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換個角度好行事(1 / 3)

情勢在變,機遇在變,雙方對比也在變,所以,要行使厚黑學必須隨機應變,見機行事,不能冥頑不化。正所謂“上了哪個戲台,就得唱哪台戲”。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困境之時,總是習慣於按定勢思考問題,總是一廂情願地想如果這個方法奏效就能怎麼怎麼樣……幻想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後就一根筋地照著去做。這樣的結果總是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

有時換個角度看問題,往往能使局麵大開。退一步海闊天空。同樣換個角度也能海闊天空。這也是個高明的厚黑謀略。

隋末,李淵父子起兵造反,大軍攻克霍邑之後,沿著汾河連占臨汾郡、絳郡等地,直搗龍門,大有勢如破竹之勢。

龍門位於汾河與黃河交彙處的北麵。在這一地區,黃河由北向南,汾水則由東向西。隋將屈突通據守的河東要地,離黃河突然拐彎向東處不遠,河東的南對岸,便是永豐大糧倉和兵家必爭之地潼關。

對於下—步的攻擊目標,究竟是先克河東再渡河破潼關,還是先由龍門渡河,搶占永豐糧倉和潼關直向長安,李淵軍的將領們意見不一。最後,李淵聽取多數人意見,拍板定論,先發主力圍攻河東。

但是,屈突通依托堅城,憑險固守,致使李淵軍數攻不克。麵對攻城的失敗,李淵準備放棄攻堅,直接西取長安。長史裴寂則表示反對。裴寂認為,屈突通擁強兵踞於河東,如舍之而去,一旦長安久攻不克,則李軍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此乃兵家大忌,隻有先克河東,再圖西進,才是萬全之策。

這時,李世民表現了自己高超的謀略思想。他指出,“兵貴神速”,眼下隻有借連勝之威,撫歸順之眾,鼓行而進,才能使長安守敵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斷。這樣,攻克長安,如同震落枯黃的葉子,不在話下。如果屯兵河東,致使長安有備,那就難以攻取。況且,河東守敵憑險固守,不是一時能夠攻下的,倘若義軍繼續連遭挫敗,士氣就難免低落,到那時,後果更不堪設想了。

李淵對兩種意見兼而納之,留部分兵力監視河東之敵、圍而不打,自率主力由龍門渡過黃河,進入關中。兩個月後,李淵軍攻陷長安。屈突通部企圖渡河西救,卻在潼關被李軍迫降。

這是一個依據戰場情況,隨機應變,靈活選擇作戰目標的例子。一般說來,指揮官的決心不應輕易動搖,但是,對於錯誤決定的修改,則必須大膽而又果斷地進行。

當進攻遭受失敗時,指揮官不應該把目光隻盯在失敗這一點上,隻有打開眼界,另處著手,才能創造柳暗花明的局麵。比如,攻城不克,如果你隻是一門心思地在攻城上下功夫,那是一種單向思維,容易走入死胡同;倘若能回過頭來想想:能不能棄城不攻而直接達到主要目標?這就變單向思維為雙向思維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麥克阿瑟將軍在攻取太平洋中日占島嶼時所采用的“蛙跳戰術”,就是雙向思維的結晶。

隋末,瓦崗起義軍解體之後,李淵起義軍的勢力不斷擴大。當時,阻礙李家奪取天下的力量還有4支,主要的是河北的竇建德起義軍和洛陽的王世充集團,他們占據了黃河、淮河間的廣大地區。為了將中原據為已有,李淵采取了遠交近攻、先王後竇、各個擊破的戰略。

公元620年7月,李淵命李世民統領7總管25將,共10萬餘人聲勢浩大地向洛陽挺進。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作戰,基本拔除了洛陽的外圍要點,逐步形成了對洛陽的四麵包圍。

王世充得知李軍東進的消息之後,親選各州驍勇趕赴洛陽,決心與李家父子決一死戰。

11月下旬,李世民在洛陽北麵一個叫北邙的地方布陣,親率500名騎兵登上高丘,觀察王世充軍隊的陣勢。不料,王世充軍近萬名士卒蜂擁而至,將李世民等一行人團團圍住。李世民縱馬左衝右突,始終不得脫困,正在危急之時,部將屈突通率領援兵趕到。李世民與屈突通內外夾擊,斬殺王軍千餘人,衝出重圍。

由於洛陽城牆既高又堅,加上王世充又進行了多年的防守準備,所以李世民大軍就像圍住了一個刺蝟,四五個月無處下手。在此期間,王世充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答應了王的請求,遣使往李世民處,勸說他撤圍洛陽。李世民扣留使者,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