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文明的成熟與飛躍(1)(3 / 3)

林肯政府還實行一係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年~1863年實行武裝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萬黑人報名參加北方軍隊,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隸;1862年5月頒布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隻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64.74公頃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清洗軍隊中南方代理人;1863年開始實行征兵法,以代替募兵製,從而增強了北方的兵力。同時,林肯調整了軍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指揮,任命有卓越軍事才能的格蘭特為全軍統帥。

1863年,北方在軍事上出現轉機。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殲滅南軍2.8萬人,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采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的力量為主要目標;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切斷“南部同盟”的東北部與西南部的聯係。1864年9月,謝爾曼將軍麾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裏士滿附近。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在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糧食及日用品匱乏,逃兵與日俱增。1865年4月9日,南方軍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美國內戰終止,美國恢複統一。

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傷亡人數超過60萬,但較好的解決了公民的土地問題,發展了西部的荒地,發展後的西部的土地大部分成為了工業中心;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為美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但是南北戰爭林肯隻是廢除了南方叛亂諸州的奴隸製,這些黑人雖然被解放了,但是並沒有獲得和白人一樣的權利,黑人問題依然存在。

6.俄國農奴製的廢除

1682年,俄國彼得一世即沙皇位,但是這時候的大權掌握在她的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亞的手裏,她曾陰謀策劃政變,企圖廢除彼得。這件事情被彼得獲悉後,他派遣他的嫡係部隊以及擁護他的兵團開到莫斯科,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索菲亞的支持者紛紛歸附彼得,索菲亞眾叛親離。從此彼得一世成為名副其實的沙皇。

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教育方麵,都遠遠落後於西歐一些國家。17世紀末,在尼德蘭和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已經確立,而在俄國依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製。當時,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戰亂中的農民因饑荒、破產和貧困而四處逃亡,土地荒蕪,農民生活極其悲慘。工場手工業已出現,但處在自然經濟的從屬地位,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受到農奴製的嚴重壓抑。此外,與農奴製相關的俄國政治製度、軍事製度也存在著諸多弊端。文化教育受到宗教思想的束縛,居民識字很少,學校都是宗教性的,教會對非宗教知識采取敵視態度。這種落後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彼得一世執政後,憑借其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毅然決然地拋棄俄國自大守舊的傳統,親自率團出國考察,學習西歐,實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膽果斷的全麵改革。

在軍事上,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為了擊敗歐洲強國瑞典,奪取出海口,彼得著手改組軍隊,廢除射擊軍,實行義務兵役製,並派大批貴族青年去往意、法、英、荷等國去學習軍事,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開辦了各種軍事學校,大力培養軍事人才;政治上,他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劃分行省,建立完整的行政機構,提高了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在宗教方麵,彼得一世大膽地進行宗教改革,沙皇被稱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把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俄國來;興辦近代工業,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改變了俄國經濟的落後麵貌。

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國閉關自守的落後狀態,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18世紀初,俄國的近代工商業開始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形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709年,俄國在波爾多瓦戰役中對瑞典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彼得決定以彼得保羅要塞為基礎,在涅瓦河口兩岸建設新的都城——聖彼得堡,它成為俄國麵向歐洲的一個新窗口。

1722年,波斯沙去維王朝已經衰落,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境地,英、法、荷、葡等國先後入侵波斯。阿富汗部落舉兵起義攻占了波斯首都伊斯法罕,處死了波斯國王侯賽因。彼得一世見此情況,也迫不及待地對波斯進行幹涉,最終,波斯將裏海西岸和南岸整個地區割讓給了俄國。

俄國在從瑞典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後,瑞典為雪恥也為奪回喪失的領土向俄國宣戰,俄瑞戰爭爆發。在戰爭中瑞典軍隊遭到重創,俄軍占領了整個芬蘭。

經過多次戰爭的擴張,改革後的俄國已經崛起為歐洲一個實力強勁的國家。1807年,拿破侖的軍隊擊敗俄軍後,雙方訂立協議,約定芬蘭、瑞典、土耳其屬於俄國的勢力範圍,而法國將得到歐洲的其他地方。

俄國到了這個時期,農奴製已經完全衰落,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於1861年頒布了一項法令,規定農民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買賣和贈送農奴;農奴有權支配自己的財產;農奴為獲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須支付高額贖金。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製,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這些都在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是俄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7.德意誌完成統一

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德意誌是第一個戰勝神聖羅馬帝國的民族。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侖占領德意誌時,取消了德意誌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複存在了。

1864年,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占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耳曼人,所以加入了德意誌邦聯;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耳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誌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兩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1863年丹麥頒布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在德國引起了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了對丹麥的戰爭。最終丹麥戰敗,雙方簽訂了維也納和約,普魯士占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俾斯麥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誌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幹預。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此後,奧軍無力再戰,隻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誌邦聯;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占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占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普奧戰爭結束後,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誌聯邦”成立了。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製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得)。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製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撓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萊茵河以南。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竄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輻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侖三世當了俘虜。

第二年,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誌聯邦,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誌皇帝,稱為“德意誌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德國的統一是其曆史發展的重大進步。它結束了德國政治上長期四分五裂的局麵,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也為德國的向外擴張鋪平了道路。此後不久,德國一躍成為歐洲強國,而法奧的削弱衰落,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但是,由於德意誌的統一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完成的,普魯士的舊製度、尤其是軍國主義傳統,被保留下來,加上容克地主掌權,這就使獨立後的德意誌帝國成了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8.1848年歐洲革命

工業革命的擴展,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歐洲已經開始進入大工業生產階段;各國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力量得到加強,而政治上多數國家的工業資產階級仍處於無權的地位或初掌政權;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在歐洲不斷高漲。另一方麵是歐洲大部分國家還處在封建統治之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壓迫;少數國家雖然也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但封建殘餘仍然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維也納會議在歐洲所確立的反動封建體係也還存在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這樣革命就無法避免了。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後,在法國掌握政權的金融貴族集團推行有利於本集團的內外政策,反對任何政治、經濟改革。1848年2月22日,巴黎工人和群眾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衝向總理基佐的官邸。24日晨,工人和群眾占領了巴黎所有的兵營和武器庫,並向杜伊勒裏宮進攻。國王路易—菲利浦逃往英國,資產階級獨占了勝利果實,組成了臨時政府,拉馬丁任外交部長,實際上控製著政府的權力。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強烈要求下,臨時政府被迫於2月25日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巴黎二月革命勝利後,資產階級為了對付無產階級,下令解散國家工場,把工場中的工人編入軍隊或趕到外省做苦工,巴黎無產階級被迫舉行了“六月起義”,但被鎮壓。此後政權轉入卡芬雅克將軍手中,開始了資產階級共和派的統治時期。1848年11月12日,製憲議會公布了憲法,即《1848年憲法》。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當選總統,隨後就發動軍事政變,即皇帝位,稱拿破侖三世,史稱“法蘭西第二帝國”。

1848年以前,德意誌是一個四分五裂的邦聯,德意誌邦聯由35個邦和4個自由市組成。分裂狀態嚴重地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南德的巴登公國首先發難,戰爭迅速波及德國西部和西南諸邦,相繼成立了資產階級自由派內閣政府。普魯士首都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大學生連續舉行示威遊行,並同政府軍展開戰鬥。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調動大批軍隊,向起義中心地區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起義人民取得了勝利。國王被迫把軍隊撤出柏林,同意召開有資產階級參加的議會,並於3月29日任命資產階級自由派首領康普豪森組閣,柏林三月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

德意誌各邦革命的勝利,並沒有解決德意誌的統一問題。資產階級以解決德意誌統一為名,於5月18日在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召開國民議會,參加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都是資產階級代表人物。議會選舉奧地利帝國的約翰大公為德意誌帝國攝政,並組成了帝國政府。1849年3月,議會通過帝國憲法,確定某些自由、民主權利,選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統一的德意誌帝國皇帝。但威廉拒絕加冕,普魯士和奧地利各邦君主也不接受國民議會通過的憲法。同年5月,德意誌西南各邦人民發動起義,掀起維護帝國憲法的鬥爭,結果失敗。這期間,大多數議員被各自的邦政府召回,剩下的議員遷到斯圖加特,最後於6月18日被符騰堡的軍隊驅散。7月,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瓦解,德國1848年革命結束。

19世紀中葉的奧地利仍是一個多民族的封建專製國家。在法國二月革命影響下,1848年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爆發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遊行,限令奧皇立即解除梅特涅的職務。示威群眾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鬥,在人民的壓力下,奧皇被迫讓步,宣布改組內閣並頒布帝國憲法。但新內閣繼續推行反人民的政策,5月15日和26日維也納人民再次起義,迫使奧皇及其皇室逃出維也納。

維也納五月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到奧地利統治下的捷克以後,布拉格人民於6月12日晨舉行起義,但起義以失敗告終。

9月29日,匈牙利國民自衛軍在同奧軍的決戰中,擊潰了耶拉契奇的軍隊,並於10月10日直逼奧地利邊境,奧皇調兵增援。維也納居民為反對奧皇入侵匈牙利舉行了十月起義遭到鎮壓,11月1日維也納陷落,奧地利革命最終失敗。

1848年以前,意大利處於封建分裂狀態,各封建專製小國都直接或間接地受製於奧地利,嚴重阻礙了意大利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進步。1848年1月,西西裏島首府巴勒莫人民首舉義旗,擊敗了國王的軍隊,建立了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臨時政府,米蘭、威尼斯等地也相繼爆發起義,撒丁王國、那不勒斯、托斯卡納的封建統治者被迫對奧地利宣戰。由於各國君主和資產階級自由派的妥協,反奧戰爭遭受挫折。當資產階級自由派脫離革命而資產階級民主派成為革命的領導者後,出現了以羅馬為中心的革命新高潮。1849年2月9日,以馬誌尼為首的羅馬共和國宣告成立。但是4月3日,法國、奧地利和西西裏王國的反動聯軍顛覆了羅馬共和國,8月22日威尼斯陷落,意大利1848年革命失敗。

在匈牙利,政權仍然是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1848年3月15日,佩斯的革命者在裴多菲的領導下,通過了實行資產階級改革的政治綱領,即《十二條》,強迫市長簽字。中午,革命群眾控製了整個首都,成立了“公安委員會”。奧皇被迫同意成立匈牙利責任內閣,並於3月17日授權資產階級化貴族溫和派的代表包賈尼·拉約什組閣。12月奧皇調集軍隊向匈牙利進攻,佩斯陷落。不久,匈牙利軍隊便展開反攻,連續取得勝利。4月14日匈牙利議會通過《獨立宣言》,廢除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宣布匈牙利獨立並於5月21日攻克佩斯。為了鎮壓匈牙利革命,俄國於5月27日出動14萬大軍入侵匈牙利,在7月7日和11日的科馬羅姆會戰中,匈牙利軍隊慘敗,科馬羅姆要塞陷落,匈牙利革命最終失敗。匈牙利革命的失敗標誌著歐洲1848年革命告終。

1848年歐洲革命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專製製度,摧毀了反動的神聖同盟和維也納體係,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它鍛煉了法、德等國的無產階級以及革命群眾,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對於馬克思主義和後來歐洲工人運動以及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三章 亞非拉世界的演進

這個時期的亞非拉世界,有封建王朝的更替,有殖民的反抗,有民族的獨立。歐洲殖民者把整個世界聯係在了一起。

資產階級革命帶動了歐洲的崛起,但是在廣闊的亞非拉世界不同的地區卻有著不同的命運。東方的中國依然是封建王朝的更迭,國家權力更加集中,封建文化發展達到頂峰,資產階級萌芽雖然已經出現,但是無奈中國封建實力比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更具備控製力,直到歐洲列強叩開大門。在印度,由於鬆散的政治結構,英國殖民者得以輕易地進入;東南亞多數地區也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非洲和美洲人民覺醒,有了反抗殖民者的運動;大洋洲則源源不斷地接納著來自歐洲的移民者。總之,這個時期歐洲殖民者作為紐帶把整個世界聯係在了一起。

1.明朝的統治

明朝的前身是由朱元璋在1364年建立的西吳政權。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明軍攻占元朝首都大都,元順帝北逃,中國進入明代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麵減輕農民負擔,恢複社會的經濟生產;一方麵懲治貪汙的官吏,即使是對皇親國戚、開國功臣也不手軟。朱元璋性格多疑,唯恐這些位高權重的功臣們居功枉法,圖謀不軌,曾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此外還有特務監視和文字獄等一係列方式加強皇權,打擊貴族階層,造成了明初期思想控製的強化,為明中期以後新興思潮與舊勢力的鬥爭埋下伏筆。

他又分封皇子鎮守各地,稱為“藩王”。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勢力較強,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其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一當政就和親信大臣密謀著手“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結果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朱棣就是“明成祖”。

明成祖時期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內政上,朱棣下令編寫《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完成。《永樂大典》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永樂三年,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在世界的影響力。朱棣還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

1435年,不滿9歲的明英宗繼位,崇信宦官王振。結果導致了1449年的“土木之變”,皇帝被瓦剌(西部蒙古的一支)俘虜。但是在於謙的率領下,明廷另立明景帝,並發動全國軍民抗戰,打退了入侵的瓦剌軍,明朝一度複興。明孝宗弘治年間是明朝政治最為清明的時期,這位皇帝勤勉而不專製,信任大臣,內閣權力大為上升。

萬曆初年,明神宗得到內閣首輔張居正的鼎力輔佐。在內政方麵,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件傳遞;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製豪強地主,改革賦役製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使邊境安然。萬曆初年呈現出明代中葉以來最好形勢。

但是明神宗是個貪婪的君主,他大肆侵占土地,搜刮民財。張居正逝世之後,中興之象消失,明朝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明神宗廢除了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黷貨、臣下貪汙、黨爭激烈的狀況。

神宗時期的腐敗招致國庫空虛,邊關危機。位於東北的後金崛起,形成了與明王朝相對立的地方政權。此時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明王朝滅亡的危機已然形成。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迫害異己、鎮壓人民。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加上連年的災荒,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28年,戰爭在陝北爆發,湧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同年三月,占領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身亡,主宰中國的明朝至此滅亡。

清兵入關後,打敗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進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殘餘勢力大多投降清朝或與清朝合作共同對抗起義軍;而在南方,忠於明朝的各種勢力建立了數個流亡政權,史稱“南明”,在隨後的十多年間被清朝逐一消滅。

2.明朝的對外聯係

明朝疆域包括當時的內地兩京、十三省、東北、新疆東部、西藏、南海諸島、今緬甸越南北部、西伯利亞東部等地,並曾在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管理機構,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1662年鄭成功收複台灣,結束了荷蘭人對台灣38年的殖民曆史,首次在台灣島設立行政機構一府兩縣(東寧府,下轄天興、萬年兩縣),將台灣收歸中國版圖。

為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係,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明成祖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了明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仁宗朱高熾繼位後,停止了下西洋活動。宣宗朱瞻基繼位後,於宣德五年(1431年),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到了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鄭和下西洋航線,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一說將其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

明朝初年,因為明初的朝貢貿易厚往薄來,造成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到明朝這裏來騙錢。日本實際上是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完了以後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騷擾我國沿海地區,這就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強擾朱元璋頒布了海禁政策。那時候,明顯發展的私人海外貿易受到嚴厲限製,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奸商,與倭寇相勾結,共同走私、搶掠分贓,倭患愈演愈烈。於是,明朝派戚繼光到浙東抗倭。他率領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取得抗倭鬥爭的重大勝利。後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廣東,與另一位抗倭將領俞大猷連續重創倭寇。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抗倭業績,萬古流芳。

倭寇平息後,朝廷有鑒於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走私貿易正當化,國際貿易使中國進入了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係之中。

新航路開辟以後,葡萄牙人於1511年占領了馬六甲,非常渴望同中國的往來。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列強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並接觸中國。

1592年,羅馬教皇派出利瑪竇去中國傳教。由於利瑪竇很快學會中文,並穿儒服、通儒書,頗得明朝士大夫好感。他進獻了坤輿萬國全圖、自鳴鍾、日晷、西洋炮、望遠鏡、火槍、西藥、聖母像、十字架等貢品,先後在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不僅傳播天主教,還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他還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一人”。

另外,明朝軍隊裝備的火器數量很多,質量也不比西方國家差,但是隨著滿清入主中原,火器的使用反而減少了。

明朝經濟文化在中國曆史上屬於發達階段,從明朝晚期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複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科技發展很快。與此同時,中國也湧現了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馮夢龍等一大批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進入了最後的加速發展階段。

明朝的“第一”

耕地麵積世界第一: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國力強弱有直接關係。在萬曆年間,明朝的耕地總麵積是700萬頃,明末時達到780萬頃,這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後來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被打破。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形容明朝的:“中國的耕地像花園一樣井井有條,沒有一塊荒地,中國產的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美。”

人口世界第一:在明末清初,因為戰亂,大部分人留離失所,但有戶可查的人口仍然達5000萬,所以保守估計當時明朝的人口大約在7000萬~8000萬左右。當時全世界的人口不超過4億,所以明朝絕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礦產量世界第一:明朝的鐵產量是宋朝的兩倍,萬曆年間達9000多噸,冶金工業極其發達,《天工開物》對這方麵有詳盡記載,後來的兩百多年,世界上都沒有國家能破這個紀錄。

白銀占有量世界第一:在16、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並在那裏得到大量的黃金和白銀。當西班牙和葡萄牙貴族得到這些財富後,他們第一件要幹的事就是向中國買絲綢、瓷器和茶葉,到最後這些白銀和黃金大部分都流到了中國。美國佛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說,在16和17世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通過貿易流向了中國。

軍隊數量世界最龐大:明朝有200萬官兵駐紮在全國各地。根據傳教士的筆記,當時明朝的軍隊數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個歐洲的軍隊加起來也不夠中國多。

軍工產值世界第一:明朝軍工業極其發達,一個營5000人的士兵中就裝備有霹靂炮1000挺,鳥槍200支以及大炮20門,除此之外明軍還有鬼頭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裝備。

間諜機構世界最龐大:明朝的錦衣衛、東西廠,是當時世界上最有組織和最旗幟鮮明的間諜組織,在鼎盛時期人數達到6萬人。在武俠小說裏麵,錦衣衛、東西廠常常被描寫成是一群武功高強的殺人機器,但實際上,明朝間諜機構的主要作用是打擊貪汙叛臣,維護國家穩定。

船隻總噸位世界最大:在明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明朝最大的寶船長150米,寬30多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寶船外,鄭和的船隊還有二百多艘平均長度達70米~80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葉,雖然朝廷再沒有進行鄭和那樣的大航海,但中國的水師卻仍然控製著整個南太平樣,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國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國的。對明朝的海上實力,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描述的:“隻要中國皇帝願意,他們可以一夜之間征集到從大陸連接至馬六甲海峽的那麼多船隻。”

第三產業世界最大:據阿拉伯旅遊家記載,當時在中國,幾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第三產業,在北京從事第三產業的工作者保守估計就有近2萬人。跟歐洲和伊斯蘭教世界不同,第三產業在明朝是合法的,官員不以掃蕩第三產業為政績。明朝讀書人又獨愛風花雪月,再加上明朝人口基數巨大,第三產業為世界之最並不奇怪。

國土麵積世界最大:明朝的國土麵積在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在900萬平方千米左右,比鼎盛時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都要大。明朝在東南亞的海外殖民地也絕不比當時的英國少。

防禦工事世界最多:明長城是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上排第二長的防禦工事。據傳教士記載:“中國的城市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牆保護,城上有大炮,城牆外還有溝,戰爭時灌滿了水,中國人認為那是最好的防禦工事。”

3.清朝的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隋唐稱他們為“靺鞨”,曾建立了“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元朝以來,一直居住東北地區。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各部皆臣服於明朝。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後,兼並了海西女真部,征服野人女真,統一了女真各部。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製度。八旗製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製起來,在貴族控製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製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遼寧省新賓縣)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公開反叛明朝政府。此時的明朝政府已處於沒落期,官吏腐敗,民不聊生。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此後努爾哈赤攻打明朝取得了節節勝利,後金都城一再南遷,最終定都沈陽。

1635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降服了漠南蒙古,定族名為“滿洲”,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年號為“崇德”。經過幾年的戰爭,清軍已經牢牢控製了關外的大片地區。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占北京。這一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和明朝遺臣擁立的“南明”政權,經過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了全國。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製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嚴令各地“剃發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裏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占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這是曆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複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設立台灣府。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統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是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4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到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的疆域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包括“千裏石塘、萬裏長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南海島礁),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雲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區及緬甸北部,西盡鹹海與蔥嶺地區,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東北抵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東南包括台灣、澎湖群島,總麵積達1300萬平方公裏。

除此之外,許多周邊國家都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在盛清之時的藩屬有:東邊的李氏朝鮮、琉球,中南半島有安南、南掌(老撾)、暹羅(泰國)、緬甸,西南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中亞西亞有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山克、愛烏罕(阿富汗)等藩屬國。

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18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中央集權專製體製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18世紀後期,已達到3億左右。

康熙年間,台灣統一,並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新疆,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曆史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衝突,還采取了一係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曆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製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並且限製商業發展,製約著資本主義萌芽。在思想上,清政府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製,導致了中國人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剔除了對清朝不利的言論和文化。“剃發易服”,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而給予旗人的寄養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