
而在“慶曆新政”至王安石變法的曆史空檔期,蔡京毫無心機地成長著。直到1070年(熙寧三年),24歲的蔡京以甲科第九名的成績成為一名進士,隨後被派往錢塘(今浙江錢塘)任縣尉,踏上了他仕途的起點。
隻是誰都沒想到,這個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仙遊縣)人、著名書法家蔡襄的堂弟,會在若幹年後成為帝國官場最重量級的人物,而他能夠成事的一大秘訣就在於精通左右逢源之道。
蔡京走入仕途之際,王安石已經開始變法了。
而作為一個小小的錢塘縣尉,蔡京當時麵臨兩個選擇——
或擁護變法,或反對變法。
所謂態度決定一切,能力則在其次。再說一個小小的錢塘縣尉,即便擁護變法,又能有多大作為呢?
但蔡京的左右逢源之道就在於,他能夠東拉西扯,盡可能地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以便有所作為。
第一個被他用上的人就是他的胞弟蔡卞。蔡卞此時混得比他好,已經是中書舍人兼侍講(掌擬詔令)了。這個和蔡京中了同榜進士的年輕人其考試成績的名次還不如弟弟靠前。蔡京被分配到錢塘去做縣尉時,蔡卞則被派往江陰(今江蘇江陰)去做主薄,兩人半斤八兩,在仕途上的起點差不多。
但接下來,蔡卞之所以很快飛黃騰達,是靠了他嶽父王安石。蔡卞和王安石的女兒成了親,又趁機為變法鼓與呼,很快就從主簿的位置升到國子直講、侍禦史,乃至中書舍人兼侍講。
蔡京發現了這一層可以利用的關係之後,很快效仿其弟,以改革派自居,在錢塘遂成人物。
接下來事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因為蔡京驚喜地發現,自己的職務開始起變化了。
先是升為舒州(今安徽安慶)推官,然後直接上調中央任起居郎(記錄皇帝起居行動的秘書官),再然後出使遼國。短暫鍍金回來後便跟蔡卞一樣做了一名中書舍人,所謂天子近臣了。
但這還沒完。
蔡京的仕途還在看漲。
他接下來任龍圖閣待製(掌本朝各帝之書法、詩文作品,並參與議政以備顧問)。這利於發揮他的書法特長,雖是一虛職,卻也是榮譽虛職,1084年(元豐七年)蔡京權知開封府——做了帝國首都的一把手。
這是含金量頗高的實職。
隻是很快,蔡京就發現風向變了。
因為第二年,宋神宗死了,還不到10歲的宋哲宗繼位,宋神宗之母高氏以太皇太後的身份手握大權,守舊派領袖司馬光上台,盡反王安石時期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