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的情況下,恐怕踩著自己女兒的屍體往上爬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還真無計可施,即便是這樣,也並非一帆風順。
武則天堅定了高宗廢後的信念後,決定拉攏長孫無忌,武則天請母親去說情,並和高宗一起親自去看望,封官許願,軟纏硬磨,仍然得不到長孫無忌的支持。武則天終於明白,她是無法取得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的,於是,她拉攏一群不得誌的寒門庶族出身的官員,中書舍人李義府、王德儉、禦史大夫崔義玄、禦史中丞袁公瑜以及許敬宗等人,使他們成為自己的心腹,經過一番周密地策劃,決定直接奏請高宗廢後立後。李義府率先上表請求廢王皇後而立武則天,永徽六年(655)八月,唐高宗把廢立皇後事宜在朝廷上正式提出來,長孫無忌一派當然強烈反對,褚遂良力諫高宗,說皇後出身名家,不可輕易廢棄,如果要立新皇後,也應選擇名門淑女,不該立武則天這種奉侍過先帝的人,並舉出妲己、褒姒誤國亡國的前朝事例,諫阻高宗。高宗一時拿不定主意,就詢問一直沒有表態的李勣,在當時的宰相中,李勣始終不置可否,見高宗詢問自己,便不冷不熱地說:“這是陛下自己家裏的私事,何必要問外人呢?”於是,高宗決定廢掉王皇後,立武則天為後。
立武則天為後之前,必須先處理好反對大臣。高宗先下旨貶褚遂良出朝,然後廢王皇後為庶人,這樣,立武則天為皇後的條件成熟了,於是,高宗命李勣為冊封皇後的典禮官,主持冊後典禮,武則天終於登上了皇後的寶座。
武則天當皇後以後,當務之急是把原皇後一黨徹底整垮。先將太子李忠被貶為梁王後又賜死,立武則天之子李弘為太子;把王皇後、蕭淑妃禁死於冷宮;褚遂良、長孫無忌、柳奭、韓璦或被賜死或被迫自殺,這些人的親屬也都被殺或遭貶謫。自此,長孫無忌的權力集團被徹底摧垮,武則天終於掌握了大權。
客觀地講,武則天比較熱衷於權力,又有突出的政治才能。因此,在治理國家上是高宗的好幫手。高宗不僅懦弱寡斷,而且身體不好,經常頭暈目眩,不能理事,所以,很多朝政大事均交由武則天處理,時間一長她的權力與高宗不相上下。其實,武則天掌握的權力要比高宗大,因為有些事情武則天並不與高宗商量就做主了,而高宗凡事都要與武則天商量,並且最終采納武則天的意見。尤其顯慶年間以後,更是如此,以至高宗與武則天並稱“二聖”,與皇帝無異。
武則天專權日久,必然會與高宗發生矛盾:第一,她一反過去卑躬屈膝的態度,作威作福起來;第二,高宗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限製,自然是很不自在,由怨轉怒。在這種情況下,高宗暗中授意宰相上官儀起草詔書,要把武則天廢為庶人,上官儀早就看不慣武則天專橫跋扈,見皇上授意,所以欣然從命。
武則天的密探遍布宮內外,高宗與上官儀要廢後的事很快就有人報告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嚇出一身冷汗,當即跑到高宗那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居然說服了高宗,高宗覺得武則天所為情有可原。高宗一時無話可說,就說自己本無此意,是宰相上官儀先提出來的。於是,武則天恨透了上官儀,就使人誣告上官儀謀反,將上官儀、上官庭芝父子處死,女眷沒入宮廷為奴。
經曆這次事件之後,武則天更加謹慎地注意朝中大臣的動靜,更加嚴格地控製高宗。而高宗也更加依靠武則天,每當上朝,武則天總是垂簾聽政,黜陟、生殺之權皆歸武則天,高宗隻是武則天的應聲蟲而已。
高宗上元元年(674)八月,“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至此,長達十幾年的皇後、太子權位之爭,以武則天的完全勝利而告終結。在這場鬥爭中,以王皇後、長孫無忌為首的門閥士族徹底敗下陣來。這場勝利,決不僅僅是武則天一人的勝利,而是代表寒門庶族地主的勝利,在一定意義上說,這次勝利標誌著魏晉以來四百多年由門閥士族掌握國家政權的曆史結束了,新興的地主階級逐漸登上了曆史舞台。
武則天徹底掌握國家政權之後,以皇後的身份向高宗提出了12條政治建議,史稱“建言十二事”。這12條大政方針,是武則天經過對唐代社會長期地觀察和仔細地研究,而有針對性地提出的,其中包括:一,輕賦徭、勸農桑;二,給複三輔地;三,休養生息,以道德教化天下;四,禁止浮巧虛誇風氣;五,禁止費時費力的勞役;六,廣開言路,吸納良言;七,杜絕讒言,嚴懲奸佞;八,王公以下皆習《老子》;九,父在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勳官已終告身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人;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今天看來,武則天建言十二事中,某些建議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武則天在黨皇後期間還幹了一件大事——另修《姓氏錄》,武則天此舉一半是為了為了從觀念上徹底打擊舊的門閥士族,一半是為了泄憤。武則天另修的《姓氏錄》取代太宗時期修的《氏族誌》。《氏族誌》不載武氏宗族,武則天受盡了惡氣,這次重修的《姓氏錄》,把武氏家族列為第一,並且不計出身,按官品的高下分為九等,隻要是五品以上的官員皆可入錄。這樣一來,大批出身於寒門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蜂擁而來,給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這對促進社會發展確有好處。而關隴門閥士族自然非常不滿,諷刺《姓氏錄》是賞軍功的“勳格”,根本不是貴族誌。但武則天不管這一套,她下令用強硬的手段強行收回《氏族誌》,推行《姓氏錄》,在當時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高宗本來就疾病纏身,自武則天專權後,病情越來越重。高宗覺得自己年老體衰,所以打算把皇位傳給太子李弘。太子李弘仁孝謙謹,深得高宗喜愛,不僅如此,李弘還禮賢下士,尊敬百官,內外大臣對太子頗有好感。而武則天卻不喜歡太子,原因是,李弘天生仁愛,看不慣母親專權,所以經常違忤武則天的意見。有一次,李弘發現宮中幽閉著蕭淑妃生的兩位年逾三十的姐姐,就奏請讓她們出嫁,惹得武則天很不高興。其實,這是次要的,關鍵是高宗一旦駕崩,李弘登上皇位後勢必與武則天爭權。於是,武則天用毒酒藥死了親生兒子李弘,對高宗說是肺病發作。
李弘之死,對高宗打擊很大,病勢更加沉重,頭暈目眩不能視事。想到自己身體一日不如一日,高宗便欲要早立太子,也好讓太子代替自己主持軍國政務,於是高宗立武則天的次子李賢為太子。對於立李賢為太子,武則天沒有反對,但是高宗欲委太子軍國大事,武則天堅決反對,讓位太子一事隻好不了了之。過了幾年,高宗還是想讓李賢監國,李賢與哥哥一樣看不慣母親專權,所以,凡事不願意聽命於武則天。於是,武則天又以李賢“頗好聲色”為由,把他廢為庶人,另立三子李顯為太子。
高宗弘道元年(683),唐高宗病死,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高宗臨終遺詔說:“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武則天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稱製。對於李顯當皇帝,武則天隱隱有些不快。其實,武則天雖然一直掌握著大權,行皇帝事,畢竟沒有正式做到皇位上,而武則天的最終目的就是能登上皇帝的寶座。中宗李顯是個沒有城府和心計的人,同時也沒有看清自己身處的境地,有些大事不經武則天允許就擅自做主,惹得武則天對他很不滿。一次,中宗想讓嶽父韋玄貞做宰相,並授給乳母的兒子一個五品官,宰相裴炎覺得不妥,力諫中宗,中宗大怒說:“我願意授給韋玄貞什麼官,關你何事?”裴炎見中宗發怒,就跑去告訴武則天,武則天毫不猶豫立即下詔“廢中宗為廬陵王,挾下殿”,由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但睿宗必須住在另一個地方,不得參與政事。同時,武則天又派人逼死了廢太子李賢。武則天見自己的做法並沒有太多的大臣反對,決定清除了一切阻力,登基稱帝。李唐宗室子弟知道武則天稱帝必然要除盡李氏宗族,所以十分害怕,人人自危,因此不斷有人起義。
首先是徐敬業叛亂,徐敬業與宰相裴炎相勾結在揚州起兵,武則天並不懼怕,她先設計除掉了裴炎,並且賜死了與之有關聯的邊關名將程務挺,除掉肘腋之患後,調集了30萬大軍,開赴揚州前線,沒用50天就徹底平定了徐敬業叛亂。武則天在平定叛亂後,對內臣叛變十分惱火,她決定要告誡群臣以儆效尤。於是命人在宮中擺下宴席,宴請群臣,幾杯酒過後,她嚴厲訓誡群臣說:“我奉侍先帝20多年,為天下操勞憂慮可謂至忠至勤!各位公卿的富貴,都是我給的;天下安定,百姓康樂,也是我的功勞。先帝去世時,把天下大事托付於我,我不愛惜自己而愛惜百姓。現在叛亂的人,都是出自將相,這些人為什麼如此忘恩負義呢?在你們中間,倔強難製有超過裴炎的嗎?糾結亡命之徒率眾征戰有超過徐敬業的嗎?在握兵的宿將之中,攻戰必勝有超過程務挺的嗎?這三個人,都是素有威望的,我還是把他們殺了。你們當中,如果有人在能力上超過了這三個人,想反叛就試一試。如果自認為超不過,那就洗心革麵,老老實實地做人,免得貽笑天下了!”下麵的群臣一個個俯首帖耳,三呼萬歲。
這下外姓人沒人造反了,並不等於李氏子孫不造反。因為,武則天已是實際上的皇帝了,如果要登基改號,李唐子孫必然要麵臨一場滅頂之災。出於自我保全之計,他們紛紛起兵。
首先,李唐宗室以“迎還中宗”、“救拔睿宗”為旗號號召眾人,範陽王李靄、韓王李元嘉、琅琊王李衝、越王李員、霍王李元軌、魯王李靈夔等李氏諸王紛紛起兵。由於太宗的貞觀餘風尚在,國家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士兵們不願意為一家一姓的名利再去爭鬥,於是,李氏諸王的軍隊皆無鬥誌,武則天的兵馬一到,不是舉手投降,就是棄城逃走,根本不堪一擊,所以說,武則天沒怎麼費勁就平定了李氏諸王的叛亂。鎮壓了李氏諸王的叛亂後,武則天決心要清除敵對勢力了,徹底打擊反對自己的人。她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任用酷吏嚴加防範;鼓勵告密製造恐怖氣氛;嚴刑逼供寧可妄殺,決不允許漏網。周興、來俊臣、索元禮等人是武則天時期有名的酷吏,這些人專門替武則天進行“肅反運動”。他們秘密觀察李氏宗族中王公大臣的行跡,稍有異常,便馬上逮捕,酷刑逼供,誣其謀反。不但如此,武則天還在朝堂之上設立了一個銅製的告密箱,有告密的人可以直接將告密文書投進告密箱中。並下旨規定,任何人都不得過問此事,凡是告密的人,不論是有官位的人,還是鄉野白丁,一律按五品官員的標準供應食宿。更吸引人的是,一旦告密屬實,就破格封官;如果告密失真,也絕不加以追究。如此一來,四方告密者風起雲湧,弄得朝堂上的官員人人自危,見麵不敢打招呼。周興、來俊臣、索元禮等酷吏編寫《告密羅織經》,廣收門徒,以便羅織害人,並創製出很多酷刑和千奇百怪的刑具。這三個酷吏平均每個人都殺了數千人,一時間血雨腥風,冤獄四起。朝廷大臣無辜被殺者數百人,李唐宗室無辜被殺者達數百人,刺史以下官吏被殺者更是不計其數。經過武則天的血腥清洗,確實是無人敢造反了。
武則天的鐵腕政策的確控製住了一些不安分和有二心的大臣,朝廷內外一片太平,接下來的事情就是籌劃如何進帝位的事了。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很會溜須拍馬,見武則天登基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就暗地裏派人把“聖母臨人,永聖帝業”八個字鑿刻在一塊白石上,並使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獻之,謊稱獲之於洛水。武則天聞之自然大喜,當即下詔把這塊石頭稱之為“寶石圖”,並準備選吉日親臨洛水拜受寶石。那位獻圖“有功”的唐同泰被武則天提拔為遊擊將軍,並讓他負責辦理此事。到了選定的日期,武則天帶領群臣焚香昭告天下,然後正式加尊號曰“聖母神皇”,從這個時候起,武則天開始稱“陛下”。
至此,武則天的第三步計劃其實已完全實現,接下來該更國名立皇帝號了。載初元年(690)七月,東魏國寺裏的僧人寫了幾卷經書,書中說武則天是彌勒佛投胎轉世,應該代替唐朝作淨浮提主(即東方之主)。侍禦史傅遊藝借此機會大做文章,率領關中百姓九百多人來到長安的宮門外,請求武則天把大唐的國號改為周,並說這是萬民之意。武則天心中大喜,但是表麵假裝推辭,並不應允,隻是升了傅遊藝的官,把他提拔為給事中。不久,傅遊藝又組織了一支龐大的請願隊伍,這支隊伍中有朝中官員、遠近百姓,還有四方邊遠地區的酋長以及沙門、道士一共六萬多人,請求武則天改國號進帝位。
武則天見“民意難違”,隻有順從。於是,在載初元年(690)九月九日,宣布改唐為周,帝號為“聖神皇帝”。武則天身著皇帝服飾,神采奕奕,在洛陽登上了大周皇帝的寶座。
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就此正式誕生了。
武則天稱帝後,必須要解決兩件事:一是緩和她同李唐宗室爭權奪位的矛盾;二是緩和因濫殺而造成的她與大臣之間的矛盾。要徹底緩和這種矛盾衝突,必須做出樣子來。首先人人切齒痛恨那批酷吏必須除掉,武則天禁錮了當年濫告濫殺的27名酷吏,處決了來俊臣、周興、索元禮等人,處置完酷吏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與群臣的矛盾漸漸地緩和了。不但如此,又主動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錯案,使異常恐怖的朝廷上下又出現了生機和活力。或許是武則天奪權過程殺人過多,有了悔意,當了大周女皇後,開始注重政治的開放和自由,因此,武則天晚年的政治氣氛比較寬鬆自由,統治也相當的穩固。
武則天用盡手段做了女皇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於當年濫殺所造成的陰影始終無法徹底驅除,所以,她的晚年很孤獨。在這種心態下,她開始豢養男寵。武則天有很多男寵,先是薛懷義(馮小寶)和禦醫,後來是張宗昌、張易之兄弟二人,在這四個人當中,武則天最寵愛張氏弟兄。由於武則天在私生活上很需要他們,所以張氏弟兄不可避免地在政治上左右武則天,以至於兩人的權勢越來越大,連武三思、武承嗣這樣權貴,也都爭相趨奉他們,稱張易之為“五郎”,張宗昌為“六郎”。
張氏弟兄得勢後,經常胡作非為,貪贓枉法,隨意打擊不順從自己的官吏。更有甚者,竟然隨意殺害了李顯的長子和永泰郡主、妹夫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引起了朝廷官員的憤怒。一些正直大臣開始收集張氏兄弟的犯罪證據,想將其繩之以法,但都被武則天拒絕了。當朝宰相張柬之是一位正直的老臣,對二張也切齒痛恨,見用法律製裁不了二張,就聯絡羽林軍將領以及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一大群勢力,準備用武力將二張殺掉。此時,武則天正臥病在床,羽林軍攻占了玄武門,突入宮中,在武則天的迎仙宮搜出二張,就地處死。起初,政變的目的並非為了推翻武則天,僅是為了殺掉張氏兄弟。宰相張柬之等五位朝廷的重要人物見武則天病重不能理事。就順便把武則天請下皇位,迎立中宗。政變的第四天中宗宣布複位,武周政權即告結束。
中宗神龍元年(705)十一月,82歲的武則天病逝在洛陽上陽宮。死前要求:“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翌年,中宗不顧眾人的強烈反對,為武則天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運靈柩回長安,與高宗合葬乾陵。
客觀地說,在武則天掌握政權期間,為中國曆史的發展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她重視發展農業,推行均田製,抑製豪強和土地兼並,獎勵墾荒,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她統治期間,全國人口猛增,由380萬戶增長到615萬戶。
在選拔人才方麵,武則天不僅開設文科,還開“武舉”科,選拔了大批有軍事才能的人。不僅如此,武則天在加強邊防,改善同少數民族的周邊關係方麵,以及對於維護國家統一、鞏固邊防、發展商業等方麵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當然,武則天在專權的過程中也做了很多壞事,因此褒貶不一。不管怎樣,武則天還是像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中國封建社會黑暗的蒼穹,引發著後人無限的思考。其意義主要在於她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
雖然武則天沒有把中國變成一個“女兒國”,更沒有把中國的男皇製改為女皇製,但是爭取到了曆史上其他女人爭取不到的榮譽——與皇帝合葬,這或許是一種象征,象征著她有著同皇帝平等的女皇地位。
一代女皇武則天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皇帝寶座上,為封建男權製這塊僵死的土壤注入一絲生機,給黑沉沉的男人世界以沉重的一擊,使中國男人不敢忘記中國女人的威力。
楊貴妃與安史之亂
究竟是誰導致了“安史之亂”?曆史的結論是:楊貴妃絕對逃脫不了幹係。其實中國傳統社會的男人有時真的無恥,一遇到說不清的事就全往女人身上推,或做事後的評論家,或做事前的預言家。如果真的是這樣,又怎麼會發生“安史之亂”呢?
千百年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世人所極盡渲染,而且這其中還有大詩人李白與唐、楊二人的話題,更為這段曆史增添了不少色彩。白居易還專門為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生活寫了長詩《長恨歌》。
可是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者一麵千方百計獵取美色,肆意摧殘,以飽私囊。一麵又假惺惺地打出一種衛道者的招牌,把受其摧殘遭受不幸的女子歸為“紅顏薄命”之類;又把自己因貪色而誤政、誤國的罪過歸咎於“美人禍水”之列。久而久之,就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
唐玄宗是唐朝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同時也是個很風流的皇帝。也許是應了“自古帝王皆好色”之說吧,唐玄宗妻妾成群,在所有的女人當中,玄宗獨寵武惠妃,怎奈紅顏薄命,武惠妃中途病逝,使得唐玄宗傷感不已。後經高力士和太真公主的撮合,唐玄宗又瞄準了兒媳楊玉環。楊玉環初嫁壽王李瑁,李瑁是唐玄宗與武惠妃所生的兒子,子隨母貴,因此壽王也深得玄宗的喜愛。
楊玉環嫁入壽王府一年,夫妻便隨唐玄宗與武惠妃一行回到了長安,居住在壽王宅邸。最初的婚姻生活是甜蜜的。壽王非常寵愛這個年輕美麗的妻子,二人常常相擁在花園漫步,或並肩攜手外出遊玩。玉環喜愛樂舞,壽王便專門請王府中的著名樂工教習。這對年輕人朝則同出,夕則同寢,沉浸在浪漫的愛情世界之中。楊玉環的風姿與溫婉不但贏得了壽王的百般歡寵,也得到了婆母武惠妃的格外關照。她常常被召入內苑與婆母做伴,時而受贈許多珍寶玉玩。武惠妃當時有中宮皇後之實,有她的庇護,雖然宮中皇儲鬥爭十分尖銳,玉環與壽王卻依然能沐浴在安適悠閑的小家庭生活中,既不願去參與儲君權位的爭奪,也不願過多地幹涉宮廷政治,或許兩人也曾密誓白頭偕老、生死相攜吧!
不幸的是,武惠妃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暴病身亡。這使得唐玄宗傷感不已,他感到極度空虛,經高力士的提醒,他想起了兒媳楊玉環。
高力士最初留意楊玉環,是覺得楊玉環的許多地方都與逝去的武惠妃頗為相似。待說與唐玄宗後,玄宗也漸漸回想起幾次相見的情景,楊玉環這個姿色冠絕當代的兒媳,曾經在他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初,楊玉環被冊立為王妃時,玄宗以父皇的身份接受過小兩口的叩拜,玄宗曾在婚詔中稱讚她“含章秀出”。開元二十五年(737)十月,玄宗與武惠妃率皇族駕幸驪山溫泉,楊玉環恰好獨自騎馬出遊,玄宗在高台上看見,便召她入暖閣共同進餐。這次小範圍的覲見,似乎隱隱在玄宗心底留下點什麼。是惆悵?是遺憾?或者是其他?那就難以描述了!總之,玉環在玄宗心中印象不錯,隻是當時武惠妃恃寵在側,使他無心他顧。至於在另外一些社交場合的見麵,則不可枚舉,楊玉環的姿容儀態、風度舉止都深深地烙在李隆基的心上,因而,一經高力士提出要楊玉環入宮,李隆基那顆枯槁的心一下子就複活了。
開元二十八年(740)十月,唐玄宗照例到驪山溫泉宮行幸。第二天上午,玄宗便派禦妹玉真公主前往壽王府邸,詔令壽王妃楊玉環前往驪山侍駕。毫無疑問,這道詔令意味著壽王夫婦愛情生涯的結束。自古君命難違,李瑁與楊玉環都十分清楚。自從武惠妃死後,壽王就被父皇逐漸冷落,這次詔令自己的妻子前去侍駕,顯然是要公開將玉環奪走。夫妻五年恩愛一場,眼見妻離子散,自己卻絲毫不敢違逆,如果抗旨不從,隻能招惹殺身之禍。想到這些,壽王忍不住抱住玉環放聲大哭。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麵前,壽王一籌莫展,或許這就是夫妻兩人最後一次相擁相握,從此,雖近在咫尺,卻無法相親相愛。
楊玉環辭別壽王,隨玉真公主來到華清宮。這一次,她陪侍李隆基度過了18個夜晚。李隆基內心得到了從未有過的滿足,興高采烈地對高力士說:“朕得玉環,如獲至寶,實是平生第一快事。”此次驪山相會,對於22歲的楊玉環和56歲的李隆基來說,各自的生活都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從此,大唐王朝開始上演一幕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尤其是那淒慘的悲劇結局,更為李楊之戀畫上了令人遺憾的句號。
在唐朝,也許是李氏是胡人血統的緣故,父子兄弟爭妃的事情不乏其例。威名顯赫的唐太宗李世民奪取江山後,曾納弟弟齊王元吉的妃子楊氏為妾,還險些立為皇後。唐高宗李治所立的皇後武則天,原本是太宗李世民的侍妾。到了唐玄宗李隆基一代,則又要出現父奪子媳的鬧劇。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曾有子納父妻、弟納兄婦的習俗。唐朝雖然民風開化,但傳統的封建禮教仍然束縛人們的頭腦,就算是皇帝也不敢公然違背事關重大的倫理綱常。唐玄宗的舉動頗有“亂倫”之嫌,他既要達到目的,又要遮人耳目,便不敢堂而皇之地將楊玉環迎入宮中,公開冊立為妃。於是,他采取了一個迂回的辦法。
當初,玄宗近九歲時,其母竇氏被武則天秘密地殺死於神都(洛陽)內宮。玄宗即位後,將生母奉為皇太後,並把每年正月初二定為太後忌辰,例行悼念。如今,玄宗為使楊玉環盡早脫離壽王府,有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便讓她自度為女道士,去為竇太後薦福。同時,賜其道號為“太真”,移入“太真殿”內居住。太真殿位於大明宮中,通過一條複道可直達玄宗居住的興慶宮,雙方往來十分方便。楊玉環名為“太真道士”,實際上已經是李隆基朝夕不離的妃子了。楊玉環入宮不到一年的時間,便贏得異乎常人的寵幸,史稱“禮遇如惠妃”,“禮數實同皇後”。她不必整日一身“女官”打扮,而是像普通嬪妃一樣穿紅披綠,盡興梳妝。宮中人都稱她為“娘子”,凡事無不畢恭畢敬。玄宗更是日夜圍著她轉,其地位上升之快,就連以往的武惠妃也無法相比。
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寵愛,最初是受其容貌的吸引。楊玉環正值青春年華,更兼天生麗質,體態豐韻,舉止嫻雅,雍容華貴。確如白居易《長恨歌》所描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官粉黛無顏色。”李隆基一生好色,尤其到了老年以後,精神更加空虛,一直渴望有一個像武惠妃一樣才色俱佳的女子陪伴左右。楊玉環既有年輕女子的姣美,又有著少婦的妖嬈。她沒有後宮嬪妃那種死氣沉沉、故作妖媚的脂粉味道,其柔媚中透著純真、直率、潑辣甚至放縱。她言行舉止不甚循規蹈矩,時而表現出平民女子的野性,這恰恰足以給李隆基瀕於死寂的心以強烈刺激。他像一個被重新點燃青春之火的年輕人一樣,開始陷入一種近乎瘋狂與癡迷的戀愛之中。據說,他在驪山溫泉初次召幸楊玉環後,當夜便贈予金釵鈿盒,以為定情信物,又著磨金步搖,親自為楊玉環戴上,其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楊玉環除了有出眾的容貌,還具有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是一位“善歌舞,通音律”的女子。這可與多才多藝的玄宗相匹,結為藝術知音。唐玄宗的音樂才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他的父親唐睿宗以喜音律而著名。玄宗自小在深宮中與樂工為伴,長大後“萬知音律”。在作曲方麵,他可以即事譜曲,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比一般的樂工還要技高一籌。他會彈奏多種樂器,尤其精通羯鼓。羯鼓本是從西域傳入中原,鼓聲雄健,能給許多樂種伴奏。玄宗曾多次在宮廷宴會或小範圍的歡娛場合親自擊鼓盡歡,成為當時宮廷音樂界的一大盛景。唐玄宗曾經研習印度佛曲《婆羅門曲》,加上自己的想像和感受,創作了《霓裳羽衣曲》,用以詠唱眾仙女翩翩起舞的意境。唐玄宗將此曲交給楊玉環,命她依韻而舞。楊玉環稍加瀏覽,便心領神會,當即載歌載舞地表演起來。歌聲婉轉若鳳鳴鶯啼,舞姿翩躚如天女散花,使觀者仿佛身臨眾仙齊舞、縹緲神奇的瑤池之會。她對樂曲領悟之深,表現力之強,令玄宗興奮不已。玄宗親自擊鼓伴奏,兩人都沉浸在靈犀貫通的音樂意境之中。楊玉環對《霓裳羽衣曲》的配舞,推動了盛唐舞蹈藝術的發展。她在創作過程中,注意吸收傳統舞蹈表現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蹈的回旋動作,因而使整個舞蹈飄忽輕柔,綽約多姿,樂曲與舞姿的協調幾乎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地。白居易寫詩形容道:
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
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
楊玉環成了玄宗晚年的舞樂知音,兩人的愛情生活,幾乎都伴隨著歌舞展開。在輕歌曼舞中,這對忘年戀人不但找到了精神寄托,而且還吸收了外來文化,培養了音樂人才,推動了盛唐時期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發展,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
此外,楊玉環還是一個智巧過人、善於察言觀色、以纏綿之情取悅玄宗的女子。她侍候唐玄宗,無時不揣摸其心意。晚年的唐玄宗對女性美的渴望,已由少年天子那種單純迷戀肉體情欲,逐步過渡到一種對審美情趣的追求,更加看重彼此間感情誌趣的投合。史稱楊玉環“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說明楊玉環不僅僅是以美色誘人,而且能夠與玄宗心靈相通。兩人之間的愛情,逐漸由最初的一廂情願而演變為相互依賴,相互眷戀。還有,楊玉環雖然時有悍妒之舉,但史書中卻鮮見她幹涉朝政、恃寵弄權的記載。玄宗晚年雖昏庸荒唐,但對後宮亂政的危害還是心存警惕。玉環無意在政治上出人頭地,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玄宗對她的信任,也是她得以固寵的原因之一吧!
李楊之戀,在開元末期和天寶年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熾熱的宮廷愛情故事又因為偉大詩人李白的渲染,而變得極富情趣。
天寶二年(743),李白來到長安,以平民身份被玄宗召見,任命為翰林院學士,兼做宮廷侍奉。在不少的宮廷活動中,尤其是文學藝術活動中,都留下了李白狂傲、浪漫的詩歌和身影。像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李白醉書狂草等故事,雖未必是曆史的真實,但卻給後人留下了千古美談。有一次,唐玄宗與太真妃楊玉環在興慶宮沉香亭賞牡丹。其時正值春暖花開,百卉爭豔,玄宗回目楊玉環,更似花中魁首,美貌絕倫,一時興致大增,召令李白即席做詩填詞,以備樂工演奏。李白欣然命筆,當即寫就《清平調》詞三章,詩中洋溢著對楊玉環的熱情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