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記者都有點瞧不起這位漁民,可現在,他無話可說,帶著一種嫉妒的心灰溜溜地離開了那漁民。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漁民和記者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他們有著不同的追求。記者所希望的人生是不斷進取,不斷追求財富。這種人生觀代表了絕大多數人,是人們所讚賞的;漁民所希望的人生是不做財富的奴隸,追求內心的平靜和恬淡,不為物所累,輕鬆自在,我們不能說這種人生觀不對。所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陶潛語)前者雖然是人們所向往的,但人們的願望和追求是一回事,實際的成功與否又是另一回事。從古到今,成功者、卓越者畢竟是少數;由於種種原因,絕大多數人不能算是卓越者。當然,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一定要出人頭地,關鍵在於生命的價值。
從小說《無名指》和《遊哉悠哉》中可知,兩篇小說都有相似的精神衝突,但它們所體現的價值並不同。一句話,“相似的精神衝突”和“迥異的文化價值”是這兩篇小說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項目的豐富和拓展,記者所持的人生觀雖然為人們欣賞,但不一定大多數人會持這種人生觀而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許漁民的生活態度更切合大多數人的實際。人們在符合自己實際的前提下揚長避短,可能反而會成功。
毫無疑問,那位大學生的不勞而獲似的人生觀是遭人們唾棄的,但這種人也不在少數。這就要我們明辨良莠,向一切美好的人物和事物看齊。我們向往美好,追求卓越,不一定非要成功不可,因為這種追求的過程本身就是美好的;向著美好的境界邁進,隻要努力了,既使達不到目的,也不會後悔。“是為釣,並非為魚。釣勝於魚。”
當談到漁民的人生觀將來可能會被大多數人接受,這並不意味著人們不向往光明和美好,隻講究實惠;而是意味著現代生活越來越顯得多元化和豐富多彩,人們選擇的餘地更大。
向往和追求真善美是人類的本性,這是第三思潮人本主義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多年研究的成果。何況“光明也有黑暗的時間,英雄也有卑下的情操。隻不過光明不被黑暗所戰勝,英雄不被卑下的情操戰上風罷了。”(傅雷語)錢中書先生在小說《圍城》裏借一外國哲人的話說“天下隻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是先挑所剩下的最好的吃,另一種人是挑所剩下的最差的吃。照理是第一種人幸福,其實不然,因為第二種人有的是美好的希望,而第一種人有的隻是回憶。”
一個老人在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從窗口把剛買的新鞋弄掉了一隻,周圍的人都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出去,讓人大吃一驚。老人解釋道:“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來說也沒有用了,如果有誰撿到一雙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顯然,老人的行為巳有了價值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斷然放棄。
我們都有過對某種重要的東西失去的事,且大都在心理投下了陰影。究其原因,就是我們並沒有調整心態去麵對失去,沒有從心理上承認失去,而總是沉湎於已經不存在的東西。事實上,與其為失去的而懊惱,不如考慮怎樣才能重新獲得。且看,我們從老人的行為中,不是也看到了一種人生觀的具體體現嗎!這對如何麵對挫折和困難,不也是一種啟迪嗎!
生活確實是個萬花筒,許多時候是不能按常規去理解的:有些人生活富庶,他卻向往窮人的自足;有些人身居高位,他卻羨慕平民的樸素;有些人榮譽纏身,他卻喜歡凡人的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