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4.封建帝國的末日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跡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國家農民起義迭起,如乾末嘉初的天理教和白蓮教起義。
伴隨著清朝的衰落,是西方殖民者的崛起。當西方國家紛紛進行資本主義改革,足跡踏遍全世界的時候,清朝統治者還做著“中央大國”的美夢。西方的殖民者在世界各地進行著殖民活動,獲取豐厚的利益,當然也不會放過中國這樣一個正在睡去的龐然大物。
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從東印度公司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對中國危害極大,而且愈演愈烈,引起了統治者的重視,最終導致了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麵對英國的侵犯,清朝統治者有心還擊卻無奈政治腐敗,官吏軟弱,軍隊廢弛且技不如人,最終失敗,簽訂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鹹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係列的農民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席卷了大半個中國,一度對清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部分漢族有識之士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增強,到慈禧太後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麵,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了太平軍、平定了撚軍之亂,並收複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了相當大的改善。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係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花費巨資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一躍從硬件上成為亞洲東方的海軍大國。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時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了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但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變法隻有短短103天,稱為“百日維新”。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係列改革。不久,清政府承諾實行立憲,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製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但是人們發現“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都是皇族身份(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了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曆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他一方麵以武力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麵又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並且逼迫清帝宣統於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在退位詔書中宣布“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這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製的正式結束。
5.日本“明治維新”
在19世紀中期,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同時,在日本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雇用工人”製,形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體係。隨著商業的發展,商人尤其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他們感到舊製度嚴重製約著他們的發展,於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製。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武士和要求進行製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裏率領4艘軍艦進入江戶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這4艘軍艦共有63門大炮,而當時日本在江戶灣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與這四艘軍艦相比的大約隻有20門。在不開國就開火的威嚇下,幕府不敢拒絕開國的要求,但又恐怕接受佩裏帶來的國書後受到全國的抨擊,於是當時幕府借口要得到天皇的批準方可接受條約,並約定明年春天給予佩裏答複,這就是日本曆史上的“黑船事件”。1854年2月,佩裏又來到日本,這次一共有7艘軍艦,而且艦隊一直深入到江戶灣內,到達橫濱附近才停船。麵對佩裏的強硬姿態,幕府隻好接受開國的要求,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又名《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
由於接踵而來的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號召“尊王攘夷”。革新勢力主要集中在長州、薩摩、土佐、肥前等西南部強藩。這些藩國在曆史上與幕府矛盾較深,接受海外影響較早,輸入近代科學技術和拔擢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隨之發生了美、法軍艦進攻下關,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長州藩“尊王攘夷”派領袖高杉晉作提出開港討幕的戰略,決定不再提攘夷,轉向武裝倒幕,並與薩摩藩結成秘密軍事同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麵則投靠法國,於1866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
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後下達討幕密敕,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同時卻在大阪集結精兵,企圖反叛。1868年1月3日,天皇發布《王政複古大號令》,廢除幕府,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但德川慶喜卻在大阪宣布《王政複古大號令》為非法。1月27日,以薩摩、長州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德川慶喜敗走江戶,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戶城,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並遷都,改年號為“明治”,頒布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廢除了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製度,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仿效西方司法製度,發展近代義務教育,改善各地交通,興築新式鐵路、公路,增加軍費,改革軍隊編製,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大力鼓勵神道教,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使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製度,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到80年代中期,以紡織業為中心,日本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高潮。
經過明治維新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與沙皇俄國,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
另一方麵,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係、土地兼並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麵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地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6.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17世紀以後,印度各地不斷發生農民起義,統治者大肆屠殺起義農民。龐大的官僚機構和巨額開支使國家的經濟狀況日益惡化。大封建主之間為了爭奪皇位,不時發生內訌。17世紀下半期,南部馬拉提人的起義以及他們的獨立和強大,對莫臥爾帝國是一個沉重打擊。此後各地的總督紛紛獨立,帝國日益解體,這又給了鄰國的侵略以可乘之機。
1738年,波斯勢力入侵北印度,隨後阿富汗勢力也進入印度劫掠,帝國奄奄一息,版圖縮小。英國也開始入侵印度,1803年德裏曾一度被英軍占領,莫臥兒帝國名存實亡。英國在消滅了馬拉特勢力(1818年)以後,於1858年在印度民族大起義時正式滅亡了莫臥兒帝國,接踵而來的是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殖民統治。
其實在這早期,英國在印度已經進行了一段相當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時英國殖民勢力霸占市場,盛行強製買賣,生產者往往被迫按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自己的產品,因此英國大量收購印度貨物並沒有刺激印度的工業生產。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後,工業資本家力圖控製印度,以使英工業品暢銷印度各地。所以,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也是英國在印度擴張領土最突出的時期。在55年內(1763年~1818年)英國在印度直接進行過30次兼並土地的戰爭,與印度地方政權簽訂過23次割地條約,並且解決了歐洲其他國家在印度絕大多數的據點。
1857年印度爆發了民族大起義。英國殖民者給印度士兵下發塗有牛油和豬油紙包裝的子彈,這嚴重地傷害了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引起士兵的極大憤慨。於是米拉特的士兵開始起義,很快控製了德裏城。他們把莫臥爾末代皇帝擁上帝位,號召全國一起抵製英國殖民者。英國人集中全部力量,利用錫克教徒和廓爾喀雇傭軍的人力,嚴厲地鎮壓了這次起義。這次起義給印度帶來了重大的政治後果。英國政府認識到其印度政策存在嚴重弊端,開始進行重大調整。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麵積的五分之二。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製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在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戰爭。在社會和經濟方麵,英國人在創立現代教育體係、修築鐵路、發展印度本地工業等問題上有所建樹。自19世紀中期起,英國資本大量輸入印度,印度資本主義得以快速發展,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印度資產階級,其精英階層將影響印度的未來。以羅姆·摩罕·羅易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掀起了印度的啟蒙運動,其意義在於通過對印度教進行改革使古老的印度社會向現代文明轉變;梵社、雅利安社、羅摩克裏希納傳教會等宗教改革社團的積極活動,終於在推動社會進步、喚醒民族意識上產生了巨大作用。在進行印度教改革的同時,比較激進的印度知識分子發起了政治改革運動,要求英國政府給予印度人民更高的權利。在孟加拉、孟買和馬德拉斯三大管區都出現了民族主義組織。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該黨的早期政治主張主要是要求實行代議製。後來鑒於國大黨的政治影響,印度的伊斯蘭教領袖們認為穆斯林世界在適應現代社會方麵落後印度教徒太多,遂於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饑荒。1906年以前,盡管緩慢地推行著公職人員的印度化,但英國政府從未考慮過讓印度自治。1905年時任總督的寇鬆勳爵草率地將孟加拉劃分為兩個省,結果引發了有政治自覺的印度人的廣泛憤怒,反英運動在孟加拉內外迅速發展起來。這次運動由國大黨領導,最後因英政府的強力幹預而被平息,國大黨內部也發生激變(極端派被開除出黨)。穆斯林聯盟在這次事件中支持英國政府,這說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國家前途問題上已經分道揚鑣。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製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7.動亂的亞洲
印度尼西亞自16世紀開始淪為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英國等國的殖民地。在西方列強的激烈角逐中,荷蘭殖民者的實力日益擴大。161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尼委派總督進行統治。1619年,荷蘭人打敗英國人占領了雅加達,並以此為據點向整個印尼和亞洲地區擴張。
荷蘭殖民者勢力的擴張以及對印尼的掠奪,引起了印尼人民的強烈仇恨。1674年,馬都拉王子杜魯諾·佐約舉起了反抗荷蘭殖民主義者的旗幟,領導了一場抗荷的武裝起義。起義軍占領了馬都拉城,然後進軍爪哇,得到了當地人民的熱烈支持。他提出趕走歐洲強盜,恢複“麻喏巴歇”國家的口號,萬丹國和勃良安地區先後響應起義。封建王公驚恐不安,投靠荷蘭殖民者請求支援。1677年馬拉蘭王同東印度公司簽訂了賣國協定,給予東印度公司在馬拉蘭進行免稅貿易的特權,並割讓加拉橫、勃良安和三寶壟等地給東印度公司,償付公司援助所需費用,將馬拉蘭海港交公司暫時使用。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是派兵鎮壓起義軍,1678年大舉入侵馬拉蘭,起義者頑強抵抗但還是在一年後被鎮壓下去。這次起義揭開了印尼人民反抗殖民統治鬥爭的序幕。
我們把視線往西。在中國雲南的大理、麗江、永昌等地,清朝有數千裏與緬甸為界。乾隆年間,緬甸騷擾雲南邊境,清朝雲貴總督劉藻發兵防戰,結果三路大軍都失敗了,劉藻被革職。1769年,清朝任命大學士傅恒統領部隊攻打緬甸,聚結了重兵並造了很多船隻,逐步推進。但是這次攻擊卻遇到了很大困難,清軍在老官屯久攻不克。這時候清王朝對聚居在四川西部的藏族部落的金川戰爭爆發,乾隆皇帝決定停止征緬,議和納貢通商。從此中緬之間朝貢不斷,往來頻繁,貿易繁榮,兩國人民均享其益。
在中西亞,17世紀末伊朗薩菲王朝逐漸走向衰落,為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18世紀初,阿富汗大舉入侵伊朗,征服了這裏的大部分地區。1723年,爆發了伊朗卡斯文市人民起義,在起義過程中先後有4000名阿富汗侵略者被殲滅。在勝利的鼓動下,各地紛紛爆發了起義,沉重打擊了阿富汗統治者。之後這種此起彼伏的武裝鬥爭在1736年把阿富汗人趕出了伊朗。
19世紀50年代,英國和俄國的勢力進入伊朗,1856年,英國對伊朗發動侵略戰爭。在戰爭中英軍一直處於主動,節節勝利,占領了穆罕默德和阿瓦士。伊朗由於軍事上和經濟上的落後導致失敗,之後,與英國倉促締接了《英伊和約》結束了戰爭。
8.非洲人民的覺醒
奧斯曼帝國在蘇萊曼一世(1520年~1566年)的統治下,以省為治理單位,地方官(帕夏)由伊斯坦布爾的蘇丹指派。但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各省紛紛獨立,帕夏也競相爭奪掌控權,尤其是北非各省。其中位於北非的阿爾及爾,因成為海盜的大本營而惡名昭著,被稱為“野蠻海岸”。1700年,海盜行為稍微收斂,權力從海盜手中轉到了守城士兵的手裏。這些士兵原來是奧斯曼帝國的禁衛軍,他們定居在這些城市,與當地婦女通婚,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團體,也就是阿爾及爾的統治階級。他們實行自治,選舉長官(稱為“德伊”)。1710年,德伊取得帕夏之位,擺脫了蘇丹的管轄而獨立,自此,阿爾及爾不再屬於崩潰中的奧斯曼帝國的版圖。
在18世紀初,在撒哈拉沙漠的南部邊緣地帶出現了伊斯蘭教的複興。許多穆斯林期待著救世主的出現,非洲的哈裏發們抱著這種期待,在西非內陸建立了新的有組織的國家,如索科托、莫西、圖庫洛爾和薩摩裏。在埃及,穆罕默德·阿裏帕夏從馬穆魯克手中奪取政權,實現了近代化的進程,並開始向蘇丹進攻。非洲雖然大部分地區仍掌握在非洲人手中,但是整個非洲沒有團結起來對付他們共同的敵人——歐洲人。
歐洲人民興起的廢奴運動給了罪惡的奴隸貿易強有力的衝擊。18世紀80年代,英國興起了反對奴隸製和奴隸貿易的運動。1792年,英國議會以230票對85票通過了反對奴隸製的法令。1807年,英國宣布禁止奴隸貿易。而這一時期的法國大革命宣揚的“人生而自由”的思想,也對奴隸製是一個衝擊,法國國民大會於1794年宣布廢除法屬殖民地的奴隸貿易和奴隸製。
與此同時,非洲人民也開始覺醒,開始和殖民者進行鬥爭。1855年,埃塞俄比亞庫阿爾族的封建主卡薩加冕稱帝,稱“提奧多二世”。他對內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外抵禦外族入侵,先後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的改革。1867年,英國殖民者悍然出兵埃塞俄比亞,提奧多二世號召埃塞俄比亞人民起來反抗侵略者,並且親自率軍奮戰,堅守軍事重鎮馬拉達。但是英國殖民者船堅炮利,1868年4月,要塞失守,提奧多二世戰敗自盡。埃塞俄比亞陷入了爭奪王位的諸侯混戰中,又麵臨著新的殖民侵略。
在蘇丹,1881年8月,蘇丹總督戈登派軍隊到阿巴島捉拿蘇丹民族起義領袖馬赫迪,結果被馬赫迪信徒全殲,由此揭開了馬赫迪起義的序幕。至1885年夏,起義軍幾乎解放了整個蘇丹的領土。6月,馬赫迪病逝,他的戰友阿卜杜拉稱哈裏發,建立了統一的集權國家,實行了一係列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蘇丹的統一和發展。但是1896年,英國殖民者派遣了裝備精良的2.5萬遠征軍進犯蘇丹,經過四年的抵抗,起義軍戰敗,蘇丹最終成為英國殖民地,馬赫迪派教徒轉入地下活動,成為秘密教派。
馬赫迪起義是非洲近代反帝鬥爭史上的重要篇章,馬赫迪也被蘇丹人民尊為“獨立之父”。
“黃金之國”——南非
1867年,南非奧蘭治發現鑽石礦,1886年,維特沃特斯蘭德地區發現了世界上蘊藏量最大的金礦,於是尋寶者蜂擁而至,掀起了“鑽石熱潮”和“黃金熱潮”,昔日荒無人煙的金伯和約翰內斯堡成了著名的“鑽石城”和“黃金城”。1898年,南非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黃金供應國。
9.大洋洲的曆史
大約5萬年前,澳大利亞就有各人種的人類居住,主要是黑種人,可能來自印度尼西亞群島。這些土著居民在全盛時期組成了幾百個人的社區,過著原始的遊牧和狩獵生活。雖然他們的技術成就一般,卻創造了相當複雜的符號繪畫。這些繪畫得到了藝術評論家的高度讚賞。18世紀末,曾經維持了土著居民生存而被奉為神聖的土地開始被白人居民占領。土著居民被趕到山腳下居住,又遭到外來疾病的侵襲,人口數量大幅下降。
最早定居澳大利亞的白人居民中,有很多是從英國送來的囚犯。英國政府認為通過讓囚犯移民澳大利亞,可以阻止別國搶占澳大利亞的領地權。英國菲利普船長率領的船隊載有759名犯人,於1787年離開英國,8個月後到達博塔尼海灣。其中有一些犯有重罪的人,但大多數是因生活困苦而犯了小罪的犯人。新地方的生活很艱難,許多犯人生了重病。刑期結束後,他們大多留在澳大利亞,獲得土地權利繼續開荒。犯人的移送在1868年被廢除。在這段時期有25000女性和13700男性囚犯被移送到澳大利亞。
新西蘭位於澳大利亞東南,是荷蘭人首先發現的,但是被英國人詹姆斯·庫克船長探險再次發現並宣布占領。1769年,新西蘭被發現的時候,居民主要是毛利人,屬於聯盟而好戰的波利尼西亞民族。在此後的75年裏,這裏唯一的白人居民是傳教士。1814年,他們在新西蘭建立了傳教機構,由於組織嚴密,傳教工作進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840年,第一艘裝載英國殖民者的船隻到達了今天的惠靈頓,他們是由維克菲爾船長的新西蘭公司派出的。維克菲爾是認為殖民會阻止內戰的爆發,所以他創建公司,將經過挑選的殖民者運往新西蘭。這個公司以相當高的價格賣出土地,隻有比較富裕和富有進取心的殖民者才能獲得土地占有人的地位,其他的人隻能做農場工人。出售土地獲得的利潤為進一步移民提供了軍費。
10.殖民者控製下的美洲
古老的瑪雅文明發展到16世紀,仍然和同時代的人們一樣以農業為基礎。瑪雅人的耕作方式很原始,多數人居住在簡陋的茅草屋頂的泥屋或者蘆葦屋中,這一時期的石頭建築顯現出他們的建築技巧,但那肯定是統治者的宮殿、宗教建築或者公共建築。他們的藝術才華表現在壁畫、石雕和木刻、彩繪以及精美的染色織物上。
這個時期很多英國新教徒不滿英國教會的統治,其中一些人和教會決裂,決定到北美洲定居,希望能擁有祥和的生活和宗教。1620年,大約100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離開了英國到達北美.上岸前,他們擬定好了《五月花契約》,設立政府,將他們在美洲的土地命名為“普利茅斯種植園”。
1642年英國內戰開始後,英國同英格蘭殖民地之間已經失去聯係,北美的殖民者代表集會,起草了新英格蘭聯合殖民地的憲法,聯盟取名為“鞏固而持久的攻守、協商以及互助的友好聯盟”,共同事務由8名代表組成的全權代表會議決定。全權代表會議有權決定印第安人、戰爭、和平、聯盟等問題,解決各殖民地之間的爭執,互相追捕逃奴等。隨後,英國、法國、荷蘭移民為求金銀去了北美洲,但他們未能如願,反而在這裏開始栽培歐洲人從未見過的煙草、地瓜、稻子。多數移民是為了追求信仰自由,被本國宗教迫害而逃出的人們,他們希望在新天地裏開始新的生活。
到了18世紀中葉,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到達北美,成為殖民者,他們和當地的印第安人開始不斷起衝突,最終引起戰爭。歐洲人利用手中先進的武器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加上印第安人對歐洲人帶來的天花等疾病沒有免疫力,使得印第安人的人口銳減。殖民者想獲得更多的土地,他們把印第安人驅趕到了偏遠的西部。
而在西班牙殖民者開發的西印度群島上,西班牙殖民者和英國、法國、荷蘭的海盜開始在這裏定居,他們為了滿足歐洲逐漸增大的砂糖的需要,在這裏建立了很多砂糖農場。由於本地的印第安人急劇減少,他們便從非洲運來成千上萬的奴隸以補足勞動力。許多奴隸因不人道的工作時間、不足的食物和擁擠簡陋的住所而喪生在甘蔗園裏。存活下來的非洲人不斷反抗,少量逃跑的奴隸也紛紛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園。
當時的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像一座金字塔:頂端是商業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階級。他們是殖民地社會的上層、當地的統治者;底層是契約奴和黑奴,而印第安人則是被消滅的對象。
而在墨西哥,1519年,西班牙貴族科泰斯率領一支由800餘人組成的隊伍,從海地島的聖多明各出發,進入墨西哥。墨西哥的首領夢提祖馬並沒有組織抵抗,而是盛情款待了西班牙侵略者,還送給了科泰斯貴重的禮品。但他的款待更激發了侵略者的貪欲,科泰斯見夢提祖馬軟弱可欺,於是利用他同當地一些酋長的矛盾,迫使這些酋長屈服自己,並對一些拒不臣服的酋長和部落發動襲擊,大肆屠殺。經過一番野蠻的洗劫之後,西班牙人占領了墨西哥城。
美國的獨立戰爭極大地鼓舞了美洲其他地區的人們。1808年,當殖民地人們獲悉了法軍侵占西班牙的消息後,紛紛舉行起義,西屬拉美人民的獨立戰爭普遍展開。從1808年~1815年是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大部分地區都舉行了武裝起義,摧毀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機構,初步建立了獨立的革命政權。但是1815年西班牙殖民軍開始反撲,這些政權大部分被摧毀。可是殖民者的殘酷遮掩隻能激起殖民地人民更加堅決的抵抗,也迫使土生土長的白人領導集團堅定了爭取完全獨立的立場。隨後,起義領導者吸收了前一階段的教訓,在一定程度上發動了群眾,明確提出了革命目標和綱領,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革命軍,使拉丁美洲擺脫了西班牙殖民者的統治,建立起一係列民族獨立的國家,比如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等,湧現出了一批諸如波利瓦爾、聖馬丁等優秀的民族獨立戰爭領袖。
第五部 分日新月異的20世紀
進入二十世紀,人類社會依然經曆著曲折和艱難,世界人民飽受著戰爭的折磨和冷戰的災變,但是毫無疑問,人類仍然是向前發展的,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這一百年是戰亂的一百年,最激烈的爭鬥換來的是最繁榮的文明,在翻天覆地的變化中,世界也日新月異,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激光器新“四大發明”又徹底改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曆史,今天的人類生活甚至是一百年前做夢也想象不到的。20世紀,伴隨著兩次世界大戰、民族獨立戰爭、侵略戰爭和冷戰對峙始終的是人們對和平的熱愛和向往,也許,真正經曆過戰火洗禮的人類才真正明白和平的意義。
第一章 一戰時的世界(1900年~1918年)
在中國,山東民間的習武組織義和拳興起了反教會、反侵略的義和團運動,但遭到了清政府的嚴厲鎮壓。1900年,山東、河北兩省的義和團聯合起來向北京進軍,慈禧太後害怕鎮壓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也想利用義和團來對付外國勢力,就暫時承認了義和團的合法地位。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並借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英、俄、法、美、德、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1900年6月,美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2000名八國侵略軍從天津進犯北京,兩個月後,北京失陷,八國聯軍在北京進行了瘋狂的燒殺搶掠。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和王公大臣離京西逃,為求得列強的寬免,開始嚴厲鎮壓義和團,並派李鴻章向侵略者求和,雙方簽訂了《辛醜條約》,清政府除割地賠款還有大量不平等條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社會。而義和團運動也在清政府的欺騙、出賣和帝國主義軍隊的屠殺下失敗。
在中國的東北,1900年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朝鮮和滿洲裏的利益而發生衝突。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爆發戰爭,清政府馬上電告日、俄和其他各國,以清政府兵力不及為借口,把吉林、黑龍江兩省以及奉天的大部分劃在中立之外,由日、俄武力裁決這些地區的命運,中國人均視為奇恥大辱。一年後,沙皇尼古拉二世派遣波羅的海艦隊前往東方增援,在到達日本和朝鮮之間的對馬海峽時,幾乎全被日本殲滅。戰爭很快就結束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籌劃兩國會晤,簽署了和平條約,共同分割了中國東北的利益。
1911年,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辛亥革命。早在1894年,孫中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隨後華興會、光複會相繼成立。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同資產階級改良派做鬥爭。1911年10月10日,以革命團體在新軍中的成員為主力的革命軍在武昌發動了武裝起義,並於次日成立以黎元洪任都督的湖北軍政府。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2月12日,清帝宣統被迫退位,清朝在中國的統治結束。辛亥革命是中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在澳大利亞,一百多年過去了,澳洲居民漸漸脫離了同英國的文化聯係,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各殖民地之間召開會議同意聯合。1901年,澳洲聯邦成立,各殖民地仍然保留區域行政權,聯邦政府開始屬於英國管轄,但隨著時間流逝,也就逐漸獨立了。
在中東,1908年6月,波斯國王默罕默德利用所屬軍隊解散了國民議會,然後實施戒嚴法,並將逮捕的所有反對黨領袖處死。1909年,護憲軍隊在多個省擊潰保王軍,並向德黑蘭集結兵力。立憲主義者任命12歲的王儲米爾紮為新國王,並嚴格限製其行政權。第二次國民議會在一個月內召開,波斯的憲政體製真正開始。
猶太人自1世紀被羅馬軍隊驅逐出家園以後,他們就分布到許多歐洲國家定居下來,後來也有些人去了美國,但是他們從未忘記自己是猶太人。19世紀,反猶太主義激起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家園的活動,得到英國的大力支持。
1912年,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向馬其頓索要領土。當時馬其頓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境內有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馬其頓人和希臘人。四國之間經常因領土問題發生爭執,於是1913年戰火迭起。塞爾維亞想並吞阿爾巴尼亞,而奧匈帝國害怕塞爾維亞日益強大,匆匆促使阿爾巴尼亞獨立。塞爾維亞人對此惱怒到了極點。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夫婦結束了在城郊的演習,乘坐敞篷汽車進入薩拉熱窩時被波斯尼亞青年普林西波開槍擊中頭部,當場斃命。事件發生之後,奧匈立即策劃對塞宣戰,企圖利用這一“謀殺事件”製造戰爭借口,徹底吞並整個塞爾維亞。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8月1日,以英、法、俄為核心的“協約國”和以德、意、奧為核心的“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的有關國家紛紛加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戰爭開始後,德國迅速在8月2日入侵了俄國,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就控製了一些鐵路、公路和埃德特庫南城。在東線,當推進的俄國人向普羅斯特以及東普魯士的德軍開火時,戰爭在法國打響。
俄國乘德國進攻法國之機攻入德國的東普魯士省,卻在1914年8月坦能堡戰役中慘敗。從此俄軍不再踏入德國,盡管俄軍曾一度能夠占領並控製奧地利的加裏西亞省。俄軍在戰爭中的大量傷亡點燃了1917年俄國革命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