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司馬光的溫和路線(1 / 3)

《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司馬光複辟,並沒有對王安石進行政治和人格上的羞辱或者說反攻倒算。這既是一個官員的良心,也是文人秉性的流露。他和王安石一樣,都致力於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隻不過兩人個性不同,理念不同,這才使得他們的道路必然走向不同。

司馬光重回京城

但哲宗時代沒有真正開始。

因為宋神宗之母高太後還想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的高太後想起了一個人——

司馬光。

此時的司馬光還在洛陽當一個意見領袖。

司馬光的朋友圈包括文彥博、富弼、範純仁等人。這是一群失意的人。熙寧元豐年間,他們因為反對變法而被罷官,貶居洛陽,隻能在朋友圈上通過互相點讚來刷存在感。

當然,司馬光的朋友圈還包括洛陽名士邵雍、程顥、程頤等人,他們基本上是以指點迷津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所以點讚隻是手段,評論才是目的。

經常是失意官員惆悵莫名之時,邵雍、程顥、程頤等人會給他們留言,從而確保這些人相信明天會更好。

所以司馬光的朋友圈本質上是精英圈。司馬光給他的圈子取了個名——

“洛陽耆英會”。

“洛陽耆英會”其實活得是一種範兒。

那便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所以意見領袖司馬光在洛陽就活得不急不躁。

他相信世事有節點。而節點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拐點。

有一天,拐點終於來了。

因為宋神宗死了。

宋神宗之死不是個普通皇帝之死,而是一個活著就想折騰的皇帝之死。

所以那一天,作為聲望極高的舊黨領袖,時人稱之為“舊黨赤幟”的司馬光做出一個決定,到京城開封吊唁宋神宗。

司馬光明白,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吊唁,而是帶有政治目的的。

隻是司馬光沒想到,有時政治就是人心。

站在京城開封的土地上,司馬光看到了這樣一幅場景。宮廷衛士和京城老百姓爭先恐後地擁在他身邊,眼角還掛著絲絲淚花。

這是含義複雜的淚花。事關國情,也關民生。

因為這些人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無歸洛陽,留相天子,活我百姓!”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數量到了幾千人之多。

司馬光的眼角也有淚花了。

不錯,的確是拐點。

政局的拐點,也是曆史的拐點。

他應該出來做些事情了。

以母改子撥亂反正

高太後也希望司馬光出來做事。

但是她希望司馬光給她一個證明——怎麼做事。

的確,事情人人會做。做事並不難,難的是怎麼做。

做好還是做壞,這是方向問題。

王安石之前做了大量的事情,但高太後覺得,那些事情不如不做。

因為現在的她,需要有一個人出來撥亂反正。

司馬光就準備撥亂反正。當高太後向他征詢治國方略時,司馬光上了兩道劄子。一是《乞開言路劄子》,提出“廣開言路”。

這道劄子真可謂微言大義。因為司馬光提出“廣開言路”的真實目的是向王安石的新法開炮。主張要對農民施以“仁政”,為農民減負。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廢除王安石新法。

司馬光的第二道劄子叫《修心治國之要劄子》。這道劄子聽上去很務虛,講修身養性的,實際上還是很務實。因為它的真實目的仍然是向王安石新法開炮。司馬光在這道劄子中直指王安石的《保甲法》《免役法》和《將兵法》是“病民傷國,有害無益”;同時附帶提出了用人賞罰問題,也就是說從組織程序上對王安石變法中的人事問題進行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