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李世民擔心情況有變,將主力移於洛陽西,準備發起總攻擊。可壁壘尚未築好,王世充就親率2萬兵馬前來襲擾。兩軍交戰中,李世民與部隊失去聯係,坐騎中箭受傷,遭到王軍追擊,幸虧將軍尉遲恭奮力拚命相救,才得以逃生。月底,李軍對洛陽開始了四麵猛攻,但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下毫無進展。十多天又過去了,李軍將士十分疲困,紛紛要求撤圍西歸。李世民力排眾議,主張“洛陽未破,師必不還。”
3月,竇建德在王世充的再三請求下,發10萬之眾,西援洛陽。竇軍出征後,仗著人多勢眾,連下數城,進至虎牢以東的東原一帶,對李世民軍形成夾擊之勢。
在這種危急情況下,李世民召集高級將領研究對策。商討中,兩種意見尖銳對立,一種主張西撤,待機而動;—種主張東進虎牢關,轉而打援。李世民經過認真分析,決定以一部兵力繼續圍攻洛陽,自率主力迎擊竇建德的援軍。
李世民率精兵進至虎牢後,以設伏和抄襲糧道的辦法,接連打了幾個小勝仗,使竇軍陷入不利境地。
竇建德企圖乘李世民軍隊飼料用盡的機會,東渡汜水,襲擊虎牢。李世民得到這一情報,決定將計就計,誘使竇軍輕率出戰。5月初,李世民帶兵—部過河,故意將千餘匹馬留在對岸,自己則連夜趕回虎牢。第二天,竇建德果然上當,驅使全軍到汜水東岸布陣,擺出進攻虎牢的強大聲勢。
竇建德沒把李軍放在眼裏,起先隻派300名騎兵過汜水挑戰。李世民決心待敵疲憊後再行出擊,隻派了300名長矛兵應戰。雙方不分勝負,各自退回本陣。竇軍列陣,自辰時至午時,士卒饑餓疲乏,都席地而坐,爭著喝水,秩序混亂。
一直嚴密注視著戰場情況變化的李世民,立即抓住了這一有利戰機,親率騎兵在前,主力繼進,揮師渡過汜水,直撲竇軍大營。竇軍見勢,驚慌潰逃,竇建德及5萬餘人被俘,其餘大捕潰散。
李世民大敗竇建德的10萬援軍之後,又回師洛陽,此時王世充軍已成甕中之鱉,不久便不戰而降。
商戰中的機智應變,對於應付那些猝不及防的沉重打擊,力挽狂瀾,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樣,在戰場上,依據敵情變化,做到敵變我變、先變於敵,也是扭轉戰局,擺脫被動的關鍵所在。
囿於成規,千篇一律,對於某些曾經取得成功的戰法舍不得丟棄,是難以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掌握主動權的。處於困境中的軍隊,本身就意味著主動權已經部分或全部喪失,扭轉困境,就是要奪回主動權,此時,更需要具有強烈的隨機應變意識。
一條路不通可以試試另一條路,正門不通可以試試後門。劉邦就是在正麵打不贏項羽的情況下,采取了背後襲擾的戰法,大見成效。
漢楚爭雄,彭城慘敗後,劉邦狼狽逃竄,靠著一張厚臉皮,對追上的楚將苦苦求情才得以生還。逃到滎陽,他收集了一些殘部,又得到蕭何發來的兵員補充,驚魂稍定。經過一段時間的慘淡經營,終於阻止住楚軍的攻勢,形成僵持局麵。
第二年開春,楚軍不斷襲擊漢軍的糧道,至使滎陽出現饑荒,滎陽危在旦夕。劉邦為了緩和項羽的攻勢,派使者求和,但遭拒絕。因此,漢軍又一次陷入四麵被困的被動局麵。
一天深夜,劉邦讓2000名婦女披甲戴盔湧出東門,以吸引楚軍包圍過去。此時,漢將紀信假扮劉邦模樣,使用漢王儀仗,也從東門而出,謊稱“城中糧盡,漢王願降。”楚軍信以為真,紛紛跑去看熱鬧。劉邦帶領幾十名親信從西門出逃。
劉邦逃回關中,收得一部兵力後,打算重新奪回滎陽。有謀士獻計說:強攻滎陽並非上策。如果兵出武關,吸引楚軍南奔,然後令彭越等人在楚軍的背後襲擾,威脅楚都,迫使楚軍回救,乘此機會再攻滎陽,一舉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