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建立的日爾瓦歸正會,以民主和共和的原理建立教會組織,允許經營財富、貸錢取利,因此比路德更適合資產階級的要求。
2.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因為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於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於工業。例如,蒸汽動力的情況就是如此。蒸汽動力在希臘化時代的古埃及已為人們所知道,甚至得到應用,但是,僅僅用於開關廟宇大門;而在英國,為了從礦井裏抽水和轉動新機械的機輪,急需一種新的動力之源,結果引起了一係列發明和改進,直到最後研製出適宜大量生產的蒸汽機。
有利條件導致了一係列發明,使棉紡織工業到1830年時完全實現了機械化。新發明中,理查德·阿克萊特的水力紡紗機(1796年)、詹姆斯·哈格裏夫斯的多軸紡紗機(1770年)和塞繆爾·克朗普頓的走錠紡紗機(1779年)是十分出色的。水力紡紗機能在皮輥之間紡出又細又結實的紗;用多軸紡紗機,一個人能同時紡8根紗線,後來是16根紗線,最後為100多根紗線;走錠紡紗機也稱為“騾機”,因為它結合了水力紡紗機和多軸紡紗機的優點。所有這些新紡紗機很快就在生產出比織布工處理更多的紗線。有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賴特的牧師在1785年取得了一種最初由馬驅動、1789年以後由蒸汽驅動的動力織機的專利權。這種新發明物製作粗陋,在商業上無利可圖,但是經過20年的改進之後,其最嚴重的缺點得到了糾正。到19世紀20年代,這種動力織機在棉紡織工業中基本上已取代了手織織布工。
正如紡紗方麵的發明導致織布方麵相應的發明一樣,某一工業中的發明促進了其他工業中相應的發明。約1702年前後,一台原始的蒸汽機由托馬斯·紐科門製成,並被廣泛地用於從煤礦裏抽水。但是,比起它所提供的動力來,它消耗燃料太多,所以經濟上僅適用於煤田本身。1763年,格拉斯哥大學的技師詹姆斯·瓦特開始改進紐科門的蒸汽機。他同製造商馬修·博爾頓結成事業上的夥伴關係,博爾頓為相當昂貴的實驗和初始的模型籌措資金。這一事業證明是極其成功的。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專利權期滿終止時,已有500台左右的博爾頓-瓦特蒸汽機在使用中。其中38%的蒸汽機用於抽水,剩下的用於為紡織廠、煉鐵爐、麵粉廠和其他工業提供旋轉式動力。
發明蒸汽機的曆史意義,無論怎樣誇大也不為過。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熱能為機械供給推動力的手段,因而,它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這時,一個巨大的新能源已為人類所獲得,而且不久,人類還能開發尚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礦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氣。如此,開始了一種趨向,它導致了這樣的局麵:西歐和北美洲每人可得到的能量分別為亞洲每人的11.5倍和29倍。這些數字的意義在一個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直接依賴於所能獲得的能源的世界中是很明顯的。實際上可以說,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與其說是以其他任何一種手段或力量為基礎,不如說是以蒸汽機為基礎。
新的棉紡機和蒸汽機需要鐵、鋼和煤的供應量增加——這一需要通過采礦和冶金術方麵的一係列改進得到滿足。原先,鐵礦石是放在填滿木炭的小熔爐裏熔煉。森林的耗損迫使製造人求助於煤;正是在此時即1709年,亞伯拉罕·達比發現,煤能夠變為焦炭,正如木頭可以變成木炭一樣。焦炭證明是和木炭一樣有效的,而且便宜得多。達比的兒子研製出一個由水車驅動的巨大風箱,從而製成第一台由機械操縱的鼓風爐,大大降低了鐵的成本。1760年,約翰·斯米頓作了進一步的改進,他拋棄達比所使用的、由皮革和木頭製成的風箱,用一個泵來代替,這泵由四個裝有活塞和閥門的金屬氣缸組成,並由水車驅動。更重要的是亨利·科特作出的改進,他於1784年發明了除去了熔融生鐵中的雜質的“攪煉”法。利特把熔融生鐵放在一個反射爐裏,加以攪動或“攪煉”。這樣,通過在熔融體中環流的空氣中的氧,除去熔融體中的碳。除去碳和其他雜質後,就生產出了比原先易碎的熔融生鐵或生鐵更有韌性的熱鐵。當時,為了跟上製鐵工業的不斷上升的需要,采煤技術也有了改善。
由於這種種發展的結果,英國到1800年時生產的煤和鐵比世界其餘地區合在一起生產的還多。更明確地說,英國的煤產量從1770年的600萬噸上升到1800年的1200萬噸,進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萬噸。同樣,英國的鐵產量也從1770年的5萬噸增長到1800年的13萬噸,進而增長到1861年的380萬噸。鐵已豐富和便宜到足以用於一般的建設,人類不僅進入了蒸汽時代,也跨入了鋼鐵時代。
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和冶金工業的發展引起對改進過的運輸工具的需要,這種運輸工具可以運送大宗的煤和礦石。朝這方向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在1761年邁出的。那年,布裏奇沃特公爵在曼徹斯特和沃斯利的煤礦之間開了一條長7英裏的運河,於是曼徹斯特的煤的價格下降了一半;後來,這位公爵又使他的運河伸展到默西河,為此耗去的費用僅為陸上搬運者所索取的價格的六分之一。這些驚人的成果引起運河開鑿熱,使英國到1830年時擁有2500英裏的運河。
與運河時代平行的是偉大的築路時期。道路起初非常原始,人們隻能步行或騎馬旅行,逢上雨季,裝載貨物的運貨車在這種道路上幾乎無法用馬拉動。1850年以後,一批築路工程師——約翰·梅特卡夫、托馬斯·特爾福德和約翰·麥克亞當——發明了修築鋪有硬質路麵、能全年承受交通的道路的技術。乘四輪大馬車行進的速度從每小時4英裏增至6英裏、8英裏甚至10英裏,夜間旅行也成為可能,因此,從愛丁堡到倫敦的旅行,以往要花費14天,這時僅需44小時。
1830年以後,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鐵路的挑戰。這種新的運輸方式分兩個階段實現。首先出現的是到18世紀中葉已被普遍使用的鋼軌或鐵軌,它們是供將煤從礦井口運到某條水路或燒煤的地方用的。據說,在軌道上,一個婦女或一個孩子能拉一輛載重四分之三噸的貨車,一匹馬能幹22匹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幹的活。第二個階段是將蒸汽機安裝在貨車上。這方麵的主要人物是采礦工程師喬治·斯蒂芬孫,他首先利用一輛機車把數輛煤車從礦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機車“火箭號”以平均每小時14英裏的速度行駛31英裏,將一列火車從利物浦牽引到曼徹斯特。短短數年內,鐵路支配了長途運輸,它能夠以比在公路或運河上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運送旅客和貨物。到1838年,英國已擁有500英裏鐵路;到1850年,擁有6600英裏鐵路;到1870年,擁有15500英裏鐵路。
蒸汽機還被應用於水上運輸。從1770年起,蘇格蘭、法國和美國的發明者就在船上試驗蒸汽機。第一艘成功的商用汽船是由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建造的。他曾前往英國學習繪畫,但是,與詹姆斯·瓦特相識後,轉而研究工程學。1807年,他使自己的“克萊蒙號”汽船在哈得遜河下水。這艘船配備著一台驅動明輪的瓦特式蒸汽機,它溯哈得遜河而上,行駛150裏,抵達奧爾巴尼。其他發明者也以富爾頓為榜樣,其中著名的有格拉斯哥的亨利·貝爾,他在克萊德河兩岸為蘇格蘭的造船業打下了基礎。早期的汽船僅用於江河和沿海的航行,但是,1833年,“皇家威廉號”汽船從新斯科舍行駛到英國。5年後,“天狼星號”和“大西方號”汽船分別以16天半和13天半的時間朝相反方向越過大西洋,行駛時間為最快的帆船所需時間的一半左右。1840年,塞繆·肯納德建立了一條橫越大西洋的定期航運線,預先宣布輪船到達和出發的日期。肯納德宣揚他的航線是已經取代“與帆船時代不可分離的、令人惱火的不規則”的一條“海洋鐵路”。到1850年,汽船已在運送旅客和郵件方麵勝過帆船,並開始成功地爭奪貨運。
工業革命不但在交通運輸方麵,而且在通訊聯絡方麵也引起了一場革命。以往,人們一向隻有通過運貨馬車、驛使或船才能將一個音信送到一個遙遠的地方。然而,18世紀中葉發明了電報,做出這一發明的是一個英國人查爾斯·惠斯通與兩個美國人塞繆爾·莫爾斯和艾爾弗雷德·維耳。1866年,人們鋪設了一道橫越大西洋的電纜,建立了東半球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通訊聯絡。
如此,人類征服了時間和空間。自遠古起,人類一直以坐馬車、騎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時數來表示不同地方之間的距離。但現在,人類能夠憑借汽船和鐵路越過海洋和大陸,能夠用電報與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訊。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類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產鐵、能同時紡100根紗線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業革命這第一階段的影響和意義。這一階段使世界統一起來,統一的程度極大地超過了世界早先在羅馬人時代或蒙古人時代所曾有過的統一程度;並且,使歐洲對世界的支配成為可能,這種支配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擴散到其他地區為止。
工業革命使人類跨入了機器時代,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拉大了東西方社會進步的距離。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打開了亞、非、拉落後國家的大門,把整個世界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係。
3.英國“光榮革命”
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國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在此期間,製尼業等工場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還出現了采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牧場和農場。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和農場主等組成的新興資產階級成長起來。有些貴族雖然保留著貴族頭銜,卻也從事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活動,他們被稱為“新貴族”。
17世紀時,英國國王竭力推行封建專製,鼓吹“君權神授”,認為國王的權力是神授予的,不可違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權利受到侵害,他們利用議會同國王展開鬥爭。
1640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召集議會開會,希望能夠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發生的人民起義。會議期間,議員們對國王的獨斷專權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要求限製國王的權力,掀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查理一世非常惱怒,他派兵去抓捕反對他的議員,挑起了內戰。幾年以後,經過反複鬥爭,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隊打敗了國王軍隊,取得了最後勝利,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克倫威爾去世後,他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任護國主。理查既不是久經沙場克倫威爾的戰將,又不是善於操縱政界的政治老手,上台僅8個月,即在軍官集團逼迫下,辭去護國主職務,護國政府隨之解體。此後,政局混亂,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急於與舊勢力取得諒解,以便維持秩序,保護既得利益。這就為斯圖亞特王朝的複辟鋪平了道路。1660年初,隱藏在革命隊伍中的君主主義者、蘇格蘭駐軍司令蒙克率軍進入倫敦。他搜羅長老會派和保王黨分子組成“新議會”,並通過決議,要求流亡在國外的查理一世的大兒子查理二世迅速回國。4月4日,查理二世在荷蘭布雷達發表宣言,聲稱他複位後將保障革命時明確立的土地、財產關係,允許信仰自由,保證赦免反對王朝的人。5月1日,英國國會正式宣布,查理二世為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帶領一批亡命分子乘坐英國軍艦,從荷蘭回國登基,斯圖亞特王朝複辟。
斯圖亞特王朝的複辟,是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動。查理二世登上王位後,即背棄《布雷達宣言》,對革命進行反攻倒算。聲言:凡參加審判其父查理一世的“弑君者”,均不得赦免,必須從嚴懲辦。頓時,白色恐怖籠罩整個英國。1661年1月30日,複辟分子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寺院掘開墓穴,將克倫威爾的屍體挖了出來,裝上木架,拖拽遊街後,再套上鐐銬,吊在絞刑架上示眾。查理二世還宣布奉安立甘教為國教,同時製定一係列宗教法律,大肆迫害非國教徒。
查理二世死後,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繼位。他一上台,便公開宣布信仰天主教,釋放大批被監禁的天主教徒,由他們出任軍職,又頒布《信仰自由宣言》,廢除了限製天主教的法律,企圖將天主教變為國教。
斯圖亞特複辟王朝的倒行逆施,不僅激起英國人民的反對,引發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大規模起義,同時也引起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的強烈不滿。不過,這時的英國資產階級再也不敢依靠人民,采用革命手段進行鬥爭了。他們打算等到年邁而又無嗣的國王死後,即請他的長女、信奉新教的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官威廉前來英國當國王。但到1688年,情況卻突然發生了變化,詹姆士二世的第二個妻子、天主教徒莫德納·瑪麗生了個兒子,這就意味著英國將繼續被天主教徒所統治。
於是,英國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決定立即向威廉發出呼籲,要求他進行武裝幹涉,以政變的形式推翻斯圖亞特複辟王朝。6月30日,按照私下達成的協議,他們又向威廉正式發出邀請書,請他速來英國,以保護人民的“自由”。奧蘭治親王威廉在接到邀請後,當即表示同意,並發表宣言,對英國人民的苦難深表同情,宣布他去英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新教、自由、財產及自由的議會”。荷蘭國會對此也極力支持,不僅撥巨款充作軍費,同時還發動大規模宣傳攻勢,於是1688年10月,荷蘭全國各大城市所有的港口,碼頭和主要街道,隻要是能引人注目的地方,都貼滿了揭露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的反動統治以及奧蘭治親王威廉的宣言等五顏六色的宣傳品。這場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宣傳攻勢,在這裏全麵展開。
1688年11月,威廉率領著1.2萬名士兵以及由600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船隊在英國登陸。23日深夜,眾叛親離的詹姆士二世,在大軍壓境、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依靠夜幕的掩護,逃往法國,斯圖亞特複辟王朝就此壽終正寢。
詹姆士二世出逃後,威廉立即召集英國上議院議員、查理二世統治時期的最後三屆下議院議員以及倫敦市議會議員開會。在聯席會議上,威廉被指定為英國臨時元首,並被授權召開“庫義特”——即不是由國王召開的國會,商討國家大事。
1689年初,“庫義特”在倫敦開幕。在討論王位繼承問題時,英國權貴們的態度陡變,不願讓威廉繼承王位,甚至提出由詹姆士二世做名義上的國王,而威廉擔任攝政王,或把王位交給瑪麗,再由威廉以妻子的名義統治英國。威廉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懦弱和出爾反爾非常憤怒,表示將永遠不做嶽父的臨時代理人,也決不做妻子的大臣,並威脅說,如果不把王位交給他,將立即率領軍隊返回荷蘭,從此再不來幹預英國的事了。
害怕四十年前大革命風暴重演的英國資產階級,在威廉強硬態度麵前屈服了。同年2月9日“庫義特”通過決議,宣布詹姆士二世退位,威廉和瑪麗為英國國王和女王,兩人以平等的權力,作為聯合君主,共同統治英國。2月13日,威廉和瑪麗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禮,正式即位。
為了確保國家政權能夠保障資產階級的利益,將無限的君主權力,限製在憲法範圍之內,就在威廉和瑪麗加冕的同一天,“庫義特”通過了《權利宣言》,10月又頒布《權利法案》。規定今後英國國王必須是新教徒,並取消國王中止法律的權力,未經國會同意,國王無權征稅;和平時期未經國會同意,國王無權招募和維持常備軍;國會選舉必須自由,臣民有權向國王請願;議員在議會中的言論,在會外不受任何機關的彈劾和質問,國王必須經常召開議會會議等。對此,威廉表示將忠實恪守。
1701年,英國國會又進一步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國王個人無權決定王位繼承問題,對王位繼承作出了一係列限製。它規定威廉死後如果無嗣,王位應由忠於新教的、詹姆士二世的幼女安娜繼承,如果安娜也是無嗣的話,那麼王位將屬於漢諾威選候。
《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製的基本原則,排除了天主教徒繼承英國王位的可能性。它規定了國會的權利和國王的權限,雖保留國王的形式,但又用立法手段限製國王的權力,這種政治形式,曆史上稱為“君主立憲”製。由於這次推翻複辟王朝的統治是沒有民眾參加的不流血的宮廷政變,所以被資產階級史學家稱為是“光榮革命”。
英西戰爭
在克倫威爾的護國政治時期,為了英國工商業者和新興大地主的利益,在對外政策方麵,英國積極推行爭奪海外商業霸權和擴張殖民地的政策。1655年,英國派出遠征艦隊,英西戰爭爆發。最終西班牙戰敗,英國獲得了在西印度群島中的牙買加島,並大肆掠奪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搜刮的大量金銀。英西戰爭的勝利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18世紀英國殖民地擴張打下了基礎。
4.法國大革命
18世紀,在法國封建專製製度和等級製度日益腐朽的形勢下,出現了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他們揭露、批判舊製度的腐敗現象,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號。他們反對封建專製製度,提出人生來自由;反對封建等級製度,要求政治平等,他們還激烈反對封建精神支柱——天主教會。啟蒙學說啟發人們反對封建傳統思想和宗教束縛,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動員並貫徹革命的始終。
革命前的法國社會教士和貴族分屬第一、第二等級,他們占有大量土地卻沒有任何賦稅義務,占據著高官顯職,過著寄生生活,法王路易十六是他們政治上的總代表;資產階級、廣大農民、工場工人、手工業者和其他下層貧民構成第三等級即被統治階級。資產階級從工商業中發財致富,雖然經濟上很富有,但在政治上無權,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要求掌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手工業者、工場工人身受壓迫和歧視,每天辛勤工作卻生活十分窘困;農民是人數最多、受苦最深的第三等級。第三等級各個階層雖處境不同,但都反對封建製度和特權等級,要求革命。
為解決財政困難,路易十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於1789年在巴黎召開已中斷了175年的“三級會議”。5月5日大會開幕這天,教士和貴族穿著滿繡金銀的華麗服裝由大門入場,而第三等級代表隻能穿著黑色衣服由狹窄的旁門入場。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會議分享政治權力;農民、工人和貧民渴望改善生活。但會上,國王隻要求代表幫助解決財政問題,卻閉口不談改革,使人們大為失望。後來國王表麵讓步,實際上正密調軍隊準備鎮壓第三等級的反抗,軍隊正在巴黎附近集結。消息傳出,巴黎人民憤怒了,自發地武裝起來,進行反抗。
巴士底獄是國王囚禁政治犯的監獄,是封建專製統治的象征,久被人民痛恨。7月14日成千上萬的群眾喊著“打到巴士底獄去”的口號,把巴士底獄團團圍住。一部分人拖來大炮,炮轟巴士底獄,一部分人冒著炮火切斷吊橋鐵鏈把吊橋放下來,繼續往前衝。堡壘前人山人海、硝煙彌漫。經過4小時激戰,巴黎人民終於攻克這座封建堡壘。這標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了,7月14日這一天被定為法國國慶日。
在人民以磅礴的氣勢同封建統治搏鬥時,大資產階級控製的製憲會議掌握了政權。但他們隻要求對舊製度作某些改革,不願使革命走《人權宣言》得太遠。可是革命形勢的發展卻不是他們所能控製的。繼巴黎人民起義後,起義浪潮席卷全國,法國各大城市紛紛起義,作為革命基本力量的各地農民也積極加入革命。在人民革命的推動下,製憲會議被迫對封建製度開刀,用微小的讓步來籠絡農民,卻保留了土地所有權。大資產階級是不允許農民徹底獲得解放的。
製憲會議還通過了《人權宣言》,這是法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文件。它宣布“人生來是自由的,在權利上是平等的”;言論、集會、出版等自由和反抗壓迫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國家主權屬於人民。《人權宣言》體現了啟蒙思想家提出的要求,這在當時與封建統治的專製、等級製度相比具有進步意義。同時《人權宣言》明確保障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反映了它的階級實質。
1792年9月21日,全國最高的領導機關——國民公會開幕。國民公會通過了廢除君主製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曆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這時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在掌權,他們和雅各賓派存在嚴重的派別之爭,其中以怎樣處置國王一事最為激烈。經過雅各賓派的鬥爭,路易十六在1793年被送上了斷頭台。在這過程中,吉倫特派想中止革命,說明它已成為革命的障礙,已不能繼續領導革命前進,它必須讓位給更激進的派別——雅各賓派。
1793年5月31日巴黎人民又發動武裝起義。這是法國革命中的第三次武裝起義,可以看出法國人民總是在革命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表現了極大的革命熱情。這一次起義,群眾包圍了國民公會,推翻了吉倫特派,把雅各賓派推上統治地位。巴黎人民再一次挽救和推動了革命。
雅各賓派代表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利益,掌握實權的是羅伯斯庇爾。他是法國大革命中革命民主派的代表,優秀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敵人攻擊他是一個“暴君”,一隻“惡虎”,但是人民群眾喜歡他、熟悉他。據說羅伯斯庇爾中等身材,瘦削、看起來很虛弱,但他有強烈的革命熱情,在工作中表現出驚人的不辭辛勞的精神。他廉潔奉公,對財產毫不動心,就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羅伯斯庇爾是“一個不可腐蝕的人”。他所領導的雅各賓派是在國內外形勢非常緊張的危急關頭掌握政權的。他們知道大敵當前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才能保住革命的果實。為此,雅各賓派頒布土地法令,沒收逃亡貴族的土地,把其分配或低價賣給農民,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摧毀了法國封建製度的經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權,這是法國革命徹底性的表現,也是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主要標誌。
在這一期間革命形勢十分嚴峻,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不斷發生反革命恐怖活動。深受下層人民擁護,被譽為“人民之友”的馬拉被吉倫特派暗殺。麵對敵人的瘋狂進攻,羅伯斯庇爾逮捕了大量反革命的敵人,處決了一批反革命分子,從而維護了革命的利益。打擊敵人是革命的需要,但也嚴重擴大化了,造成了恐怖局麵。
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激發了人民的革命熱情,壯大了雅各賓派的革命力量,挽救了法國,徹底完成了法國革命,使法國革命達到高潮。
但是,法國得救了,雅各賓派內部卻分裂了。1794年7月27日的“熱月政變”使羅伯斯庇爾和他的親密助手被推上斷頭台,雅各賓派專政被顛覆,法國大革命結束了。但是大革命結束並不意味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因為它的革命措施已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1799年下半年,法國資產階級統治巳危如累卵,掌握法國經濟命脈的財閥們決心擁立一個強有力的軍事獨裁者來收拾法國殘局。在這種情況下,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發動政變,進而建立了帝國。
拿破侖拿破侖掌握政權以後,在1804年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但是帝國並不是封建的君主政體,拿破侖也不是封建皇帝,而資產階級的皇帝,是為資產階級效勞的。拿破侖製定和頒布了《法典》,用法律形式把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固定了下來,還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一麵對外通過戰爭保護法國革命成果,同時滿足資產階級對外侵略掠奪和擴大市場及稱霸歐洲的要求。
拿破侖發動的一係列對外戰爭,吞並了歐洲廣大土地,好幾個國家都成了法國的附屬國。對外戰爭,客觀上保衛了法國革命成果,防止了波旁王朝複辟,同時也促進了歐洲封建君主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動搖了這些國家的封建統治秩序。隨著法國日漸強盛,歐洲封建反動勢力對法國威脅的逐漸減少,拿破侖統治歐洲、稱霸世界的野心越來越大,法國對外戰爭的非正義性、侵略性的一麵就占了主導地位。1808年,法軍侵入西班牙,法軍排槍所指,陳屍狼藉、血流滿地,起義者憤怒相向,老年人掩麵慘不忍睹。麵對法軍的暴行,西班牙人民、歐洲各被壓迫民族都起來反對拿破侖的統治,拿破侖帝國的瓦解已不可避免。1812年拿破侖又發動對俄戰爭,侵俄戰爭失敗,加速了帝國的崩潰。
法軍在俄國戰場上慘敗的消息傳開,歐洲“反法同盟”國家,趁機聯合起來,糾合上百萬人的軍隊,大舉進攻法國。在受到法國侵略的國家和地區,一股強有力的反法民族運動也在興起。1813年,在來比錫戰役中,法軍又遭失敗,拿破侖四麵受敵。1814年反法盟軍乘虛進入巴黎,無力再戰的拿破侖被迫宣布退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的保護下耀武揚威地坐“外國大篷車”返回巴黎複辟。法國人民又處在波旁王朝的奴役下。
1848年的歐洲革命浪潮也襲擊了法國,最終建立了第二共和國,但是三年以後路易·波拿巴發動了政變,建立了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9月4日,拿破侖三世和他的大軍在色當被圍並投降的消息傳到巴黎,在民眾的歡呼聲中,共和派在市政廳宣布廢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就此終結,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由此誕生。後來共和黨人製定了《1875年憲法》。至此法國徹底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
5.美國的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采礦等多種工業,經濟比較繁榮。
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製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
1775年4月19日淩晨,英軍和萊克星頓的民兵在萊克星頓這個小村莊爆發了武裝衝突,結果民兵獲得勝利。這次衝突讓在北美的英國統治者第一次嚐到了殖民地人民鐵拳的滋味。萊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喬治·華盛頓:為了聯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陸會議於6月14日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即“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後來又建立了大陸艦隊。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英美戰爭初期,雙方力量相差懸殊。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海軍,駐北美英軍約3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北美殖民地人口僅300萬,兵力不足,裝備落後,缺乏訓練。但是,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左右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這次戰爭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1775年~1778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戰爭開始後,英軍主動進攻,其總的戰略是:海軍控製北美東部沿海,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穀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大陸軍因力量薄弱,除戰爭初期遠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處於守勢,采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
1775年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頓外圍邦克山戰鬥中首戰告捷,殲滅英軍1000人,威廉·豪指揮的英軍被迫從波士頓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1776年8月底,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率1.9萬人與英軍打陣地戰,結果損失慘重,被迫撤往新澤西,英軍占領紐約。當年聖誕節前夕和新年之夜,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奇襲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得手,俘敵近千人,士氣大振。1777年夏,約翰·伯戈因率7000英軍從加拿大南下,企圖與豪會師。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軍1.8萬南下,於9月奪取了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深入,行至薩拉托加地域時,遭到1.2萬美軍和遊擊隊的圍攻,5000英軍被迫於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薩拉托加戰役成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西班牙、荷蘭先後對英宣戰。形勢的變化,迫使英軍於1778年6月放棄費城,決心退守紐約。隨之,北部戰爭便出現了僵持局麵。
1779年~1781年是戰爭的第二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英軍新任統帥克林頓上任後,利用南部“效忠派”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島的有利條件,調兵遣將,決心將英軍主力轉移到南部,企圖對美南部諸州各個擊破,並依托沿海基地和紐約遏製北部。北美大陸軍則力圖與法國陸海軍配合,控製沿海基地,同時積極開展遊擊戰,打破英軍的計劃。1778年底,英軍攻取佐治亞州首府薩凡納,揭開了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的序幕。第二年,南方美軍司令林肯會同德斯坦指揮的法國艦隊進攻南部英軍主要基地薩凡納,受挫;1780年春,克林頓率領1.4萬英軍對查爾斯頓實施陸、海兩麵包圍,迫使林肯部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軍艦4艘,使美軍遭受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事後,克林頓率英軍一部回師紐約,留下康沃利斯指揮7000英軍控製南方陸地和沿海。這就為南部民兵遊擊隊活動提供了方便。大陸會議委派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偕同摩根到南方開展遊擊戰,先後於1781年1月和3月,在考彭斯和吉爾福德等地大勝英軍,迫使英軍從內地向沿海撤退。同年8月,康沃利斯率南方英軍主力退守弗吉尼亞半島上的約克敦,10月19日,華盛頓統率美法聯軍1.6萬人對約克敦實施圍攻,殲滅英軍主力7000人,取得了這次戰爭的決定性勝利。約克敦戰役勝利導致了英國內閣的垮台。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議,次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大英帝國的殖民體係打開了一個缺口,為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爭樹立了範例。獨立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美利堅合眾國,同時又鏟除了殖民時期封建殘餘,解放了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寬廣的道路。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有很大的影響。
但是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製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的爆發。
1860年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總統,美國民主黨遭到慘敗,這成為南方奴隸主脫離聯邦和發動叛亂的信號。南部蓄奴州南卡羅來納州首先脫離聯邦,接著佐治亞州、亞拉巴馬、佛羅裏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諸州相繼脫離,並於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亂政府軍開始炮轟在南卡羅來納的聯邦薩姆特要塞,14日被攻陷。林肯政府於4月15日發布討伐令,內戰爆發。不久,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4州退出聯邦參加南部聯盟。
戰爭初期北方實力大大超過南方,北方有2234萬人口,南方隻有910萬,而且其中有380多萬是黑奴。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儲備,而南方幾乎沒有工業,鐵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軍事準備,擁有裝備及訓練都較精良的軍隊。因此,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在1861年7月馬納薩斯和1862年夏的半島戰役中,北軍損失慘重。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係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
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權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1862年9月22日,林肯發表預備性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消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持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幹涉計劃。