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調》reference_book_ids\":[6952447473600236557]}],\"1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7,\"start_container_index\":1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2},\"quote_content\":\"《清平調》reference_book_ids\":[6952447473600236557]}],\"8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1,\"start_container_index\":8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6},\"quote_content\":\"《長恨歌》reference_book_ids\":[6943539712799804447,6895687801254185992]}],\"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9},\"quote_content\":\"《長恨歌》reference_book_ids\":[6943539712799804447,6895687801254185992]}],\"1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9,\"start_container_index\":1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4},\"quote_content\":\"《長恨歌》reference_book_ids\":[6943539712799804447,6895687801254185992]}],\"1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1,\"start_container_index\":1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quote_content\":\"《楊家將》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21930624007,725524321262371129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皇帝家事多,原因是皇帝擁有眾多的嬪妃,這就很容易引起嬪妃間的爭風吃醋、相互傾軋。為了能夠出人頭地,更是為了自保,這些嬪妃們會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在後宮中的地位,並且想盡一切辦法獲得皇帝的好感。如此一來,皇帝的整個後宮倒像一個大舞台,生、旦、淨、末、醜紛紛亮相,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得勢的受寵至極,失勢的則孤影伴青燈,甚至死無葬身之地。所以,皇帝的後宮又像角鬥場,上演著一幕幕弱肉強食的悲劇。
呂雉的掌權術
中國古代的後宮是一處無聲的戰場,和其他戰場不同的是,這裏沒有廝殺聲,參戰人員幾乎全都是花枝招展的女性。要想取得勝利,美貌必不可少,但並不能夠長久,因為色衰而愛弛,最後的勝利往往屬於另一種人——貌美與工於心計兼而有之者。呂雉雖貴為皇後,卻得不到劉邦的喜愛,但是她最終懾服了群臣,戰勝了戚夫人,因為她有心機和手段。
呂雉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發妻,早年因劉邦不事農桑,遊手好閑,所以沒少吃苦受罪,後劉邦做了開國皇帝,她理所當然地被封為正宮皇後。劉邦死後,她一度掌握漢朝的政權。
據史料記載,劉邦與呂雉能夠結合,純粹是一次偶然。當時,劉邦是泗水亭長,縣裏來了一位姓呂的紳士,為了避仇投靠縣令。劉邦與朋友蕭何閑談,無意中知道了此事。縣令為了顧及友情,決定擺宴款待,並下令縣吏出資相賀。劉邦回應縣令道:“貴客臨門,理當重賀。”因劉邦一向不拘小節,所以,蕭何以為他開個玩笑,也未在意。
到了賀會的日子,劉邦也來赴會,並不搭話,竟自直奔內堂。蕭何在前廳外負責替呂公收受賀禮,他見劉邦徑奔內堂,便故意高喊:“賀禮不滿千錢的,坐在堂下。”劉邦一聽,在禮單上寫上賀錢滿萬。呂公見劉邦賀資豐厚,趕忙迎了出來,請他上座。蕭何知道劉邦沒錢,就在一邊嘲笑他說:“這小子恐怕又在欺人,哪有什麼賀禮。”呂公素善相麵,見劉邦相貌異常,一副富貴樣,便對其禮敬有加。
筵席開始後,呂公竟把劉邦讓入上座,劉邦也不推辭,大碗喝酒、大口吃菜,等到筵席結束時,呂公示意劉邦留下。劉邦不知呂公何意,雖自知身無一錢,卻不慌張,呂公問道:“我經常在外,遇到相貌奇異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趕得上您,不知您娶了妻室沒有?”劉邦回答說:“尚未娶妻”。呂公高興地說:“我的長女,已經到了出嫁的年齡,願意許配給你,請不要嫌棄。”劉邦一聽,真是喜從天降,自己白吃了一頓酒席不說,還娶了妻子,當即跪下磕頭行禮認親。
呂公的夫人知道丈夫把女兒許給劉邦後,很不高興,責備呂公說:“你經常說我們的女兒有貴相,多少大戶人家求親你都不許,卻偏偏許給一個窮極無賴的人。”呂公說:“劉邦雖然遊手好閑,但生就貴相,日後必為王侯將相。”就這樣,呂雉與劉邦結為夫妻,並為劉邦生下一子一女。
後來劉邦斬蛇起義,被官府通緝,隻好隻身逃亡,呂雉及兩個幼子均被捕入獄,多虧蕭何及獄吏解救,才被釋放。出獄後,呂雉帶著子女在芒碭山中找到了劉邦,一直跟隨在劉邦的身邊。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在彭城被項羽殺得大敗而逃,並且與家人走散,他的父親太公及呂雉都做了俘虜,項羽本想以此要挾劉邦,沒想到劉邦不為所動,項羽無奈,隻好將太公與呂雉放還。所以說呂雉與劉邦是結發夫妻,又是患難夫妻,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封呂雉為皇後,立呂雉子劉盈為太子。苦盡甘來,呂雉應該有好日子過了,但呂雉的日子並不好過,她和太子的地位都麵臨著嚴峻的挑戰。
原來,楚、漢相爭時,劉邦被項羽打敗,隻身一人落荒而逃,到一處人家乞飯借宿,這家主人聽說他是漢王,就把女兒許配給他,並且當天就完婚,這就是後來的戚夫人。後來劉邦打敗了項羽,就派人把戚夫人接來。
戚夫人年輕貌美,善於歌舞,還會彈唱,粗通文墨,又會體貼奉迎,這還不說,她還為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如意。所以劉邦寵愛有加,逐漸疏遠了呂後,專寵於戚夫人。由於戚夫人獨得專寵,所以呂雉很生氣,但是沒有辦法。對於呂雉的怨恨,戚夫人也很憂慮,為了避免呂雉的迫害,更為了自己的將來,便五次三番地乞求劉邦立如意為太子。劉邦開始不同意,戚姬就經常哭泣哀求,久而久之,劉邦不免心動,劉邦要另立太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太子劉盈生性軟弱,所以劉邦很不喜歡,而如意卻聰慧剛毅,劉邦覺得很像自己,十分愛惜。劉邦思前想後,也想趁機廢了劉盈,立如意為太子,這樣既可保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又能安慰愛妃。呂雉何等聰明,早已察覺到了這點,日夜心驚膽戰,但她知道劉邦全部身心都在戚夫人身上,自己無法接近,隻能空自焦急。
漢初的慣例是,如果不是太子,皇子年滿十歲應當改封就國。現在如意已經十歲,按規定應當到封地去。戚姬聽到這一消息,大驚失色,因為如意一旦到了封地,就很難再見到皇上,更不用說朝夕侍候在皇上身邊了,這樣感情必定疏遠,再也無法討得皇上的歡心了。
戚夫人一時想不出好辦法,隻是痛哭不已。劉邦窺破了她的心意,說道:“你是不是為了如意改封就國的事哭泣?我本想立如意為太子,但是廢長立幼,廢嫡立庶,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況且太子並無過錯,還是等等再說吧。”戚姬聽完,哭得更加厲害了,苦苦哀求,劉邦見愛妃如此可憐,不禁動搖了,決定第二天跟群臣商量改立太子的事。果不出劉邦所料,劉邦剛提出此事,大臣們就強烈地反對,尤其是汾陰侯周昌,當廷之上據理力爭,周昌口吃,他對劉邦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皇上見周昌憨直忠心,欣然而笑,改立太子之事隻好作罷,呂雉在東廳偷聽,見周昌後,不顧皇後尊嚴居然給周昌跪下謝恩:“沒有您,太子幾乎被廢。”可見呂雉心機之重。
雖然此事暫時過去了,但呂雉知道,劉邦還會重新提出廢立太子的事。她自己想不出保全太子的辦法,便拉攏張良,讓張良替她出謀劃策。張良想了很久說:“要想保全太子之位,讓一些賢能而又卓有名望的人輔佐太子,皇上就會覺得太子既賢明又得人心,即使要廢,也要慎重考慮。”呂雉忙問哪裏有這樣的人,張良說:“如果能把陝西的‘商山四皓’請出來或許有用,皇上曾多次聘請征召這四位年老的隱士,都被拒絕了。”於是,呂雉就派人千方百計地去請“商山四皓”。
漢朝初定,某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並不死心塌地地輔佐劉邦,總想找機會圖謀天下。因此,劉邦格外小心。不久,陳豨叛變,劉邦親自出征,出征之前,劉邦做了精心的安排,內宮委於呂雉,外廷委於蕭何,他才放心離去。呂雉實在是個有心人,她決不放過任何一個樹立權威、培植勢力的機會,以便日後能夠獨握大權。
其實,在所有功臣宿將中,劉邦最不放心的就是韓信,因為在這之前,韓信幾次忤逆劉邦,劉邦因此總認為韓信會謀反,所以把他降封留在長安。恰在這時,韓信的舍人欒說犯了家法,韓信要從嚴處置,欒說為了自保,就派弟弟來給呂雉送信,報稱韓信與陳豨通謀,已有密約,欲乘夜間不備,打開監獄,放出囚犯,襲擊皇宮,擊殺太子,與陳豨遙相呼應。呂雉得書後忙與蕭何商量,決定除掉韓信。
於是,呂雉派遣一心腹,秘密潛出長安,繞到北方,然後再複入長安,謊稱是劉邦派來,報告已平定陳豨叛亂的消息。群臣不知有詐,都來朝賀。呂雉本打算用此計將韓信誑到宮中,但韓信稱病未來拜賀。呂雉一見有些著急,就請蕭何走一趟,請韓信前來朝賀。韓信見簫何親自來請,隻好跟著蕭何來到朝廷之上,尚未拜賀,即被拿下。韓信知道不好,急呼蕭何,求他相助,誰知蕭何早已躲開。
韓信無端被抓,自然不服。呂雉拿出欒說送來的書信作為謀反的“證據”,說道:“現奉皇上詔命,陳豨已就擒,供出由你主使,你的家臣也有書信來告,證據確鑿。”說完不容韓信申辯,立命推出斬首。可憐一代名將,竟死於婦人之手,由此可見呂雉的手段。
呂雉殺了韓信,還不放心,又借故殺了梁王彭越。原來,劉邦討伐陳豨叛亂的時候,到梁地征兵,正趕上彭越生病,未能前去,劉邦大怒,懷疑彭越謀反。劉邦就借故把彭越抓起來調查審訊,彭越雖鎮壓叛亂不積極,但的確沒有謀反。劉邦就把他貶為庶人,押在洛陽宮中。呂雉心想既已殺了韓信,彭越遲早會反,不如趁早殺之,於是,呂雉暗中教人誣告彭越謀反,將彭越殺於洛陽城外,並把他的三族一起抓來,斬草除根。
呂雉殺了這兩位王侯功臣,確實使朝中大臣感到震驚,令人對她刮目相看,也使她乘此機會拉攏了部分勢力。
韓信、彭越和英布是幫劉邦打天下的最有名的三位將軍,由於呂雉輕而易舉地殺掉了韓信和彭越,英布有些坐不住了,他認為自己遲早會遭劉邦和呂雉的毒手,不如早做準備,於是,自立為王公開反叛。英布公開反叛,劉邦震驚不已,但是自己有病在身,打算派太子帶兵平叛,呂雉百般阻撓。對於不同意太子出征一事,呂雉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太子久居宮中,不諳兵法,恐怕難以駕馭隨隊出征的兵將,這是第一;第二就是,太子一旦離開皇城,久在外麵征戰,恐怕皇位難保,這是呂雉最擔心的。
劉邦思前想後,也覺得讓太子前去平叛不合適,像英布這樣的驍將,恐怕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人能鎮壓得住,看來隻有自己帶病出征了。劉邦親征,果然一舉平定了叛亂,英布被殺。但是,劉邦鞍馬勞頓,再加征戰中所受的箭傷複發,病勢越來越重。戚夫人日夜侍候在旁,暗想萬一皇上駕崩,呂雉決不會放過自己與如意,便哭泣哀求劉邦設法保全其母子的生命。劉邦想來想去,並無其他方法,隻有立如意為太子,方可保全其母子的性命。
於是,劉邦又把重立太子一事提出來了,張良為太子少傅,聽說了這事,立刻進宮拜見劉邦,勸劉邦不要輕易改立太子,劉邦仍然不采納。張良自從跟隨劉邦以來,幾乎言聽計從,但是這次獨不聽張良勸誡。太子太傅叔孫通聽說了,進宮直言抗諫說:“從前晉獻公寵愛驪姬,廢去太子,晉國亂了20年;秦始皇不立扶蘇,致使秦國滅亡,這是您親眼看見。呂後與陛下患難夫妻,隻生太子一人,且太子仁孝,天下共知,為什麼要無端廢棄呢?如果不聽,我便以死相諫。”說著就拔劍自刎,劉邦連忙製止說:“說說而已,卿何必當真。”
劉邦見群臣不同意另立太子,決定特召太子宴飲,想考察太子一番。此時,呂雉已依張良之言派人把“商山四皓”請到太子府,太子進宮赴宴,也把“商山四皓”帶進宮裏,劉邦見太子身後坐著四位長須老者,十分驚異地問是什麼人。四人一一道出姓名。劉邦非常驚愕地說:“我幾年前就請你們出山,你們總是不來,現在難道是跟我的兒子交遊嗎?”“四皓”齊聲回答說:“陛下輕賤士人,隨便辱罵,我們忍受不了汙辱,才不來見您。現在聽說太子仁厚愛士,所以願為太子效勞。”
劉邦聽了,歎息不已。
等到宴會結束時,太子和“四皓”離開了,劉邦急忙把戚夫人叫來,指著太子和“四皓”的背影說:“不是我不願立如意為太子,實在是太子羽翼已豐,已不能廢棄了。”戚夫人聽完,知道再無希望,當即悲淒欲絕。
劉邦的病日重一日,自知不久於人世,他不放心的仍然是呂雉,他看出呂雉殺死韓信和彭越目的,是為她將來獨掌大權掃清道路。為了在自己死後劉氏政權不至滅亡,他與大臣們一起殺白馬盟誓說:“如果不是劉氏宗族而被封為王,天下人一起來討伐他!”
沒多久,劉邦病死。劉盈即位,是為漢惠帝,呂雉輕而易舉地操縱了大權。她先把恨之入骨的眼中釘戚夫人打入冷宮。呂雉令人剃光了戚姬滿頭烏發,又用鐵箍子束住她的頭頸,再扒下她的宮裝,換上粗布村裝,趕入永巷內圈禁起來,讓她整天舂米勞作。同時,呂雉又毒殺了趙王如意。
呂雉既然殺死了如意,就更加肆無忌憚殘害戚姬。她先斬掉戚夫人的手指腳趾,再割去雙乳,剜掉雙眼,熏聾耳朵,又飲以啞藥,然後裝在壇子裏。呂雉給戚姬取了個名字叫“人豬”。然後叫惠帝前來觀看,惠帝問那是什麼?有人告訴他那就是戚夫人。第二天,戚姬就死了。
惠帝見到戚姬的遭遇後,驚駭不已,回到宮中就生病了,不能處理朝政。後來托人傳話給呂雉說:“把戚夫人弄成那個樣子,豈是人幹的事?我作為您的兒子,到底還是不能治理天下。”從此,惠帝縱酒淫樂,不理朝政,消極頹廢,於漢惠帝七年(前188)憂鬱病死。
惠帝死後,呂雉為了達到自己獨攬大權的目的,就找了一個宮女生的名叫劉恭的男孩即位,同時殺掉了他的生母。至此,呂雉臨朝稱製。呂雉打破了劉邦非劉氏宗族不可稱王的規定,大封諸呂:封呂台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呂通為燕王,其妹呂須(樊噲之妻)為臨光候。劉氏政權在某種程度上改成為呂氏政權了。
劉恭慢慢長大,漸漸地從旁人那裏聽到了關於自己如何繼位的事,很不高興。但他畢竟年幼,缺少心計,有一次恨恨地說:“太後怎能殺死我母而將我立為皇帝呢?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報仇。”劉恭身邊有呂雉的耳目,將劉恭的話告訴給呂雉,呂雉大怒,立即把劉恭幽禁起來,不久就廢掉殺死,然後又立恒山王劉弘為傀儡皇帝。
呂雉前後臨朝稱製8年,高後八年(前180)七月,呂雉病重,她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她死後群臣不服,必生大亂。於是告誡呂家子弟說:“我死之後,大臣恐變,千萬不要出宮為我送葬,以免別人乘機掌權,一定要緊握兵權,守住皇宮。”是月呂雉病死,漢初開國功臣周勃及丞相陳平聯合其他將領,利用諸呂的猶豫慌亂不知所措的時候,一舉將他們剪除殆盡,迎立劉邦之子——代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呂雉苦心經營的呂氏政權隨著呂雉的死亡徹底破產。
呂雉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臨朝稱製的八年,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得到了進一步安定和發展,應當是有一定曆史功績的。
從呂雉與戚夫人的個人爭鬥來看,她也是成功的。她的成功,可以說機遇占一半,個人的努力也占了一半。前一半是她作為劉邦之妻,貴為皇後,有著別人無可比擬的優勢,從道義上占了優勢;後一半則靠她自己處處著意,時時留心的長期努力和剛毅殘忍的手腕。同是皇帝的妻子,戚姬比呂雉占有更多的優勢,但戚姬不會利用,隻是一味地哀求劉邦,不去爭取群臣的支持,終於失敗。而呂雉則內、外兼攻,剛、柔並施,終於樹立了威望,壓服了群臣,掌握了漢朝政權。
說來也怪,一個出身低微並無特殊之能的女人,當了皇後之後,卻能智謀百出,駕馭群臣,把一個個出生入死斬敵百萬的將軍斬殺殆盡,並最終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甚至在某些方麵還頗得後人的好評。這不能不令人扼腕興歎!
武則天為何被稱為唯一女皇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出現了許多“女皇”,但是大多數都有名無實,或有實無名,唯有武則天才是真正的女皇。武則天是傳統社會的一個異數,她的出現為史書增添了新鮮的活力,盡管後人眾說紛紜,但是武則天卻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女皇。
武則天,山西文水人,生於富足之家、卻非名門望族的特殊家庭。其父是一位木材商人,由於支持李淵起兵,用豐厚的家資為唐軍提供軍需,被李淵尊為“太原元從功臣”。李淵開國後,被封為正三品工部尚書都督等大官。其母楊氏,出身望族,為隋朝宗室皇族,雖然李淵建唐,但楊家在京城裏還是顯赫之族。盡管如此,武則天的家庭在當時仍是“寒門士族”。按當時的門閥觀念,所謂名門望族,是指在近100多年間,一直控製著西魏、北周和隋、唐政權的關隴集團,隻有出身於這些家族的人,才算是名門望族,才有資格在朝廷中擔任重要的官職。武則天的家庭隻能算是富足的仕宦家庭。
當時的門閥觀念非常嚴重,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朝廷修《氏族誌》,不列武姓,因此武家隻能是下等族姓,甚至連突厥人都知道:“武,小姓。”武家被排斥在名門望族之外,想取得更高的權力和職位,是非常困難的。
武則天就生長在這樣特殊的家庭裏,既有著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又有著寒門士族的“曆史出身”。特殊的家庭環境逐漸養成了武則天仇視名門士族、不擇手段地攫取權力的性格。
唐太宗貞觀十年(636),武則天14歲,太宗聽說她長得端莊漂亮,操行方正,就把她召入宮中,立為才人,並賜名曰“武媚”。一般說來,十幾歲的女孩子不願入宮,因為一入皇宮,就意味著一生都耗在深宮大牆之內。而武則天卻把這看成是一個進身的機會,因此,她很願意入宮。當時,母親楊氏“慟泣與訣”,武則天反而笑著勸慰母親說:“我去見天子,怎麼能知道不是福緣呢?為什麼要哭哭啼啼,做兒女之悲?”就這樣,武則天當年入宮,成了唐太宗的才人。
武則天聰慧過人,又愛讀書,遇事有主見。據《鶴林玉露》記載:吐蕃進貢給太宗一匹極其名貴的馬,叫做“獅子驄”,可是這匹馬,十分猛烈強悍,極難馴服,很多馴馬師都無法馴服它。太宗一生騎過的烈馬無數,決定親自去控馭,但他卻也無法製伏。當時,武則天侍立一邊,大聲說:“我有辦法製服它!”太宗忙問她有什麼辦法,武則天回答說:“用三樣東西可以製伏它。先用鐵鞭狠勁地抽它,如果不能製服,就用鐵錘狠狠地砸它,如果還製不伏,就用匕首刺它的咽喉。不能馴服乘騎,留它何用!”一個小小的宮女竟有如此的膽略和氣魄,太宗不禁大為驚異。
武則天14歲進宮到26歲的12年裏,白白地在深宮空耗年華,一直是才人身份,是最低級的內官,隻能料理皇上的起居生活,卻不能取得太宗的寵幸。武則天也暗暗著急,卻毫無辦法,沒多久,機會來了,太宗病重,太子李治經常進宮探視太宗,武則天靈機一動,把希望寄托在比自己小四歲的太子身上了。於是,她就想方設法地主動接近太子,並取得了太子的好感。太子李治生性懦弱,遇事沒有主見,乍遇武則天這麼一個美貌端莊、通達事理而又善於理事的年輕女子,不禁傾心。
太宗的病越來越重,不見好轉,他把一切後事都安排好了,唯獨不放心的就是武則天,擔心自己死後武則天會禍亂朝綱,便決定把武則天賜死。一天,李治和武則天一起在床前服侍太宗,太宗對武則天說:“我自從得病以來,醫藥無效,而且越來越重。你服侍我多年,我不忍心把你扔下,我死以後,你打算怎麼辦呢?”
武則天一聽,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她馬上鎮靜下來,對太宗說:“蒙陛下恩寵,本該以死來報答聖上。但您的身體未必不能康複,所以我也不敢馬上就去死。情願出家為尼,吃齋拜佛,為陛下祈禱,願陛下早日康複。”武則天的回答非常機智,在當時看來,唯有出家才是一條保命之策。
太宗沒想到武則天會這麼說,想了一想說道:“好吧,既然如此,你馬上就出宮去吧,也免得生出差錯來!”武則天如同得了特赦一般,簡單收拾了行裝,到感業寺出家為尼。武則天走後,太宗喃喃自語說:“我本想把她賜死,又覺得實在不忍心,她既削發為尼,再好不過了,還沒有聽說尼姑禍亂朝綱的。”
不久,開創貞觀之治的一代名君唐太宗去世了,太子李治即位,是為高宗。李治即位後,還對武則天念念不忘,但是卻也無計可施,因為武則天曾事奉過唐太宗,高宗不敢公然把她接回宮中。到了唐太宗去世一周年的時候,高宗借父親忌日去感業寺進香為名見到了武則天。史書記載:“忌日,上詣寺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泣。”
高宗的心事被王皇後知道了,這個王皇後出身名門,是太宗皇帝親自選中的。高宗擔心王皇後知道後會大鬧一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王皇後不但沒鬧,而且還鼓動高宗將武則天接回宮中。原來,高宗寵愛蕭淑妃,王皇後吃醋,她要高宗接回武則天的目的是共同對付蕭淑妃。有了王皇後的支持,高宗尋了一個機會把武則天接回宮中。武則天在進宮之初,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所以非常謹慎,小心翼翼地奉侍王皇後。因此,王皇後十分喜歡她,多次在高宗麵前說她的好話。高宗見武則天回宮,大臣們並沒有太大的反對意見,索性將其封為昭儀,從此專寵武則天。王皇後與蕭淑妃同時失寵,尤其是王皇後更是叫苦不迭,於是,兩人就又聯合起來對付武則天,武則天胸有城府,並不懼怕。
起初,王皇後並沒把武則天放在眼裏,她有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強大門閥士族勢力支持。但是,王皇後也有不利的一方麵,就是自己不能生育,這麼多年沒有為高宗生下一男半女。也許是上天垂青,武則天進宮後不久,就懷孕了。武則天懷孕的消息傳出以後,王皇後開始感到事情並不像自己想得那麼簡單,如果武則天一旦生個皇子,自己的皇後之位,以及未來便會受到威脅,於是,就聯絡她的舅父中書令柳奭等人,立後宮劉氏所生的高宗長子李忠為太子,並把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璦、於誌寧、張行成、高季輔等元老重臣拉進了輔佐太子的班子,經營得如同鐵桶一般。
王皇後的做法深深刺痛了武則天,至此,她深刻地意識到,即使自己沒有侍奉過先帝,也很難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因為自己不是名門出身。於是,她開始冷靜地考慮該如何對付王皇後和反對自己的朝廷大臣。
武則天開始認真分析朝廷內外的大臣們,凡是王皇後和蕭淑妃不喜歡的人,她都傾力接納。為了結攬人心,把自己得到的賞賜全都分給別人,因此,皇後和淑妃的動靜她都一清二楚,密切注意二人的舉動,時刻尋找反擊的機會。
經過十月懷胎,武則天生下一個女兒,極其靈秀可愛,但是武則天並不喜歡這個女兒。王皇後本身不能生育,因此非常喜歡小孩,雖然很恨武則天,聽說武則天生了小公主後,也前去探視撫抱。王皇後剛走,武則天就聞報高宗要來,她渾身一震,認為這是一個嫁禍於人的最好時機,隻是要忍痛犧牲自己的女兒,為了能扳倒王皇後,她顧不了那麼多了。於是,她緊緊閉上眼睛,顫抖著把手伸進被窩,狠狠地掐住女兒的脖子,直到斷氣,然後再把被子蓋上,若無其事地出去迎接高宗。
等高宗進來,武則天承笑如前,並不慌亂,等高宗打開被子想看女兒時,頓時一驚,發現女兒已經斷氣了。武則天故作吃驚,大聲悲號。高宗忙問左右的侍女,何人來過小公主的房間,左右都說王皇後剛剛來過,高宗憤怒地說:“是皇後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邊哭邊曆數王皇後的罪過,王皇後是有口難辯,無端地背上了殺死小公主的罪名。自此,高宗就下決心廢掉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